我和《紅樓夢》,緣起初中。
那時候,父母忙于生活,并沒有給我和姐妹們準備可供我們閱讀的書籍。所以,那時候喜歡看書的我,就把周圍能接觸到的帶字的內容都看了。有姐姐和她同學的《故事會》《知音》,也有鄰居哥哥收藏的一匣子的武俠小說,古龍金庸梁羽生,還有姥姥家的一些諸如《紅樓夢》和三言二拍這樣的近代文言本子。當時讀武俠讀得如癡如醉,經常吃飯的時候都捧著,午覺也全奉獻出去了,只想一口氣讀完才過癮。讀到《紅樓夢》的時候,小小的我簡直驚為天人。是的,里面有很多字我不認識,但是好在誤打誤撞,當時讀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本子,每頁頁腳都有注釋,個別生僻的字詞還有注音。當時,我吃驚地發現,里面很多口語和我們的方言完全一致。我便邊讀邊嘀咕:原來這個字這樣寫。如此一來,自然感到異常親切。年少的我,喜歡林黛玉,就挑著描寫她,或者她和賈寶玉愛情的部分,囫圇吞棗地閱讀了一遍。
到了高中,學校有一個很小的圖書館。每周有一個下午可以去借書。除了《三國志》,我竟然也不記得都看過其他什么書了。記得《三國志》是因為為了看它,我幾乎是邊看別翻《古漢語詞典》。倒是那時候,經常可以在街頭買到十元一本的席慕蓉和汪國真、徐志摩的詩集和余秋雨的散文。精明的同學,甚至能砍價到8元買一本,15元兩本。那一個階段,看的詩集特別多,如果不是天賦實在有限,或許會成為一個詩人也不一定呢。而且,機緣巧合,我高中時最好的朋友,從家里帶來了一本《紅樓夢》,因為我特別喜歡,就成了我在寢室的枕邊書。高中學習任務繁重,除了讀著詩歌合著少女情懷,迎風流淚,對月嘆息一番之外,特別喜歡翻看的就是《紅樓夢》。一遍一遍地看,到高三的時候,基本上已經到了隨意翻到一頁,就能愉快地看下去的程度。而且看完心情特別平靜,非常有利于在學習疲累的時候放松。
大一后半期的時候,學校里的圖書館落成開放了。那時候,除了老師指定的專業書籍,我泡在圖書館,或者借到宿舍的,全是紅學書籍。到后來,文學理論的書架上,關于紅學的書,幾乎被我讀遍了。
等到工作之后,我帶著學生進行了每周一次為期一個學期的《紅樓夢》閱讀課。復述情節、梳理人物關系,和教學重點結合,分析書中的人物形象和藝術手法。并且要求學生寫下摘抄和隨筆,隨筆幾乎每周要批改50篇。教學相長,我自然對紅樓又從教學的角度進行了細化閱讀。
后來結婚生子換工作,瑣事兒日益繁多。便很久不曾看紅樓。即便是百家講壇最火的劉心武、周汝昌(大學時讀過部分書籍)和蔣勛,都沒有再關注過。倒是看了很多網絡小說,有宮斗、宅斗,還有架空和穿越。再加上對婚姻的深入理解,所以,時至今日,再看紅樓,看到的更多的是每一位人物在家庭中的角色,人物之間想到的首先是家庭關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樣龐大的四個家族,人員這樣復雜的賈府,婆媳、妻妾嫡庶,宅斗的因素全部具備呀。然而宮斗也好,宅斗也罷,作品的意義是什么呢?或者說讀者讀之能有何進益呢?我想,從女性的視角去解讀這樣一個大部頭,從這些人物或成功或失敗的人生里,觀照自己,從而總結和反思自己的人生,才是我寫作的意義所在。所以,才有了想寫“紅樓夢中的婚姻”的念頭。
于是,在開篇之前,想先把自己和紅樓夢的淵源追述一下,寫完才發現,對《紅樓夢》的閱讀,貫穿了我的整個閱讀史。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