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到自己覺得碗中的食物不如同餐桌弟弟碗里的香時,媽媽會笑著戳我的鼻頭說:“攀人美轉世啊,”那時候不懂媽媽整日掛在嘴邊的這位大人物是誰,但心理認定他與周扒皮一樣不是好人。長大后,已然成為大姑娘的自己,還是忍不住學小時戶一樣逗母親,她倒一直沒有忘記攀人美,想想這位陌生人物的名字也陪我成長了多年,讀了那么多歷史書籍,也沒見著這位歷史人物。直到現在,我總算意識到原來媽媽口中的攀人美其實并不是實實在在的人名,而是一種行為的簡稱—以攀比行為作為美德,老祖宗的訓誡竟可以精簡到如此地步,另晚輩內心倍感佩服。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一些人鼓吹攀比之風,將這種行為美名其曰跟風,只有亦步亦趨的跟著,才能不會落后于這個時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秤的那頭是別人家的一切,內心從此便沒有平衡過,樂觀者看到了前進的空間,悲觀者則會憤憤不平抑郁許久,可是秤的那頭真的就是我們個人前進的標桿嗎?
我們都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我對榜樣空間定義僅指行為,關于榜樣擁有的一切并無關乎任何人,恰恰攀比就是只看到了榜樣得到的一切而忽視榜樣心酸的付出。
媽媽的三字箴言伴隨我這么多年,漸漸明白如何有意義的去“攀比”他人,不是你三我二的唇槍舌戰(zhàn),也不是多多少少的心理快感,而是心靈的鞭策,不失為一個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