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到許添盛的一篇文章、感覺不錯,推薦給友友們!
真正的回報,是犧牲自己嗎?
通常,在我們的文化里,孩子無形當中,被有些觀念綁架了。比如,孩子目前成就不夠高、賺的錢不夠多、念書功課不夠好、婚姻不夠好等等,不敢讓父母親知道。
又比如,有些女兒離了婚不敢回家,有些孩子在外受了委屈,回家也不會跟父母親說。因為孩子覺得沒有回報父母親,或者覺得自己回報父母親,回報得不夠多,就會覺得很抱歉。
但是,我認為,“你必須回報父母親,因為你欠父母親的”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許醫師的意思,不是讓大家搞叛逆。
我要說的是,今天,如果你有一份對父母的真愛出來,那對父母真正的回報,就是做快樂的自己,成為快樂的人,做你這輩子最喜歡做的事。你做了讓自己開心的事,就是做讓你父母最開心的事。
但是,在我們的文化里卻不是這樣,幾乎我們所有人,都被套上了一個無形的枷鎖,所有孩子都背負著一份沉重的壓力。現在有很多人,自己是否獲得成就,好像自己并沒那么在乎,而是更在乎父母親的面子。
也許你做的工作不一定是自己最喜歡的,可是,當你覺得這份工作會讓你的父母很有面子,你就也會覺得自己很棒。
在所有的這些虧欠與回報里,我們所有的人,都迷失了我們自己。不只是孩子,還包括父母。因為,為孩子犧牲的父母也會覺得自己很偉大。
從小到大,許醫師就極力避免爸媽為我犧牲。舉個例子,有次我回到家的時候是晚上六七點,當時媽媽在外面唱卡拉OK,我就打電話跟媽媽說,我還在外面,大概九點多才到家,你唱完再回來。其實我已經在家了,晚餐還沒有吃。為什么我不讓媽媽放下娛樂,趕緊回來給我做晚餐?因為我不要媽媽為我犧牲,我要她快樂地做自己。
因為我知道,在我們的文化里,父母親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忘記自己、很容易委屈自己,一不小心就壓抑自己的需求、喜怒哀樂,而以家人、孩子、公婆為第一。
但是,這樣做是有后果和副作用的。因為,如果你這樣對別人,可別人卻不是這樣對你,你的心里會感到很不痛快,甚至會變成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也許你會每天不停叨念旁邊的人,幾乎要令人崩潰;要么就是不斷地自我壓抑、不斷地自我忍耐、自我合理化,最后會壓抑到得癌癥。
也許我們整個社會的文化結構,是有缺陷的。父親節、母親節時強調這份愛,沒有問題。但是我們很容易強調犧牲、付出、忍耐、壓抑、委屈自己,我們的社會文化,在提倡一種壓抑的文化。
這讓我想起歐亨利的一篇小說,名字叫做《麥琪的禮物》。先生把他最愛的手表賣掉,給太太買了全套精美的梳子。太太賣掉了美麗的長發,買了漂亮表帶想要送給先生。就這樣,兩個人都為對方犧牲掉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
我們的文化觀念強調為他人犧牲、付出,在推廣“我為你犧牲,你為我犧牲”,卻往往讓彼此很痛苦,對方也都沒有得到彼此為對方的那份好。
很多父母親會說:“我是為孩子而活。”對不起,許醫師不認同。你為孩子而活,那你孩子為誰活?不要誤會,我不是在提倡一個自私的哲學。《圣經》上講:萬事萬物是相互效力相互影響的。其實,萬物永遠在愛的互助合作當中,彼此滿足。
舉個例子,花朵奉獻花蜜給蜜蜂,花朵并沒有犧牲,花朵并沒有每天在哭:“我犧牲了我的一生,我是這么美麗的花,我把我的花蜜給了你,我把最珍貴的貞操給了你,我辛苦付出、忍耐,把花蜜給了蜜蜂,我好苦,我失去好多。蜜蜂,你要回報我。”
當花朵把花蜜給蜜蜂,花朵也得到蜜蜂幫助傳播花粉。這里并沒有犧牲,而是借由花朵對蜜蜂珍貴的付出,花朵的生命也得以彰顯和豐富。
我在引導大家進入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境界。當花朵把花蜜給了蜜蜂,自己不僅沒有損失,反而蜜蜂也得到了珍貴的花蜜,也幫助花朵授了粉。
它們彼此在愛的互助合作當中,彼此增益,彼此提升了生命的價值,在這當中,沒有誰受苦,沒有誰犧牲,沒有誰壓抑委屈,沒有誰把對方放在自己前面、放在第一位。
再比如,芒果樹結果子,貢獻給人類和其它的動物吃。芒果有損失嗎?它為什么要結果肉讓你吃?因為你會吃掉果肉后把它珍貴的種子丟掉,它就可以繁衍后代。這個芒果樹沒有犧牲,它會很感謝你幫它傳播了種子。所以它把珍貴的果肉給你吃,芒果樹沒有覺得委屈。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奉獻、在愛的相互交流里,是讓彼此豐盛的過程。真正的回報不是犧牲,而是讓彼此快樂地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