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圖:
文字版:
《好好學習》
1 自序
1.1 提出問題,怎么學習
1.2 自我:反思日記→自省→晨修
1.3 富蘭克林:每日比較自己的道德標準和行為
1.4 查理芒格: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過去的經驗
1.5 學習目標
1.5.1 解釋問題
1.5.2 解決問題
1.5.3 預測問題
1.6 知識管理
1.6.1 數據管理
1.6.1.1 知識點歸類
1.6.1.2 快速搜索
1.6.1.3 給文件貼標簽
1.6.2 信息管理
1.6.2.1 讀書筆記
1.6.2.2 導圖理解
1.6.3 底層規律
1.7 撰寫文案
1.7.1 本質
1.7.1.1 建立信任的過程
1.7.2 方法
1.7.2.1 學習心理學構建信任和認同的內容
1.7.2.2 以營銷多年朋友寫過的文案為參考對象
1.8 寫書的目的
1.8.1 分享自己的經驗
1.8.2 自我實現
1.8.3 我的承諾和責任
1.9 本書內容
1.9.1 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
1.9.2 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
1.9.3 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
1.9.4 常見的核心臨界知識及其解釋和應用
2 引言
2.1 什么是知識
2.1.1 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
2.2 衡量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
2.2.1 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變
2.3 什么是臨界知識
2.3.1 能夠更廣泛、更普遍知道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
3 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
3.1 認知優勢構建階段
3.1.1 第一階段:20世紀90年代到2000年左右,知識數量構建認知優勢,獲利者大學生、咨詢、廣告行業
3.1.2 第二階段:2000年到現在,知識獲取速度構建認知優勢,獲利者互聯網
3.1.3 第三階段:可能已經到來,知識深度構建認知優勢,獲利者...
3.2 如何提升認知深度
3.2.1 什么是深度認知
3.2.1.1 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抽象規律
3.2.1.2 有實驗或者數據作為支持
3.2.1.3 能夠普遍地解決類似問題
3.2.2 為什么學習層次上不去
3.2.2.1 拼命提高”技術效率“,忽略”認知效率“
3.2.2.2 進入“老鼠賽道”,拼命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
3.3 什么知識值得學習
3.3.1 斜杠青年,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人群
3.3.2 斜杠≠兼職,斜杠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3.3.3 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懂整個流程,并精通關鍵模塊
3.3.4 學習課程
3.3.4.1 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
3.3.4.2 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
3.3.4.3 通用必修課——構能力
4 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
4.1 跳出“低水平勤奮陷阱”
4.1.1 閱讀時只記住孤立的知識點,事后記不得
4.1.2 讀書方法的升,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系,記憶宮殿法
4.1.3 放慢速度,讓讀書事半功倍
4.1.4 從讀書到發現臨界知識,帶著問題找答案,重在運用
4.2 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具備的兩個心態
4.2.1 綠燈心態,打破習慣性防衛
4.2.2 以慢為快,快是結果不是原因
4.2.2.1 花大力氣打通知識阻塞
4.2.2.2 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4.3 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
4.3.1 學習的本質,改變我們假設的過程
4.3.2 反思:提升掌握知識的層次
4.3.2.1 反思的好處
4.3.2.1.1 反思幫助我們發現知識的誤區,跳躍性假設
4.3.2.1.2 反思可以促進已有的知識產生新的知識
4.3.2.1.3 反思可以督促我們檢查學到的知識是否用起來
4.3.2.1.3.1 富蘭克林的十三種德行
4.3.2.1.3.1.1 節制。食不過飽,飲酒不醉
4.3.2.1.3.1.2 沉默寡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無益的聊天
4.3.2.1.3.1.3 生活秩序。每一樣東西應有其安放的地方,做每件日常事務當有一定的時間
4.3.2.1.3.1.4 決心。當做必做,決心要做的事應堅持不懈
4.3.2.1.3.1.5 儉樸。用錢必須于人或于己有益,換言之,切忌浪費
4.3.2.1.3.1.6 勤勉。不浪費時間,每時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為
4.3.2.1.3.1.7 誠懇。不欺騙人,思想要純潔公正,說話也要如此
4.3.2.1.3.1.8 公正。不做不利于人的事,不要忘記履行對人有益而你又應盡的一萬五
4.3.2.1.3.1.9 中庸適度。避免極端,人若給你應得處罰,你當容忍之
