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與華書房#華杉注四書《論語》【339】

【三省四問】君子辦事四部曲: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這四條,你總有一條有差距,跑不了!曾子說,每日三省吾身,我們這里再加上一條,每事四問自己:義以為質乎?禮以行之乎?遜以出之乎?信以成之乎?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孔子說,整天聚在一起,言談卻從未論及正理,盡是些打趣、戲謔、調笑的的小聰明,這種人,真是難以造就啊!

打趣、戲謔、調笑,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整天在一塊兒,全是這個,就成了損友了。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取友,是講學輔仁之資,互相幫助,互相批評,共同進步,得談思想,談正事!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這個指導很具體了,君子辦事四部曲:

第一步,義以為質,質,是質干,以道義為質干,為制事之本。一件事,該怎么辦,是非可否,以道義為標準。不可以的,不因為對方勢力大,就放棄原則;也不因為符合自己的利益,就自欺欺人。怎樣合乎道義,就怎樣處理。這就是王陽明說的,我心光明,內心強大,一切只憑著良知,憑著大是大非去做。

第二步,禮以行之,事情該怎么辦,已經有定見,有主意了。但是,并不魯莽粗暴的去做,而是有禮有節,照顧別人的感受;不疾不徐,周旋曲折,不自以為代表道義,就有“道德優越感”,覺得別人都不對,輕視他人。所以這“內心強大,也不能太強大了,不能強壓別人。

第三步,孫以出之。孫,是遜,謙遜。出,是出口,說出口。跟人說出自己的意見,要非常謙遜的溝通,和藹而有和順之美。即便不按對方的意見辦,也能謙遜耐心地傾聽。

第四步,信以成之。最后怎么成就這件事情呢,自始至終,全是一片真切誠實之心,以貫徹于應事接物之間,而絕無一毫虛偽矯飾之意,這就能信以成之,把事辦成。

這四條,說的太透徹了!一定要切己體察,對照自己辦事的時候,是不是不計個人得失,只以道義為唯一標準;確定正確的做法了,充滿正義感了,有沒有以正義感壓人?做事夠不夠禮貌?說話夠不夠謙遜?有沒有照顧對方的訴求和感受?做的過程,自始至終,是不是至誠無息,一點虛偽矯飾都沒有?這四條,你總有一條有差距,跑不了!曾子說,每日三省吾身,我們這里再加上一條,每事四問自己:

義以為質乎?禮以行之乎?遜以出之乎?信以成之乎?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說,君子之慚愧自己沒有能力,不怨恨別人不知道自己。

我們平時對“你怎么不了解我”的怨恨太多了!這一句,前面《憲問》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是一個意思,這里不重復再講了。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孔子說,一個君子,恨自己身后身名不能傳諸后世。這句話,《史記 孔子世家》里有,是在孔子晚年落葉歸根,回到魯國后說的: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

乃因史記作春秋。

孔子說:“不成啊!這樣不成啊!一個君子,最痛恨的是死后沒有留下聲名。我一生周游列國,我的主張卻始終沒有得到施行!我拿什么留給后世子孫呢?”于是他就根據魯國的歷史記載,開始寫作《春秋》。褒貶歷史和人物,把他的價值觀,他的主張,都寫在里面,建立了中國的政治觀念標準,從此,亂臣賊子們,都害怕春秋褒貶,有所忌憚。

《左傳》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孔子未能立功,但他以立德、立言,得以不朽,實現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這一句,后世也有很多討論,因為他和孔子說的其他一些話,似乎有些矛盾,比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氣,那才是君子。還有上一句剛說完:“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不是一直都在說不要名嗎,怎么最痛恨自己的就是沒名了呢?

張栻做了解釋:“有是實則有是名。名者,所以命其實也。終其身而無實之可名,君子疾諸,非謂求名于人也。”

所以孔子所疾之無名,是無實可名。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立個標準,率先垂范,讓天下人都以我的標準為標準,如果都沒有名,沒有人知道你,你怎么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呢?孔子到了晚年,想想一輩子想得一國而治,建立一個理想國,沒干成,怎么辦?怎么能傳諸后世?他開始寫書,他寫了《春秋》,他的弟子們又整理了《論語》。孔子得以不朽。

名與實的關系,再補充一條:一定要實勝于名,不要名勝于實。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是君子之恥。名副其實,沒那么剛剛好精確的事。是君子,一定要刻意的把握一點:不要讓你的名氣超過了你的實際!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這話,也反復講過多次了。張居正注解說,君子小人,人品不同,用心就不同。君子以自己為心,凡事都反求諸己。比如我的親人對我不親,就檢討自己是不是對家人的關愛還不夠。我對人家很好,他卻不搭理我,就檢討自己是不是對別人尊敬還不夠。總之,從不對他人抱以期望,一切以自己做得不夠為前提,任何問題點檢自己。

小人呢,就相反,什么事都怨別人,永遠看不到自己的問題。自己對人不仁不愛,卻怪別人對自己不親;自己對別人無禮,卻怪別人對自己不尊重。

前面說了:“躬自省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怨別人,又有什么用呢?只有怪自己才有用。因為你可以要求自己進步,沒法要求別人。

對任何問題,我們要學會說一句話,這是誰的責任?這是“我的責任!”

公司管理混亂,業務不景氣,誰的責任?每個人都要說:“我的責任!”

世風日下,道德淪喪,誰的責任?每個人都要說:“我的責任!”

經濟下行,誰的責任,每個人都要說:“我的責任!”

只有落實到“我的責任”了,想想你能干什么,別管別人,你就會打開一個新的世界。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的論語學習參考書: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中華書局出版

《張居正講解論語》,張居正注,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出版

《論語正義》,劉寶楠著,中華書局出版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出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