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大師羅伯特.西奧迪尼前兩年寫了本新書叫做《細節》,里面列舉了52個影響力的細節。大師說,你如果認為說服別人僅能依靠擺事實講道理,你就out了。因為,很多時候,你根本沒有講道理的機會,就算有,誰說你有理別人就會聽你的呢?而在一些細節方面做一些小小的調整,對于說服他人來講,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然后,我邊看這本書就邊琢磨開了,生活中,誰最需要不斷的被我說服呢?——嗯,就是家里那個小屁孩兒!
現在面對孩子,你已經不能擺家長權威動粗了,孩子也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聽你講道理的。如果能用一些書中說的套路,起到說服的作用,那就善莫大焉了。
細節1:環境暗示
西奧迪尼他們做實驗,發現當人們處于臟亂差的環境中時,人們更大比例會破壞社會規則,反之,如果人們處于整潔的環境中時,就更大比例會遵守社會規則。這讓我想起了之前紐約市治理犯罪,采用的方式是把地鐵里面墻上的涂鴉都清除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你家孩子玩完玩具會自己整理好么?據我所知大部分孩子都不會。我之前曾經有個執念:『這要教育他自己把玩具收拾好,不能依靠家長,養成壞習慣』。但是后來吧,孩子不愿收拾,我也不想幫他收拾,家里就越來越亂。
讀完環境暗示這一章,我覺得可以換一個思路,引導孩子和家長一起收拾玩具,至少家長自己可以在孩子面前收拾玩具,不但是創造一個整潔的環境,而且《細節》這本書也說了,人們在一個看到他人遵守秩序的環境中,更容易遵守秩序。
細節2:主動承諾
公司合作往往要簽協議,認為口說無憑,立字為證。但其實,西奧迪尼發現口頭承諾就很有作用。
研究人員在海灘上請求他人照看自己的東西,大多能獲得他人的口頭承諾『沒問題』。當另一個研究人員扮演小偷來偷東西時,口頭承諾過的人大比例會去阻止小偷,而沒有承諾過的人去阻止小偷的比例則很小。
回到家里,『你打算再在玩多久去洗澡啊?』『五分鐘』,這其實就是獲得小朋友的口頭承諾。實測下來,這種獲得承諾,附加一定的提醒,比反復催促其做某件事的效果要高出不少。
當然這個口頭承諾必須是對方主動提出來的,家長直接要求五分鐘后做其他事的效果往往不好。『主動』其實是把對方拉了進來,一起面對要解決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心法。
細節3:小數字假說
當你要完成一個目標,開始的時候強調已經完成的部分,會比較有激勵作用;而快要結束的時候,強調剩余的部分會比較有激勵作用。這里的關鍵點是,大家往往都對小數字比較有感覺。這被稱為『小數字假說』。
現在學校放寒假了,孩子們面對大量的寒假作業,往往還沒養成自己獨立規劃完成的習慣。這就是利用小數字假說的好時候。
幫孩子把寒假作業分成很多個小部分,并在紙上做好標記。做完一項,就把這一項標記完成。重點是,開始的時候,不斷的強調已經完成了多少;而到了后期就要強調,你還剩下多少就全部搞定了,就可以無憂無慮的出去旅行啦。這個反饋激勵做下來,促進孩子完成作業還是很有幫助的。
作為家長,你可能會說,『別扯了,這些方法我都試過了,沒用!』其實吧,即使是西奧迪尼做實驗,也只是和對照組做對比得到數據上的顯著性而已,本身就不是百試百靈的靈丹妙藥。再說,這些都是套路,套路即使一開始有用,也會有慢慢過時的時候。這才正是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新套路的原因。
育兒嘛,要看長遠一點,不爭一城一池的得失,才可能贏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