4.3.2.1.3.1.10 清潔。身體、衣服和住力求清潔
4.3.2.1.3.1.11 鎮靜。勿應小事或普通的不可避免的事故而驚慌失措
4.3.2.1.3.1.12 貞潔。除了為了健康或生育后代起見,不常舉行房事
4.3.2.1.3.1.13 謙虛。效仿耶穌或蘇格拉底
4.3.2.1.3.2 高效能士的七個習慣
4.3.2.1.3.2.1 每日反思之八個習慣
4.3.2.1.3.2.1.1 積極處世:我們有選擇的自由
4.3.2.1.3.2.1.2 先有目標后有行動:以始為終
4.3.2.1.3.2.1.3 要事第一
4.3.2.1.3.2.1.4 雙贏思維
4.3.2.1.3.2.1.5 先理解別人再爭取別人理解自己
4.3.2.1.3.2.1.6 協作增效——第三種選擇
4.3.2.1.3.2.1.7 不斷更新
4.3.2.1.3.2.1.8 請教達人,知識遷移
4.3.2.2 訓練反思能力的三個方法
4.3.2.2.1 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4.3.2.2.1.1 每日寫反思日志,記錄事情的結果、情緒及思考過程
4.3.2.2.2 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4.3.2.2.3 培養記反思日記的習慣
4.3.2.2.3.1 通過分類讓自己思考生活,進行不同板塊的總結
4.3.2.2.3.2 自定義最適合自己的日記方式
4.3.2.2.3.2.1 《晨間日記的奇跡》
4.3.2.2.3.2.2 《顧準日記》
4.3.2.2.3.2.3 《高效能士的七個習慣》
4.3.2.2.3.3 持續反思帶來的的隱形競爭力
4.3.2.2.3.3.1 遇到問題先從自身找原因
4.3.2.2.3.3.2 得到正反饋能持續寫日記
4.3.3 以教為學
4.3.3.1 價值
4.3.3.1.1 督促自己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
4.3.3.1.2 強化記憶和知識的過程
4.3.3.1.3 增強我們的認識
4.3.3.2 技巧
4.3.3.2.1 大量查閱資料,購買書籍
4.3.3.2.2 主動查詢不同的觀點和不支持自己結論的反面案例
4.3.3.3 機會
4.3.3.3.1 把今天文章中學到的知識講給你的愛人或者同事聽
4.3.3.3.2 組建微信學習群,定期分享心得
4.3.3.3.3 主動要求在沙龍里分享或建立自己的公眾號
4.3.4 刻意練習
4.3.4.1 提升元認知(對我們思考過程的思考)能力的過程
4.3.4.2 如何與臨界知識結合應用
4.3.4.2.1 對基本核心知識畫小圈
4.3.4.2.2 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能力單元
4.3.4.2.3 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
4.4 持續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技巧
4.4.1 記錄
4.4.1.1 如實的記錄過程
4.4.1.2 主動思考,挖掘看不見的關系,記錄經過、結果、情緒、思考過程、外部條件...
4.4.2 定期回顧
4.4.2.1 周/月度回顧——審視問題解決思路
4.4.2.2 年度回顧——檢視基本思維方式和激發靈感
4.4.2.3 五年以上回顧——探尋基本規律如何影響生活
4.4.2.4 工具——印象筆記
4.4.2.4.1 短信備份
4.4.2.4.2 重要對話錄音
4.4.2.4.3 提醒定期回顧
4.4.2.4.4 建立核查清單
4.4.2.4.5 回顧重要人脈
4.4.3 付費購買
4.4.3.1 買書
4.4.3.2 買時間
5 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
5.1 為什么臨界知識能四兩撥千斤
5.1.1 假設一,復雜的世界由簡單的基本規律決定
5.1.2 假設二,復雜系統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疊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響的動態系統
5.2 如何發現自己的臨界知識
5.2.1 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
5.2.2 找到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5.2.3 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5.2.4 沒有解釋時,自己創造假設并驗證
5.3 天賦與學習臨界知識的關系
5.3.1 努力尋找天賦
5.3.2 找不到天賦,興趣湊
5.3.3 天賦不是神器,是理所當然
5.3.4 從熱愛的事情入手發現臨界知識
5.4 如何應用臨界知識
5.4.1 借助外部資源掌握臨界知識
5.4.1.1 萬維鋼《精英日課》
5.4.2 刻意練習掌握臨界知識
5.4.2.1 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練習
5.4.2.2 大量地持續練習
5.4.3 臨界知識與預見性應用
5.4.3.1 關鍵的預見性認知
5.4.3.2 阻礙獲得遇見性認知的習慣
5.4.3.2.1 應激性反應
5.4.3.2.2 單因果思考方式
5.4.3.3 結構反應與系統化思維方式
5.4.4 解釋問題的三個層次
5.4.4.1 現象解釋
5.4.4.2 技術規律層面
5.4.4.3 底層規律層面
5.4.5 “看得見的設計”與“看不見的設計”
5.4.5.1 李笑來與萬維鋼
5.4.5.1.1 內容更新頻率——時間成本
5.4.5.1.2 內容生產方式——用戶價值挖掘
5.4.5.1.2.1 互動建立社群認同
5.4.5.1.2.2 基于互動和氛圍,植入更多產品
5.4.5.2 認知方式,歸納和演繹
5.4.5.3 中國經濟發展驅動,資源驅動→技術驅動→創新驅動
5.4.6 用臨界知識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5.4.6.1 每個人都有能力圈,需要做到所屬渠道的前10%
5.4.6.2 要配得上自己的欲望,先做能力圈內的事
5.4.6.3 做狙擊手,而非敢死隊
5.4.6.4 瞄準!扣動扳機!
