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依戀關系理論中,回避型依戀是一種成人依戀類型。
? ? ? ?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系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人的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世方式。內部工作模式會在以后的其他關系、特別是成年以后親密關系和婚戀關系中起作用。
回避型依戀也分為不同的類型,一般會將其分為疏離型回避和恐懼型回避。
? ? ? ?疏離型回避一般會獨來獨往,與人關系淡漠,并且主觀意識上并不太喜歡與異性接近,喜歡獨處并享受一個人的生活,對于依戀關系及親密關系的需要不是很強烈。
? ? ? ?恐懼型回避也會表現(xiàn)為獨來獨往,不太與其他人接觸,沒有特別能交心的朋友,也難以進入一段親密關系,但是恐懼型回避在主觀層面是對依戀關系及親密關系有渴望的,他們的內心深處渴望建立一段親密關系,但是因為害怕被拋棄,所以會選擇壓制住自己建立親密關系的欲望。
???在某乎看了很多篇關于回避型依戀的帖子,也看到很多深受回避迫害過的人圍在一起訴說自己戀愛里經歷的痛苦。
回避天生不會談戀愛。和一個人關系開始親密時感受到壓迫,想要逃離,即使多次遇到想要一起當好朋友,會感到負擔;開始有戀愛的苗頭時就當縮頭烏龜,逃得遠遠的。好像更喜歡當一個性單戀者,一方面只想喜歡不喜歡自己的人,但另一方面又覺得人格平等不會太熱情對待自己的喜歡,發(fā)現(xiàn)對方可能對自己感興趣了,慢慢的又冷靜下來審視這個人。
你說這是不是有病。
? ? ? ?后來了解這些,明白屬于原生家庭的影響。說這些不是在譴責什么,因為父母也許也只是像自己一樣在沒有太多的愛的環(huán)境里成長起來的,他們很可能很大概率也是回避型人格。簡單來說,如果在幼年時期沒有和父母建立起親密關系,沒有感受到過這種無條件的愛,是很難理解什么是愛的。父母總是對自己的愛避而不談,羞于說出愛。但是現(xiàn)在回頭想想,父母當然是愛孩子的,只是這些愛不易表達。
沒有在充滿愛和關懷的環(huán)境里長大的孩子,會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焦慮型,一種是回避型。舉例來說就是:父母出差幾天后回到家,焦慮型的孩子會時時刻刻粘著父母,生怕父母又要離開了;回避型的孩子則表現(xiàn)得很冷漠,不想搭理父母,典型的“你還是離開吧,不然總擔心你要離開”。
如果你有下面這些癥狀(想法),很可能就是回避型依戀:
1.抵觸親密關系
這是因為回避型依戀人格從來沒有跟人建立過真正的親密關系,當別人對自己過度熱情時就會下意識的逃離,這種親密感對他來說是陌生的,幾乎是出于本能的驅使使他推開你。
2.難以與親密的人共情
當自己的朋友或者愛人傷心痛苦時,他們很難理解你的痛苦,在很大程度上,他們缺乏共情能力,但是這不代表他們是沒心沒肺的人。只是從小到大他們都是自己消化負面,自我治愈,他們不習慣把痛苦帶給別人,他沒有從別人身上索取和獲得過的安慰,自然無法給朋友和戀人以安慰。
3.深信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是各取所需
他們對人性的本質秉持著最不抱期望的態(tài)度,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脆弱不堪且因為各取所需而聯(lián)結,當然,這不是代表他始終能以這樣理性的態(tài)度去交朋友。前面說過,他們沒有經歷過無條件的愛,同時自身的防御機制告訴他要想避免傷害就要這樣不抱期望的活著。
4.對戀人的需求時有時無
回避對戀人的需求就是:我希望找他的時候他在,其他時候別煩我。聽起來很像渣男渣女的臺詞對不對。這是因為維護親密關系對于回避來說是很麻煩的事情,高度注重自我空間的回避是不愿意時時刻刻被打擾的。
如果你剛好遇到了一個回避型人格的對象,在不了解ta的成長經歷,也不懂依戀類型的話,很可能會有一種“我是個工具人”、“我就是個備胎吧”這樣的錯覺。
如何應對回避型依戀人格障礙?? ??
1. 正確面對自身價值,提高自信心。?
著重改善內心的自卑感,有意識地肯定自身價值。? 別人并非十全十美,你也并非一無是處。發(fā)掘自己的閃光點,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提高對自我的評價,重新建立正向的自我認知,這樣才能克服自卑感,向他人展現(xiàn)一個自信、陽光、開朗的自己。? ?
2. 長期持續(xù)地進行積極的心理建設。?
馬哲認為,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因此積極的意識對于一個人的性格也有著積極的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 在面對挑戰(zhàn)的時候,避免下意識的回避,而是在心里與自己對話,告訴自己別人能做到的,你也可以。別人能夠在社交場合泰然自若無往不利,那么你也可以淡定從容成熟穩(wěn)定。? 長期進行正向積極的自我暗示,逐漸改變原先負向消極的回避心理,將會對心理重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3. 有意識地進行社交練習? 也許確實有人天生就是社交達人,但是更多的人在社交之初也都是惴惴不安的菜鳥。? 所以,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社交這項技能,完全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與練習而得到并且熟能生巧的。?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目的有意識地練習社交,比如今天在電梯里遇到鄰居,可以簡單聊一下今天的天氣,豬肉的價格等等;在公司和同事聊聊網上的八卦,最近的工作進度等等。? ? 需要注意的是,這項練習必須是要長期堅持的,在不斷的摸索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語言、神情、話術等交際方式,逐步擴大社交范圍,有意識地融入社交圈子,從而建立自信心。
最后,小便想說:
努力地讓自己墜入愛河吧,而不是昏暗的海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