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在格律詩學習中,僅僅熟悉了格律詩的幾個標準句式是遠遠不夠的。一句詩中出現不合常規的詩句是為拗句,那就需要設法補救,稱為拗救。現以王維的《觀獵》舉例來看: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在尾聯中,出句平仄應為“平平平仄仄”,卻被作者寫成了“平平仄平仄”,應平處用了仄,因此第四字應仄處用平補救,這叫本句自救。而“平平仄平仄”作為“平平平仄仄”的變體,已經被看作標準律句廣為使用了。我最近在聽方笑一老師品讀詩詞時,他常用黃庭堅的一句詩作開場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一聯出句的平仄就屬于剛才說到的這種情況。
? ? ? ? 本句自救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應該用平而用了仄,就要在第五字補救,把第五字應仄而用平,變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同理,五言中“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就要在第三字用平補救,變成“仄平平仄平”。來看一個例子,李商隱的《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大家注意看第六句和第七句,前面說的兩種情況在這首詩中都出現了,并且第六句的“蕪”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對句救。
? ? ? ? 我們就再說說拗救的另一個形式,對句相救。我們看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標準平仄格式應該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第五字“碧”屬于應平用了仄,那就需要在對句相應位置用平補救,因此對句第五字應仄用了一個平聲“天”字,變成了“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由于七言第三字對應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五字對應五言第三字,因此五言的拗救同樣適用這個原理。比如杜甫的《促織》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首聯中“何”救“甚”,頸聯的“難”救“得”。大家也許會發現,為什么以上例子都是用平救仄,而不是用仄救平呢?因為那樣會犯孤平。
? ? ? ? 孤平是怎么回事呢?孤平為律詩大忌,學界有兩種主流看法。一種是以王力為代表的觀點:韻句中除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一種是以啟功為代表的觀點:兩仄夾一平即犯孤平。現在一般認為只有仄平尾的韻句才可能出現犯孤平,仄尾句即便只有一個平聲字,也只能說是拗句。也就是說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這兩個句式才有可能犯孤平。我們都聽說過“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句口訣,在這兩個句式中,就不能不論了。
? ? ? ? 古人創造了陰陽的概念,并且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一個核心觀點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因此有“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的說法。陰陽于格律,平即是陽,仄即是陰,陰陽協調則音律諧美。平仄的作用正是為了詩詩作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產生天然的音樂美。
? ? ? ? 以上所說只是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不到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得到朋友們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