6 核心臨界知識及其應用
6.1 復利效應
6.1.1 復利的本質,A導致B,B加強A,不斷循環
6.1.2 復利效應可以導致冪律分布
6.1.3 觸發臨界點
6.1.4 用復利的思路思考生活
6.2 概率論
6.2.1 生活是概率分布
6.2.2 頻次概率與主觀概率
6.2.3 決策樹理論與外部視角
6.2.4 為大概率堅持,為小概率備份
6.2.5 小概率下總有“幸運兒”,但你學不來
6.2.6 概率不是固定值,而是動態值
6.3 黃金思維圈
6.3.1 what——是什么,how——怎么做,why——做什么/為什么這么做
6.3.2 生活各個角落都需要黃金思維圈
6.3.3 思維方式成就一個人
6.3.4 抓住why的本質,激發how的創意
6.4 進化論
6.4.1 與鬼共舞,世界正快速變化
6.4.2 擁抱變化
6.4.3 位置比努力重要
6.4.4 “知道”的太多,如何破
6.4.4.1 祈禱自己擁有冒險的基因
6.4.4.2 精益創業,最小成本試錯
6.4.4.3 模仿先行者的行動
6.5 系統思考
6.5.1 思考“關系”,而非“人和事務”
6.5.2 系統反饋的秘密
6.5.3 系統思考,找到關鍵解
6.5.4 培養系統思考的能力
6.6 二八法則
6.6.1 人脈的三個價值
6.6.1.1 情感
6.6.1.2 信息
6.6.1.3 資源
6.6.2 人際關系的“結構洞”
6.6.3 人脈蜂窩,從串聯到并聯
6.6.4 人脈價值,分享資源與能力
6.6.5 人脈管理與二八法則
6.7 安全空間
6.7.1 99個成功抵不過一個失敗
6.7.2 冗余備份
6.7.2.1 完整備份
6.7.2.2 關鍵節點備份
6.7.2.3 解決方案備份
6.7.3 冗余的反面,精簡
6.7.4 簡單的法則最難堅持
6.7.5 靠等待賺錢
6.7.6 構建反脆弱的安全空間
6.8 臨界知識綜合應用
7 結語
個人收獲:
《好好學習》這本書,我個人覺得可以用一個底層規律來概括,那就是pdca閉環;p是plan,d是do,c是cheack,d是action,即制定目標,如何做,檢查,糾正。這本書的側重點在c和a,也就是書里面說的記錄和反思。pdca閉環是我的一個工作習慣:工作時我習慣打開一個txt記錄什么時間完成了什么事,然后一個星期后回顧之前的一個星期里做了什么,然后把一件事流程化(也叫制作清單)。這么做的好處就是,如果以后再做相同的事,我不需要思考,直接執行程序就行。這是在工作中我不知不覺就用上了的方法,真正聽說這個詞還是在波旬(我仰慕的營銷大師)的文章里看到。說到記錄,我認為要盡可能的簡單,如果要做到完整的記錄事件的經歷、結果、當時的人物情緒以及事件背景,我覺得太復雜,浪費時間而且不容易堅持,所以我只記錄事件以及事件耗費的時間。另外想說一點,文章中很多的案例其實列舉的很勉強,尤其是在營銷方面。最近讀了一些暢銷書,發現一點:暢銷書比教科書多了很多故事,富有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