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王曰:禮,為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為服矣?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謂三有禮焉。如此,則為之服矣。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謂寇讎,寇讎何服之有?
搏執,搏斗捕捉;極,窮。
孟子對齊宣王說:主君將自己的臣子視為和自己一體的手足,臣子就會將主君視為自己的心腹;主君將臣子視為豢養的犬馬,臣子就會把主君當做進行交易的路人;主君把臣子當做可以隨意踐踏的土芥,臣子就會把主君當做仇敵。
宣王說:按照禮法,臣子還要為以前的主君服喪。主君怎樣做,臣子才會為他服喪呢?
孟子回答說:主君愿意聽從臣子提出的意見、建議,愿意用他的政治主張來惠及百姓。臣子有正當理由要離開的時候,主君派人送他出疆域,并先到他要去的地方幫他打點;臣子離開三年還不回來,才把他的田地回收。這就叫三有禮。主君像這樣做了,臣子就會為他服喪。現在做臣子的,提出的意見、建議主君不聽,政治主張也不能實施而惠及百姓。臣子有事不得不離開時,主君可能會拘捕他,還可能想方設法讓他在想要去的地方待不下去。臣子剛剛一離開,主君就會把田地收回。這就叫仇敵,對仇敵怎么會為他服喪呢?
總有人覺得儒家是教人愚忠,孟子這里可沒看到,對人好,人才對你好
有點買賣不成仁義在的感覺哈。好聚好散,是這么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