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30歲住別墅和60歲住別墅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嗎,那么30歲住別墅,到了60歲住養老院和30歲住公寓到了60歲住別墅的心態又是否相同呢?
我們大多數人窮其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人生追求金錢?還是追求成功呢?還是追求幸福?我相信,所有人的回答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我們追求的是幸福。成功和財富等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幸福。那人的幸福感從哪里來呢?
哈弗大學有一門很著名的課程,叫《論幸福》,如何追求人生的幸福,第一點-人的幸福感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因為人是通過比較來感知的生物。手放入熱水中3分鐘,然后再放入溫水中,就會覺得好冷啊。
這幅圖看到了吧,有多少人能相信,AB是一樣的顏色呢?為什么我們不信呢?因為A和B周圍的顏色不同所以我們一比較,就覺得A和B顏色不同,人是傾向于通過比較來得出幸福感的動物,比如在我們剛工作的時候工資只有1000塊,然后當漲到3000后我們會非常興奮,因為漲了3倍,但是突然有一天公司效益不好了工資降到只有3000塊,雖然與之前的水平是一樣的,但是這時候我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心態。另外一種是相對比較,相對于周圍人的你賺2000,鄰居和朋友賺1500,這時候人的幸福感很高的。這也就是為什么朝鮮能夠存在的道理,閉關鎖國貧窮落后,只需要保證某些治國的精英比其他人過的好就行了。相對于以前的人是能上不能下的生物,以前富過再窮了,這是最痛苦。幸福感的最高境界就是相對于以前,相對于周圍人的不斷提升。比如以前你賺500,鄰居和朋友賺1000,現在你賺2000,鄰居和朋友賺1500,這時候你的幸福感可以說是最高的了。
人的另一種幸福感來自于物質滿足感,但是這種滿足感往往持續的時間很短,比如一種新款的電子產品、新款的衣服或者汽車,這些都是屬于外界物質類的東西,當我們買到的第一瞬間是幸福感相當爆棚的,大家可以回想自己買新衣服、新的包包、新車的時候,那一瞬間是不是有一種很大的滿足感,曾經我也用兩個月工資買了人生的第一部蘋果4,但是這種滿足感帶來的幸福是非常短暫的,因為它們帶給我們的滿足感是需要通過別人的評價來實現的,當你買了一輛好車的時候別人會有一種羨慕的情緒,但是你不能指望別人天天都投來這種羨慕的情緒,等過上一段時間周圍人都知道了后這些東西就淪為日常普通的生活品,所以有很多人傾向于通過不斷買新的東西來獲得這種滿足感,但是其本質是它只是滿足我們在周圍人眼中的存在和羨慕的感情,這種外界物質帶來的短暫幸福感不具有可持續性。但是我們看另外一些有自己喜好的人則不同,他們熱衷于一些喜歡的運動,或者學習烘培一些美食,亦或者自己特殊的愛好,他們往往在不斷地學習和進步中獲得的幸福感會更高,因為這些東西會讓人感覺到自己一直都在進步,并且這些會伴隨著自己的生命一直存在,這種技能提升和人生價值實現獲得的一種滿足感是一種可持續的,所以獲得幸福感的程度會更高。
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生活中哪些能讓我們提高幸福感的事情,例如跑步、閱讀、寫作、價值投資等,這些東西其實看起都是一些沒有什么門檻的事情,但是能長期堅持的人卻非常的少,一點一滴的積累看起是不起眼,但是當時間拉長到五年就會與一般人產生很大的差距,其實這也是復利的力量,曾經在夏天的時候有很多一起跑步的人,但是進入冬天之后現在變成了我一個人的跑步了,現在看今年結束的時候我已經完成4個半馬的比賽、閱讀了25本書、投資收益23%,這時候就會有一種很大的滿足感,因為我是在慢慢積累進步的,而這一個過程才是真正能提升幸福感的本質。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為什么我不太認為一夜暴富會有很大的幸福感,因為一夜暴富后,你還是要生活的,你的人生怎么辦?難道要處于一個緩慢走下坡路的過程嗎?還是夢想著未來每年都能一夜暴富呢?因為我們比較傾向能接受一個緩慢上升的過程,但是突然到頂后然后慢慢向下走是很難接受的,所以這種緩慢積累式的過程才是人真正幸福的本質,也如同我們現在寫作一樣,享受這個積累進步的過程本身就是一件幸福感爆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