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歷史悠久,體現著中國人的審美和對藝術的追求。
中國畫中運用線條來勾勒沿用至今,線條可以勾勒出了整幅畫的靈魂,"以線造型"也是中國畫的重要技能之一。中國畫中里工筆畫和寫意畫被大部分人所熟知的,而另一種畫法沒骨畫卻很少被人提及。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沒骨畫以及它的起源,發展還有其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現代的意義。
什么是沒骨畫?
沒骨畫是中國畫其中的一種畫法,最初緣起于壁畫,后被應用在宣紙上。
所謂的沒(mò )骨,顧名思義就是把骨隱埋在皮肉之中。
在這種畫法里沒有一個線條的支撐,在宣紙上直接用顏色或者墨來點染著畫出花卉或者葉子。它不受輪廓的約束,將水,墨,色還有毛筆融合,畫者一氣呵成,完成繪畫。
沒骨畫的起源與發展
①沒骨畫的鼻祖:南朝張僧繇
線條是中國畫的重要因素之一,直到張僧繇時期才開始發生變化。
張僧繇結合天竺佛畫中“凹凸”技法,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畫法。也就是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透視明暗法,而這種方法之前在中國是不存在的。
相傳在公元537年,梁武帝命令張僧繇對一乘寺進行裝飾。張僧繇用陰影法做畫,他畫出的內容不需要墨筆,只通過色彩渲染就畫成了,這也是相對較早的不用輪廓線的“沒骨”畫法。
那時的畫法更像是一種脫離開線條的新型畫法,也算形成了沒骨畫的雛形。從早期的沒骨畫來看,繪畫里依舊保留了當時主流的繪畫技巧,通過平染或者罩染畫面以求得視覺上的享受。
②沒骨畫的催化劑:五代南唐徐熙與落墨花
五代南唐的徐熙,他熱愛山林園圃,不喜歡畫絢爛多彩的名花,更喜歡清新脫俗的野竹,蒲藻,汀花。在凹凸花的沒骨畫法基礎上,他創造出了新的形式:落墨。
先用墨筆來勾染全部,然后在某些細節處略微的加一點色彩。一幅畫的靈魂都是用墨來落定,不依靠于著色。上圖是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館的《雪竹圖》,也是徐熙的代表作。
③沒骨花創始人:北宋畫家徐崇嗣
據史料報道,沒骨畫主要在北宋時期最為流行,最代表的人物就屬徐宗嗣。
徐崇嗣不同于自己的爺爺徐熙,他更擅長畫花鳥魚蟲。
他繼承了徐熙的用筆技巧,但因畫風不適合當時圖畫院的風格,所以后來向黃荃和黃居寀父子學習。后因擅長運用色彩來畫花卉,故而被賦予了沒骨花創始人的稱號。
④明末清初惲壽平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書畫家,開創了沒骨花卉畫的獨特畫風。
他延續北宋徐崇嗣的畫法,融合了各代名家的優點,讓當時的花鳥畫變得與眾不同,開創了“惲體”花卉畫風。
他的獨特繪畫風格曾經引起畫壇極大的關注,尤其是在人們早已看慣傳統勾勒填色的畫法之后,這種雅致清新的創作風格能夠使人們感受到別樣的美感。
惲壽平通過彩色或者墨畫出花葉,逼真程度和工筆畫無差。他的繪畫功底和創作天賦都非常的了得,這也歸功于他對花鳥的細心觀察并且對自己每一幅畫精益求精。
現代沒骨畫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順應時代潮流對現代沒骨畫家至關重要。
在我國沒骨畫法的改革和創作主要來源于兩大方面,一個是日漸成熟的畫法和豐富的顏料支撐,另一個我覺得是內在精神的影響。
①日漸成熟的畫法和豐富的顏料支撐:
與上面提到的傳統的沒骨畫相比,現代的沒骨畫不僅僅局限在宣紙上了,工具也不僅僅局限在傳統的墨,毛筆?,F代不僅可以采用皮紙,云龍紙;還可以用刷子,金箔等創新的畫材去創作。
現代的沒骨畫承襲了礦物質和植物質顏料。礦物質顏料不僅有很強的覆蓋性而且不容易變色,呈現出來的顏色也非常飽和;植物質的顏料則以植物的根莖葉為原料,讓畫面變得輕快明亮。
繪畫材料的革新讓沒骨畫的技法更加豐富多樣,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美感。不僅可以用疊色,噴灑,堆積還可以貼箔。這些豐富的技法讓沒骨畫的表現力更強,也讓欣賞的觀眾有不同的視覺享受。
