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村上春樹的粉絲,讀過他絕大多數的文字,但是這本書卻一直沒有讀。沒讀理由很簡單:我不喜歡跑步。相比于足球、排球這類激烈對抗的競技類體育活動,一個人默不作聲的重復一種機械性的動作,有什么樂趣可言呢?
但是很多東西就是這樣,在一個毫無征兆的瞬間,以一種莫名其妙的方式,突然出現在你的生命里,并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 沒有任何理由的,就突然開始跑步了。就像村長突然決定寫小說一樣:在1978年4月1日下午一點前后,我一個人一邊喝啤酒一邊看棒球比賽。當擊球手擊中速球,清脆的擊球聲響徹球場的時候,我突然下定決心“對啦,寫一篇小說試試”。
幾年前,一個酷愛器械健身的朋友就給我說過,當你真正喜歡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根本不需要任何的理由和鼓勵,一切都會自然而然的發生。我當時對這樣的觀點嗤之以鼻,“你現在健身,不就是為了塑造好形體去更好的撩妹么?當你下班后累成狗,支撐你去健身房的,難道不是你那些大長腿們嗎”。他年長我十幾歲,當時他并沒有反駁我,只是安靜地說:有些東西,理解起來是需要時間的。如今,大概的明白了這個道理,雖然還不是特別的認可。
日本文學界有好多自殺的大師。關于他們自殺的原因,之前也看到過很多的版本,說是為了體驗某些生命的極致、為了表示對當下社會的不滿等等。現在想想這些都是站不住腳的理論,為了體驗極致而傷害自己的身體,這完全就是一個自虐狂的邏輯。對當下社會的不滿,完全可以向魯迅先生一樣,用文字去抨擊。在書里,村長給了一個我認為比較有說服力的答案。
一個從事創作方面的工作的人,總是避不開一個叫做“靈感”的東西。這種東西不可做琢磨,忽而有,忽而沒有。在年輕時才華橫溢,當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人生目標的達成,有些人會急遽地呈現出濃烈的疲憊之色,他們雖然還是可以創作出很有美感的東西,但是作品里已經沒有了那份犀利與野心。接下來他們能做的,只是利用自己的經驗,將作品打磨整齊而已。創作靈感的驟減,對于一個創作者來說,絕對不是一個愉快的體驗。這種不愉快,也不是自己的成就和社會的認可能彌補的。對于有些人來說,成就與認可,更能加劇自己的不愉快。
從靈感的珠穆朗瑪峰,一直跌落到死海,而且再無翻身可能,這種體驗,才是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自絕生命的原因吧?
如果希望自己的靈感能夠持之以恒,就必須要打造出一種和“靈感消退”對抗的免疫系統。而打造這樣的免疫系統并將其長期的維持下去,必須擁有超乎尋常的能量。跑步,就是積累這種能量的一個有效但不唯一的途徑。
伴隨著時間的流逝,人的精神與肉體終會消亡。誰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但是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將這樣一個分水嶺往后推移,哪怕只是一丁半點。
這,就是接下來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