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英國人在復活節島發現的一尊石像,這件小石像有兩張面孔,有人說,它可能是區分兩個區域的界石。其中一人有鳥人的特征,這種同時帶有兩種宗教標記的圖騰十分罕見,它見證了這兩種宗教信仰曾經并存過一段時間。
復活節島是一座遠離智利本土的孤島。
1722年 的一個星期日,荷蘭探險家雅各布 · 羅格文(Jakob Roggeven)率領的一支艦隊首次發現了這座位于南太平洋中心的小島。由于發現小島這一天恰好是基督教的復活節,“復活節島”由此得名并為世人所知。
復活節島是世界上最與世隔絕的島嶼之一,也是世界上人類最后定居的土地之一。波利尼西亞人以及太平洋諸島的土著居民稱它為“拉帕—努依”(RaPa Nui),這個名稱頗含神秘色彩,因為它直譯過來就是“世界之臍”。
這是宇航員曾經從太空拍下的照片,復活節島孤懸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確實跟一個小小的"肚臍"形態一模一樣。
復活節島的人類文化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歷史時期:史前時期
這一時期是波利尼西亞居民的祖先遷移定居到島上的時期,在公元10世紀左右,一批波利尼西亞移民乘著木筏來到復活節島定居。此后,小島上的人口逐漸增多,最多時達到上萬人。這些人分成十二個氏族,把小島劃分為12塊,這些氏族都有自己的酋長,各自有不同的階層。起初,這些氏族還能和平相處,直到有一天,酋長們決定以令人敬畏的石刻雕像來榮耀自己,小島開始走向第二歷史時期。
第二歷史時期:造像時期
相當于中國的宋初至明末,島民的宗教活動主要是建立在所謂的“摩埃石像”,石像代表著過世酋長,他們通常會背對大海,凝視著村莊和稻田。
為了建造大石像,島上的森林遭受到滅頂之災。因為要用巨大的木材作為輔助,巨石才能被搬動。酋長們競逐誰的石像更巨大更壯觀,就要砍伐樹木當搬運、吊裝的工具,同時還要伐林造田以養活大量勞動力。于是,幾百年間,島上的石像一代比一代高大,砍伐樹木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終于,高大的智利酒松在1440年左右絕跡了,而到了1640年前后,島上已經見不到木柴了。
沒有了巨木,人們也就無法造船,也就無法漁獵。但是人總要吃東西,于是只好把同胞作為食物來源,最慘烈的事情發生了。至今,島民的口口相傳的傳說中仍充斥著人吃人的故事,而對敵人,最具攻擊性的辱罵莫過于“你媽的肉塞了我的牙縫。”
考古的發現也證明了傳說的真實性:在復活節島后期廢棄物堆遺址中,人類骨骸隨處可見,而有些骨頭被敲碎了,這是為了便于吸取骨髓。在世界各個已經滅絕的古代文明中,復活節島文明的滅絕或許是最觸目驚心。
島民漸漸開始失去了祖先們崇拜的摩艾石像的信仰,轉而信仰造物神瑪科·瑪科,從而進入第三歷史時期。
第三歷史時期:"鳥人"文化時期
“鳥人”崇拜源于復活節島上流傳著的一個神話:古時候,造物主瑪科·瑪科向島上的祭司傳授宗教儀式和祭神物品即一種叫做馬努―塔拉的神鳥的蛋,這種神鳥每年春天把蛋產在莫托島上,人們相信第一個蛋具有非常神奇的力量。
每年八九月份來自復活節島上各部落的人就會集中到海邊,每個部落都會推選一名身強力壯、水性一流的選手。這些選手要從懸崖上順崖下海,游到大約 2 公里外的莫托島上尋找鳥蛋。
第一個得到鳥蛋的選手要把鳥蛋用繩子綁在前額,立即游回島上,爬上懸崖回到起點,將蛋交給自己的部落首領,這個首領便成為當年的“鳥人”。鳥人與世隔絕并留長指甲以模仿鳥爪。在接下來的整整一年里,這個“鳥人”都會被全體島民奉若神明,享有無上的權力。
由于游泳取蛋時常遭鯊魚襲擊,現在這一活動已停止100多年了。但神圣的祭典儀式、多彩的化妝表演仍然保留至今,“鳥人”仍是現在島民的崇拜。
現在人們用歌舞形式表現的鳥人競賽的場景。男人手持長長的木棍,下身只穿蓑衣,表現的剛毅勇猛。
女人身穿羽毛胸罩和羽毛短裙,表現出海鳥飛翔的婀娜姿態。
附: 復活節島風景
本文內容部分來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