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練習的軟件是奇妙清單,有意與之前的滴答清單做對比
就不再像之前一樣把分析的步驟都寫出來,現在主要講講分析之后的結果。
先來看流程圖。
流程很簡單,當然,昨天的滴答清單也是很簡單,只是增加了一個語音輸入,還有就是新建清單需要進入到側邊導航欄中,于是流程就顯得稍微復雜了一點。
首先來分析一下兩個應用的信息層次。兩者都是按照:清單--任務列表--任務詳細內容--子任務這樣的層次去組織信息。不同之處在于,滴答清單的首頁是任務列表,打開軟件之后,默認進入到某個清單的內部,然后可以返回切換清單,也可以進入查看任務詳情。而奇妙清單的首頁是清單列表,打開之后可以看到各個清單,選擇清單之后就看到任務列表,而且,這樣一來就不用導航了,或者說,首頁就是導航。
我的想法是,兩種方式其實沒有本質的區別,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哪一種展示方式更便捷,哪一種用起來跟舒服,就使用哪種。滴答清單,清單之間的切換需要點擊左上角的導航icon,或者在左邊緣向右滑動,奇妙清單的話,可以在整個任務列表界面右滑,或者點擊左上角icon,或者按手機上的返回鍵,所以這樣來看奇妙清單方便一點。
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如果本身就不需要頻繁地切換呢,就是說,雖然滴答清單切換稍微麻煩一點,但是如果本身就不怎么需要切換呢,而奇妙清單雖然切換方便,但是如果因此導致切換的次數增加呢。
滴答清單默認的清單有“收集箱”,是那些沒有歸類的清單的集合,還有“今天”和“日歷”,那么有沒有可能,如果你選擇的是“今天”,可能一整天都不用切換。日歷更是這樣,在日歷視圖中,可以隨意選擇某一天查看當天的任務。奇妙清單也有“今天”,“明天”“最近一周”等,不過沒有日歷視圖。
第二個來看看溢出菜單。
material design中也有提到,如果菜單中的功能當前不能使用,最好使其不可用。這里奇妙清單做的很好,而滴答清單則沒有,像上面的截圖,當前是沒有任務的,但是排序和發送依然顯示可以點擊,點擊之后會出現一個toast,提示說當前功能不可用。雖然說,可能用戶不太會在沒有任務的情況下去點擊,但萬一呢。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菜單里面的內容,盡量保持一致,然后把特殊的功能放到外面來,這樣可以提高點擊率,比如滴答清單的最后一個截圖,日歷清單可以切換成網格視圖,但是如果用戶不去點開菜單,可能以為跟其他界面的功能一樣,不知道可以切換成網格。當然,如果該功能確實不夠重要,那也可以直接收在菜單里面。
順著菜單這點再來看一下兩個軟件的任務詳情頁。滴答清單繼續使用溢出菜單,其實分析的時候我覺得覺得,滴答清單特別喜歡用溢出菜單,在很多地方,我覺得沒必要用的都用了。奇妙清單這里是直接顯示在屏幕上的,沒有用菜單收起來。具體看下面的截圖。
這里我是比較傾向與選擇奇妙清單的設計方案,因為對用戶來說,可以比較明確地知道這個地方可以做什么,然后做出來是怎么樣的,比如子任務會出現在哪個位置,圖片會出現在哪個位置,還有一個就是更簡便,直接點擊即可,而且點擊區域也很大。
這些優點都是滴答清單所沒有的,我能想到的一點好處就是,把功能都收在菜單里,界面更加簡潔,讓用戶更專注與內容。因為可能從數據上來說,用戶對文字記錄的需求遠遠大于其他。
清單類應用有一塊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協作,不過因為沒怎么使用過,所以不是很了解,之后有時間再去體驗一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