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社會上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就是同樣做了一件事,為什么有的人會脫穎而出,受到表揚?;蛘弑荒贸鰜碜鳛槌晒Π咐M行宣傳。
比如,同樣交錢參加了一個寫作的培訓,培訓時間一個月,有的人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學到了技能。
并利用所學的技能把學費加以百倍的賺了回來。
這時候其他參與者肯定一臉懵逼,他是怎么做到的?疑惑自己同樣也進行了相同內容的培訓,卻沒有取得類似的效益?
02
我分析了一下,這里面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學習態度的問題,一個是學習方法的問題。
顯然后者在一場相對公平的競爭里,決定著重要的作用。
畢竟想努力想成功的人,才能聚在一起學習做一件事,這在態度上是形成共識的:我要學習!
態度上沒毛病,那學習方法呢?別人是怎么做到,如何轉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并利用這個賺錢的?
下面舉例兩個同樣參加了寫作培訓的朋友,回顧下他們是怎么進行學習的,方法上有什么差異?
03
朋友A是個普普通通的上班族,對于生活有著非常強烈的不滿。
這些不滿存在于生活中無法改變的生活條件以及無法精進的職場崗位和薪酬。
每天都想著要學習要成長要成功,對于最近興起的內容創業,更是看多了成功的案例,忍不住準備下坑!
于是就報名各種寫作培訓班。
人通常是這樣的,急于想著去做某件事,就會把所有的答案都預期到培訓中。以為一場培訓里就能夠把自己所有的問題都解決。
04
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小時候,老師教新課之前,總是再三的叮囑我們。
要預習!要預習!要預習!重要的提醒,循環播放二十年。
這么多年過去了,你還是沒做到這種學習方法。
預習的目的是,要先入門,方法很簡單,上網查找或者看書了解。
預習的內容就是簡單的了解下寫作的知識結構,再結合老師的提綱,提出幾個問題?準備培訓的時候解決。
05
沒預習也就算了。培訓時,聽到精彩的,只知道鼓掌,不懂得做筆記。
一個課程下來,手掌鼓得噼里啪啦的響。最后什么都沒記住。
這種走馬觀花似的聽課模式是最沒有用的。我們潛意識里,是聽了一堂不錯的課程。
但細細回味,卻發現自己什么都沒掌握,這就像百分百中獎一樣,你明明知道一定會中獎,但就是舍不得去拿。存在心間,保留那份美好!
真是去你的,白瞎了那些錢了。
一堂課最精彩的,除了老師的觀點要記,還有就是導師和學員的互動內容要記。
一個學員的問題可能代表了一大部分學員的疑惑。
要學到老師解決疑惑的答案,以后當你成為導師了,這些問題不就是學員們的共性了嗎?!還害怕你會被問住嗎!?
06
至于培訓后,認認真真看了培訓記錄,寫了筆記,然后就丟在那塵封了。
任歲月如何的沉淀,都不會再去碰那本筆記,趕忙接著去培訓下一場了。
再后來聽到同組的誰誰誰利用培訓學到的賺錢了,再去找導師,傻逼的問到:“老師,我咋沒成功呢?!”
老師一定跟你說:“不去做,然并卵“。
07
朋友B,就不一樣了,同樣是帶著學習成長的心態。
但是人家總是能做好預習,準備好自己的問題和想法,以及初步建立入門的知識框架。
在培訓的時候,懂得去做問題答案的筆記以及和導師交流自己想法的欠缺點。
最后培訓完,進行整理,分享,利用和創新。
一套流程下來,就完成了一門知識體系的建立。
這時候再把這些東西分享出去,是不是就值錢了呢!
08
學習的方法一定要鉆研,這比學習態度更重要,為什么呢?
學生時代,平時看起來吊兒郎當的人,為什么每次考試時還能考得很好,因為人家的學習方法比你好用。效率自然就比你高得多。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肯定效果是不一樣的。
那么究其不變的一套學習方法可這么定義,這是研究了很多學習效率高的人總結出來的:
▼ 預習:通過上網查找相關資料或者閱讀書籍,建立這門知識的初步框架,帶著問題了想法去培訓。
▼ 整理:整理老師的觀點,學生的問題以及老師相應的回答。
▼ 模仿:整理完后,去模仿大神的蹤跡,包括他們看的書,寫作的模式,結構,以及投放的平臺和收益的渠道。
▼ 練習:套路模仿下來后,刻意的不斷去練習,知道熟練。
▼ 分享:把自己學習到的東西無私的分享出去,建立自己的影響力。
▼ 創新:再把別人的反饋和自己的改進,加到原來的知識體系里,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