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我什么是幸福,23歲以前的我可能不知道答案,23歲的我還是一個為賦新詞強說愁少年,看不到自己所擁有的,總是在煩惱,在焦慮,在迷茫那些自己沒有的。從小到大,那些被寫出來的煩惱居然也有好幾大本,如今回看,都變成一篇篇自帶黑幽默的隨筆散文,看文章時仿佛還能看到那個書寫時一臉憂愁的少年。不會想去安慰她,只想輕輕告訴她,不要著急,你會長大,你總有一天會明白,這都不是事!
為什么23歲會成為節點?或許是畢業后,走出了象牙塔,曾今校園里的伙伴各自走向不同人生,而自己也還可以,在簡單的對比中得到了滿足,也就覺得幸福。也可能是出門在外久了,曾經在家,在學校想著等我有錢我要怎么的事情都能自己實現了,各種小需要能得到滿足,也就覺得幸福。或許是自己變得強大了,不管怎么的問題,都能去克服,戰勝,這種強大成就感帶來了巨大的滿足,也就覺得幸福。經歷了成長,我越來越覺得自己身邊有各種簡單的小幸福,父母健在,且越發恩愛,兄弟姐妹間相愛相殺,自己生活獨立……這些從原生家庭彌漫出來的幸福感,曾經那么不起眼,如今卻讓我享受其中,難以自拔。再環顧四周,看著身邊很多與我相似的人,也就覺得這些幸福是很多很多人都可以擁有的常態。
可是,在一場機緣巧合參加的分享會中,在聆聽了十幾個人坦誠分享自己原生家庭的情況后,我又一次發現了我的自以為是與無知。我低估了潘多拉魔盒的威力,從盒子里釋放出人世間的邪惡——貪婪、虛無、誹謗、痛苦、嫉妒等等其實暗暗藏在很多家庭中;我也小看了命運之神,命運簿上也書寫了很多很多悲劇——貧窮、分離、疾病、死亡等等也是時不時就降臨人間。有的是日夜爭吵或情感冷漠的父母、有的是互相猜忌嫉妒的兄弟姐妹、有的是家人長期臥床的痛苦、有的是被賭博和煙酒彌漫的烏煙瘴氣,也有的是雖聚在同一個屋檐彼此卻極度疏離的一家……俗話說的好,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若無掏心相告,你永遠不知道在有多少笑臉如嫣的臉龐下可能藏著來自原生家庭的苦楚。或者說,其實我知道會有各種邪惡和不幸的存在,但就因為我沒有,所以把幸福當常態,把不幸當意外。
其實,我無法用一個精確的百分比數字來證明到底幸福和不幸哪一方所占的比重大,哪一方是常態。只是在聽到了太多太多故事后,我覺得把不幸當常態會更好。
在不幸存在或發生時,我們無需去自怨自艾,感嘆命運的不公,抱怨為什么是你在承受痛苦。我們只需知道,這是常態,只是你的劇情是這樣,他們的劇情是那樣,如此而已。這聽起來有點阿Q精神,可是,請細想一下,事實不正是如此。而且,不幸的降臨從來并不是為了打垮誰,只是為了讓我們體驗、成長成更強大的自己。我們承認,原生家庭的不幸會給我們的性格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可能造就或自卑、或內斂、或暴躁、或悲觀、或膽小的自己,可其實這只是作為多樣化的人里面存在的某一面,這些也組成了與眾不同的自己,而且如果我們愿意,這些也是可以被再次影響、再次改變的。家是由個體衍生出來的社會細胞,當我們覺得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不如意的時候,作為一個個體,完全可以去尋找伙伴,重新組合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新家。
當不幸變成常態,那些容易被我們忽略遺忘的小幸福也就顯得彌足珍貴。父母健在、兄弟若干、身體健康、衣食無憂等等,這些稀疏平常的事情都是我們最大的幸福,讓我們感恩、珍惜,生活也就少了很多煩惱、抱怨、不滿和委屈。
突然想到了在春節來臨之際,分散在不同地方的人們齊齊準備歸家的場景,那真是一幅自帶溫暖特效的圖片。雖然每個人陪著回家的人不同、能帶的東西不同、回家后面臨的問題不同,可是只要有家就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