②內在精神的影響:
豐子愷先生在《談中國畫》里說過:“繪畫即是用形狀色彩為材料而發表思想感情的藝術?!?br>
繪畫除了技法,所要抒發的感情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畫的復興不僅因為它內在存在的價值,還因為我們的審美價值的提高。
沒骨畫作為傳統中國畫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畫法,自然會在傳承了內在價值的基礎之上順應了時代的發展。
很多當代沒骨畫的畫家不再拘泥于傳統的畫法,在表現形式上也相對抽象和夸張。比如當代畫家李魁正的潑墨作品,他用作品傳遞自己對繪畫的想法和自我的態度,讓整幅畫變得不再死板。他深刻的研究西方和日本的藝術風格,然后加入新鮮的元素用于創作新的沒骨畫作。
我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在發展進步的今天,我們對于藝術的追求也在發生變化。
藝術是生活的縮影,也是我們內在精神表達的形式。
沒骨畫存在的問題:
①雷同性:
魯迅曾說過“沒有沖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的闖將,中國是不會有新文藝的?!?br>
不管是什么畫作,都可能會遇到雷同性的問題。
從沒骨畫初始到現代的沒骨畫,雷同性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當一件作品被大眾肯定之后,很多人就會跟風模仿。
如果我們不能用創新的形式去適應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如果我們只靠模仿而畫那些沒有創新的畫作,那么沒骨畫就很難有價值的傳承。除了技術上的嫻熟,沒骨畫更需要思想上的創新。
②表現手法西化:
由于全球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畫家被西方文化所影響,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好事,因為閉門造車的繪畫方式不是我們提倡的方法,就像惲壽平也是因為延續了過去的傳統結合自身的創新創造出自己的繪畫特色。
但吸收外國的畫法不代表要放棄中國畫傳統的作畫工具和方法,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很大,這就意味著中西方畫家的審美也會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畫出的作品也有明顯的差異性。
沒骨畫的創造不能丟掉本國的特色,不要讓外來的元素干擾到國畫的精髓。
沒骨畫的現代意義:
縱觀中國的繪畫史,從張僧繇借鑒古印度佛教畫法而創造了“凹凸花”成為沒骨畫的鼻祖,到徐熙的“落墨”畫法,再到徐崇嗣在黃派引導下創建的沒骨花的畫法,再到“惲體”的花卉畫風,無不是借鑒,繼承和創新的結果。
與過去的沒骨畫相比,當今的沒骨畫更具有現代性。
沒骨畫的創作題材不再僅僅局限在過去繪畫的對象。現在我們可以用更廣度的視角去深刻觀察周圍的事物,每一個觸動心靈的瞬間都可以用作創作的靈感去傳遞內心的想法。新時代的藝術家們不斷地去尋找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力求給觀者傳遞藝術的真諦。
沒骨畫的構圖感比過去強。構圖上不再局限在狹小的范圍內,而是通過融入更多的想法和設計來體現更廣闊的視野。融合中國和國際的元素來傳遞情感。通過不同的構圖方式互相碰撞互相滲透,讓不同的事物在一幅畫中自然地融合,讓畫面的傳遞更流暢。
新一代的沒骨畫家在繼承傳統中國畫優秀的畫法和精髓的基礎上,融合外來文化的優點并樹立新的審美去創作,大膽的探索新的工具新的技法,然后更好的反應生活和思想,這才是創新的最好呈現。
期待沒骨畫越來越好的發展,也期待沒骨畫的下一個高峰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