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身為琴師的俞伯牙要把一樵夫鐘子期當做自己的知音呢?
人生來而孤獨,所以渴望同伴,就好像圣經(jīng)里面提到亞當被造之后,上帝看他孤單一人,就為他創(chuàng)造了夏娃。所以每個人都渴望有人生的同伴,在許許多多的人生同伴當中,最是難得的就是知己和知音。所謂“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難覓一知音”。而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正是有關(guān)“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是春秋時期晉國人,出身貴族,曾經(jīng)在晉國做了上大夫,他善于彈琴,在當時極具盛名。他經(jīng)常從大自然中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每每都能領(lǐng)悟出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優(yōu)美動聽,很多人聽見他彈的琴,都說他的琴聲美妙,琴技高超。但是俞伯牙知道沒有人能真正聽懂他的琴聲,所以他經(jīng)常游歷各地尋找知音。
有一次,他奉晉國君主之命出使楚國,那一年中秋他乘船到漢陽江口,因為風(fēng)浪很大就在此暫作休息。到了晚上,他琴性大發(fā),于是就拿出琴彈奏起來,逐漸進入忘我的境界,后來猛然發(fā)現(xiàn)岸上有一個人一動不動的聽他彈琴,他看他的衣裝打扮是一個樵夫。他問樵夫能否聽得懂他彈的曲子,沒想到此人竟知道此曲,于是,俞伯牙邀請他上船細談。
俞伯牙又為此人彈奏了一支曲子,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樵夫說“這個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壯氣魄”,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的時候,他說“這個琴聲表達了無盡的流水”。俞伯牙驚喜萬分,此人正是自己苦苦尋覓不到的知音,問明此人是楚國人名字叫鐘子期,雖只是一打柴的樵夫,卻精通音律。兩人真是相見恨晚,越談越投機,于是,二人結(jié)為兄弟,并且約好明年此時再到此處相會。
等到第二年中秋的時候,俞伯牙按約來到漢陽江口,苦苦等待卻不見鐘子期來赴約。后來來了一位老人,對俞伯牙說鐘子期已經(jīng)病逝,臨死的遺言是,希望死后墳?zāi)剐拊诮?,好聽俞伯牙的琴聲。聽到老人的話,俞伯牙悲憤萬分,來到鐘子期的墳?zāi)骨?,彈起“高山流水”,談畢此曲后把瑤琴摔碎,他悲傷地說“鐘子期死后,世間再無一人能聽得懂我所彈奏的琴”。從此俞伯牙不再撫琴。
這就是“知音”的由來,后來也有了“千古難覓一知音”的說法,其實知音不在乎出身、學(xué)歷和年齡,它是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所以打柴的鐘子期可以成為俞伯牙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