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破琴絕弦為子期,人生究竟為何難覓一個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意外相識成就一段曠世友情。可隨著鐘子期的染病離世,俞伯牙在鐘子期墳前彈完《高山流水》后,便破琴絕弦傷心離去。伯牙認為他在世間的唯一知音已經去世,自己留著這琴還能再彈奏給誰聽呢?
這個傷感的故事流傳至今,“知音”這個詞也由此而來。古有知音難覓,當代也有魯迅
的知己難求。魯迅曾經對瞿秋白
說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我們縱觀古今,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知己的寶貴與難得,可究竟是什么原因讓窮盡一生,卻難以找到一個知音呢?
①你真的聽懂了嗎?
知音一定是彼此之間有非常好的溝通方式,很多人認為良好的溝通一定是基于邏輯清晰的表達,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陳述。相反,溝通的問題往往就出在“說”的太多。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蕭伯納,曾說過:“ 溝通最大的問題在于,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已經溝通了 。”
對此,我贊同到無以復加。教育孩子時,我經常會很生氣的和孩子這樣溝通:“我說了多少遍了,你沒聽見嗎?”工作中,和客戶溝通的時候我也會困惑,我自認為已經把重點講述清楚了,可客戶還對我所講的內容疑問不斷。
也就是說,我們大部分人,把“會說”當做是溝通的一種能力,其實是相當錯誤的。因為我們感覺已經“說”了,就是完成了溝通,可從來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去“聽”。
溝通真正的起點,正是要學會傾聽。如果我們想要成為某人的知己,那了解對方是最基本的。只是熱衷于表達自己,不管表達的技巧多高,永遠不會開啟真正的溝通。溝通的高手,一定不是靠著口若懸河,而是把嘴巴閉上,把耳朵豎起來,探求對方的內心。
包括《非暴力溝通》中盧森堡
博士一直強調的非暴力溝通四個步驟,前兩步就是觀察和感受。而好好聽別人說話,正是觀察和感受所需要的。
俞伯牙之所以認定鐘子期為一生難求的知音,不是因為鐘子期對俞伯牙的贊美水平多高,恰恰是來自于鐘子期對俞伯牙琴聲忘我的聆聽。所以,人生知音難求,往往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開啟溝通最重要的第一步,聽懂對方。
②尋找知音,需要開啟移情聆聽
我們大部分人在人際交往中,通常會把讓對方理解自己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說我們在與人交談中傾聽并不是為了去理解對方,往往是為了給對方回應。即使在聽對方講話,但心里會盤算著如何回應對方,用自己的過往經歷去理解對方。斯蒂芬科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中提出: 主動型聆聽和回應型聆聽都是一種技巧,本質是以自我為中心,聆聽的最高層次是移情聆聽 。
知音難尋,一旦成為彼此的知音,將會開啟非常美妙的人際關系。現如今,很多家長的都在說要做孩子的朋友,也正是希望能開啟美好的親子關系,在孩子青春期或者做人生重大決定的時候可以和我們敞開心扉。可我們家長在教育子女時,又容易陷入“為什么孩子就是不理解我?“為什么孩子就是不愿意聽我說話?”的情形中。我們想做孩子的朋友,需要開啟的正是移情聆聽,去理解孩子。可多少家長都自信的認為,我自己的孩子,我還不知道他嗎?他一個眼神兒我都知道他要干什么!
是的,我想我們大部分家長都是如此的自以為是。
真正的移情聆聽,要求我們能站在說話者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感受和思維模式。當然,移情聆聽也不是要我們去贊同對方的想法,只是要去做到全身心的理解對方。也就是說我們在想要影響對方之前,必須要全身心的感受對方,即讓對方先影響我們。
比如我們在他人遭遇痛苦時,往往都急于提建議或者安慰別人,表達我們的態度。可是,這時他人最需要的其實正是我們全心全意的傾聽,讓他人充分地表達自己的痛苦。
英國著名芭蕾舞童星艾利,12歲時不幸患骨癌準備截肢。手術前,前來探望慰問的親朋好友及觀眾很多,艾利都一言不發,只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謝。她很想見到王妃戴安娜,因為她那優美的舞姿曾得到戴安娜王妃
的贊美。戴安娜王妃終于在百忙之中抽時間趕來,她把艾利摟在懷里:“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傷心,痛痛快快的哭吧,哭夠了再說!”艾利一下子淚如泉涌。自從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話都有人說了,就是沒有人說過這樣的話,艾利覺得最能理解她的就是戴安娜王妃。
同樣,鐘子期正是忘我的聆聽著俞伯牙的琴聲,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對俞伯牙琴聲的評價也并非贊美,而是精準的辯音: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③化解憤怒,為情感賬戶增進儲蓄
人和人之間,其實都有一個情感賬戶,這個賬戶里儲蓄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是人際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安全感。想要成為知音,這個賬戶里的余額一定是非常高,前面提到的移情聆聽就是為情感賬戶增加儲蓄余額的高回報投資行為。在我們不斷往這個賬戶里儲蓄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彼此之間還會發生爭吵,彼此的憤怒會快速消耗這個賬戶的余額。所以,增加情感賬戶儲蓄的同時,如何減少支出,也是我們成為彼此知音的重要內容。
這里不得不再提到經典的《非暴力溝通》,盧森堡博士一直堅持的正是:“每一個憤怒的背后,都有一個尚未被滿足的需求, 一旦我們把所謂的批評和指責看做是為處于痛苦中的人提供服務的機會,我們就會感到幸福 。”包括育兒書中的如雷貫耳的《正面管教》
,作者簡尼爾森也正是基于這個理論,為孩子們的種種不良行為做背后的需求分析。
我們只有在和朋友或家人相處時, 練習把每一個指責都轉化為尚未滿足的需要 ,在面對他人的憤怒時,也練習去移情聆聽感受他人背后的需求,才有可能在彼此的情感賬戶中建立穩固長期的儲蓄,進而真正找到自己的知音。
當俞伯牙知道鐘子期臨終前的要把墳墓修在江邊,為的是到八月十五相會時,能聽俞伯牙的琴聲,俞伯牙此時與鐘子期的情感賬戶達到了峰值,也才有了伯牙絕弦摔琴的悲痛。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就斷言,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所以如果擁有被人理解和感同身受的知音,就如同即使身處真空環境我們也堅信會有一條通道打開,來給我們輸送氧氣。這個知音,不一定是朋友,他也可以是丈夫、妻子、父母或者子女。我們究竟如何讓自己在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尋求屬于自己的知音,開啟知彼解己的真正有效溝通,也許是我們值得花費時間與精力去探討的重要人生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