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在《給你們》中唱到:
一定是特別的緣份
才可以一路走來變成了一家人
他多愛你幾分
你多還他幾分
找幸福的可能
從此不再是一個人
要處處時時想著念的都是我們
你付出了幾分
愛就圓滿了幾分
1
如果不是這特別的緣分,我們怎么可能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可最近卻看到這樣的故事:
一男人因母親打罵自己孩子,就抓著母親的頭狠狠地往墻上撞去。要知道他的母親之前得了癌癥,還掙扎在生死邊緣。
故事雖短,卻不免讓人義憤填膺。為何這個母親要打罵孩子?為何這個男人對自己的生身母親可以下此狠手?家庭教育的失敗還是自身素質的低下?
馬兒媽媽今年里見到過好多回這樣兩個特殊的人:
一個矮小的佝僂男子在前走著,有時候用手(有時候用一根木棍)拉著一個瘦得像紙片人的老婦人在小區的籃球場看打球,有時候在小區對面的店門口閑坐。
直到有一回正面看到他們,才發現原來老婦人已呈失明狀態,頓時,心下一沉。他們衣著雖不光鮮,但卻干凈整潔。雖不知他們是母子還是夫妻,但那相依相靠的一幕幕,讓人不免動容。每每再見他們,不免生出一種欽佩之情。
2
一位事業有成的中年男人,每回朋友問他晚上忙些什么,他都會告訴他們他在忙著陪家人。
他的朋友們都一臉狐疑。事實真的如此。他每周三一定會回家探望父母,每周六晚上則是去看望岳父岳母,陪老人家們聊聊天、喝喝茶,再吃一頓飯,然后才返回自己的住所。其余的時間,則是在家里陪3歲的女兒。
有人不解,為何工作如此忙碌的他還能抽出時間來陪家人?而且這樣的陪伴,并非偶爾為之,而是每個星期都如此,且堅持有些年頭了。
他的回答是,他把探望父母、陪伴家人的事情列入自己的日程之中,視為一種工作。這樣,自然而然地就有時間了。
許多人總是說等事業有成了等錢多了,就接家人一起享受美好的生活。殊不知,每個人的追求總是永無止境,可親情卻并不需要這樣的“等待”,一個電話一個探望足以讓老家里的雙親激動許久,我們需要的是及時行孝。
3.
熟悉馬兒媽媽的讀者們都知道馬兒媽媽從小失去了父親,但因為有著強大的家人的愛,我都能很幸福地生活中。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大姐工作后,開始替母親承擔了很多家庭的負擔。那時的馬兒媽媽也許懶也許太傻,每次家里有吃的東西,不交代就不會去找出來吃。大姐每回出門就會在桌上或者冰箱上留張紙條,告知吃的東西放在什么地方。
高中起大姐承擔起了小妹妹的所有費用也傾注了許多愛。還記得,高二年級的那一次大病,姐姐姐夫在接了同學電話后匆匆趕到學校送馬兒媽媽到醫院檢查,后來再到島內各大醫院就診(當時,馬兒媽媽還不清楚姐姐已懷孕,而且孕期反應特別大),再后來就辦理了休學,在家休息;還記得,馬兒媽媽高中階段的家長會姐姐或者姐夫會輪流參加,有一次語文老師要求我們送一份特殊的禮物給父母親,——每人寫一篇文章放在課桌上,家長會上將留給家長看。那時,馬兒媽媽在文章中感謝了他們,也還記得姐夫在上面的留言,他們不求回報,只希望馬兒媽媽健康快樂取得進步。
還記得,后來姐姐有了可愛的雙胞胎女兒,馬兒媽媽跟著她們一起成長,一起玩耍,一起學習,甚至一起吵架,既是家人又如朋友;還記得馬兒媽媽休學結束后到新的年級上課,又因為亂七八糟的小病,半個學期請假8周,身體常常不舒服,姐姐時常和班主任聯系,并征得同意學校宿舍保留,供馬兒媽媽中午休息用,晚上回家由家人照顧。有時候班主任還親自騎車送馬兒媽媽回家;還記得,剛上高中時,姐姐的小小愿望是我能考上馬兒爸爸的母校,后來看到我深受病痛困擾,就只希望我身體健康,有機會參加高考即可。
4.
匆匆地,大部分同學在昏天暗地中度過了高中,參加了那幾乎所有人都稱之為黑色的六月高考。而馬兒媽媽則在家醫院與學校間往返,整個高中生涯沒有感受過那所謂的黑色。還記得高考結束后,姐姐一周兩次帶馬兒媽媽上中醫院,那時候18路(現在的959)車經常都特別擁擠,她每次在占到位置后都要留給我,時值盛夏,盡管公交車里有空調,她還是都中暑了。
更還記得,她時常托人給我從香港北京買藥調理身體;還記得,那一年雙胞胎外甥女都生病住院,而留守家里的我也不幸中招,為了減輕姐姐和媽媽的擔憂,我不得不麻煩在師院求學的高中同學肖老師到家幫忙做飯,至今還在懷念肖老師的廚藝;還記得,那次我要前往新疆時,家里所有人都不同意,擔心那里的局勢更擔心我身體無法承受遠距離顛簸。很不幸,我在出發前一周生了場大病。幸運的是,出發前一天癥狀好轉,姐姐幫忙準備了一大堆藥品,我上路了;還記得,馬兒媽媽一次只身前往南京,姐姐怕我凍著,就把自己的羽絨服還有毛衣讓我帶上御寒……
也許家就是王維《雜詩》中“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更是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那輪明月;亦是馬致遠《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腸。其實,家更是一個以愛為圓心,以幸福為半徑的圓。我們的家,于我就如同那樣的地方……幾十年來,我人生所有重要的轉折都在此發生的。它改變了我的生活,甚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