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梧桐
?一位姑娘對我說,遇到了喜歡的男孩,特別聊得來,甚至有了結婚的念頭,而彼此相識不過短短幾天。“我該怎么辦?”她問道。
? ?我想到曾經在火車上見到的一對母子。男孩大約三歲,從上車便哭鬧不停,徹夜不休。我相信整座車廂的人都和我一樣,被攪擾,煩躁卻無奈。那位母親呢,顯然束手無策,不停詢問兒子,要不要吃薯片?要不要站起來?坐下?間或把孩子抱在懷里,拍打著,哄著,而這一切努力全然無效。
?最初,我對這孩子的不可理喻深感厭惡,盡管喜歡孩子,卻也實在無法抑制內心的煩亂。對于母親,是同情的,想象她如何不易。
? ?然而,不久,感情的天平發生偏移,開始同情那個孩子,對于這位絮叨啰嗦看似溫柔慈愛實則毫無章法的母親,生出極大反感,腦海中浮現五個字“慈母多敗兒”。
?毫無疑問,她愛著兒子,從這一刻的表現,能看出平日的噓寒問暖,無微不至。然而,她卻真的不懂愛,不會愛,她并不知兒子的需求,只是一味給予,而并未真正理解,甚至,盲目討好。
? ?當你愛的失去自我,不僅得不到對方的愛,反而招致不屑、厭煩,要么被粗暴對待,要么,對方離開。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此話雖極端,卻常常精準揭示因果,直指問題核心。
? ?所以,我對那姑娘說,可以去愛,不要太快,更不要愛的失去自我。因為對方愛的是你,是獨立而真實的你,不必討好,不要謙卑,只需自然呈現,你,就是你,因真實而可愛。
?忽然想起一個小故事,某位古董商到鄉村尋寶,偶然在某個農戶家里看到一只喂貓的碗,不由兩眼放光,仔細端詳,確認是文物,不動聲色,輕描淡寫地說,這碗還行,問農戶是否出售,容其考慮,他下次再來。結果……當他再次前來,農戶興高采烈地將刷洗一新的碗捧到他面前,古董商大失所望,上面最珍貴的紋飾因用力刷洗而模糊難辨。他失去了一件寶貝,農戶也失去了脫貧機會。
? ?在錯誤的愛情里,沒有贏家。
?再來說那位母親,正確的做法是堅持自己,有主見,堅定而平和。所謂的尊重不是喋喋不休問對方該怎么辦,想要什么。別說對方是三歲孩子,即便成人,恐怕,也煩了。那孩子的哭鬧,正是借以表達內心不滿。
? ?無論多么深愛,別失去自我。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當你刻意取悅對方,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不是對方看不起你,而是你放棄了自己應有的地位和權利。
姑娘的求助:
編輯: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