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數據的松鼠
什么是松鼠癥,指「囤積癥(Compulsive hoarding)」,一種過度性收集物品的強迫行為。因為松鼠有囤積食物過冬的行為而借喻。
年輕的時候,特別喜歡上 VeryCD。
打開電腦,沒日沒夜掛著驢,搜羅下載各種影視劇、電子書、音樂等等,非把身邊所有的存儲介質塞得滿谷滿倉不可。
那時候,相信這些東西只要存在硬盤里,早晚有一天會發揮作用。
后來經歷了幾次數據丟失,終于明白:
我特么根本不會去看?。?/strong>
然而松鼠癥并不會那么容易治好。
如果說,僅僅下載的功夫不足以激發擁有的錯覺,而數據在硬盤里還害怕丟失的話,那么實打實花錢占有帶來的快感就更勝一籌了。
參加工作后,每次遇到電商書籍促銷如打雞血。
一套幾百頁的書,包裝精致,主題嚴肅,要分量有分量,要檔次有檔次,標價小幾百塊錢,電商價常年七八折,再來個滿 300 減 150……
簡直白菜好么?
只買一單你出門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么?
成堆的書隨便買,買來的書拆了包往書架上一擺,從此束之高閣,不見天日。
沒事的時候往書架前一站,那滿滿當當知識溢出的感覺,嘖……
至于三年前 618 買來的那些書什么時候看完?
時人云: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不提也罷。
G胖的陰謀
最近幾年,又開始迷上了 Steam 買游戲。
一開始,是從慈善包入手,然后事情很快發生變化。
什么?這個 Bundle 這么多牛逼獨立游戲,只要 1 刀就能收入囊中?不買還是人?
什么?只要多花 5 刀就可以再獲得這款最近人人都在討論的神作?劃算,收了!
什么?某開發商本周大甩賣,小時候狂肝數百上千小時的那個游戲只要 6 刀?還不趕緊補個票!
什么?Steam 夏季特賣,數千款游戲瘋狂促銷,愿望清單里面有 42 款參加打折,其中 20 款是歷史低價!
我買,我買還不行么?
……
至于買來后?
且不說我還有 PS4、PSV、WiiU、3DS 需要伺候了——
「憑本事買的游戲,還要花時間玩?」
你對真正的力量一無所知
如今,網絡速度提升了,大容量硬盤也實在便宜,百兆光纖一開,四盤位 NAS 整一個,十幾個 T 的硬盤陣列一組,一個日夜之間吞吐海量數據如同饕餮。
積草屯糧,似乎就掌握了這些數據。
然而,在獲取信息易如反掌的互聯網時代,外部記憶存放在網絡上或自己的硬盤上,有什么區別呢?
區區一點點帶寬、電費和硬盤空間,哪怕再加上金錢,也并不足以使數據真正參與人自身的信息加工。
當我發現自己一本書買了兩次的時候,方才意識到買書太多,看書太少,本末倒置。
當我根據游戲庫存做了跟蹤表,方才意識到自己有太多的坑要填,安排到退休都不一定玩得完。
這樣的囤積除了帶來一點空洞的快感,根本毫無益處。甚至還日益擠占物理和精神上的空間,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壓力和焦躁。
《To the Moon》是一款發售于 2011 年的游戲,講述兩個醫生進入一個臨終老人的記憶,去滿足他遺愿的故事。游戲獲得的榮譽且不說,我在過去數年的某一次 Steam 促銷中購入,然后它就躺在我的游戲庫里。
直到今年,聽聞心動準備推出高清重制版,我方才在某個周末花了一個下午將其打通。
在數個小時里,激素、神經元和淚腺,為一個故事所牽引澎湃,直到通關后的數日……那悵然若失的感覺仍久久縈繞。
這種感覺,不會發生在「To the Moon」默默躺在我的硬盤里的時候。
書只有讀了的那一刻,里面的信息才被你所汲取,否則它們只會呆在書架上發霉。游戲,也只有打通了,才算是真的擁有,否則它們將只是一堆存在于硬盤里的 0 和 1。
花費金錢只是信息消費鏈條里的一步,并且遠遠不是最關鍵的一步,花時間去吸收、加工、內化,納為己用,才是首要。
信息只有從外部世界進入到個人意識中,編碼成電信號和化學信號,經過大腦皮層、小腦、海馬體與杏仁核復雜的共同作用,方才有意義和價值的產生。
有限無窮,理性加一
不管春秋戰國是何等的百家爭鳴、圣賢如林;也不管民國時期是如何思想自由,「大師」迭出。
有一個事實我相信,如今的時代,信息的制造者前所未有的多,信息生產的速度前所未有的快,信息的汲取也前所未有的便利。
哪怕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齊,在龐大的基數中誕生的杰作也遠勝過去任何一個時代。
想想你想看但沒時間看的劇,想讀但沒時間讀的書,想玩但沒時間玩的游戲……
是不是這個道理?
不同意就是不客觀!
每時每刻,都有無數的創造者在爭奪人們的注意力。
非常遺憾,今人絕對不能勝過古人的一點是,每人每天還是只有二十四個小時。
一場電影少說兩個小時;
一部劇輕輕松松數十個小時;
一本書囫圇吞棗十數個小時,要是精讀翻倍不止;
一個游戲,打通十個到數十個小時不等,深入研究數百個小時也不算多;
……
你每天都多少個小時能夠花在這上面呢?
以有限對無窮,面對這種幸福的煩惱,我們只能有選擇的消費,理性加一。
關鍵還是要明白,只是囤積毫無用處,讀了看了玩了,才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