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作者,從小白到寫出數百篇 10 萬+、運營百萬用戶的大號,到成為插坐學院最受歡迎的新媒體講師之一,再到為行業貢獻一本實打實的干貨教材,只用了不到 2 年時間。
這8000字是他這兩年工作和學習的 10 點思考:
新媒體人應該如何工作和學習?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因為我發現 80% 以上的新媒體編輯都不會工作、學習。
這個行業里聚集了很多特別拼的年輕人,工作上加班加點、熬夜趕稿、早起追熱點、周末搞推送,業余時間每天保持閱讀和學習、聽線上分享、上線下課程、學大咖經驗,但總是收獲甚小,工作學習兩年三年,做不出成績、看不見成長。
不是努力沒用,更不是智商不夠,是不會工作、不會學習。
不要一上來就去學 10 萬+標題技巧、百萬爆文寫作套路,是有點兒屁用,但用處不大。
想事情的本質:你在為誰提供內容?你在為哪個領域輸出內容?這個領域、這群人需要什么樣的內容?
2015 年 8 月,我剛進入創業邦工作的時候,就陷入了巨大的知識焦慮中。
我雖然一直在用微博、微信這樣的產品,但其實我對創業、投資、商業、互聯網等一無所知,我看到 BP 這樣術語就會嚇得趕緊去百度一下。說出來不怕你笑話,我那時候連張小龍是誰都不知道。
所以,我非常清醒的意識到,我的首要工作,一定是要先摸清這個行業,惡補行業知識,否則做個屁內容。
于是,那時候我每天八成的精力都用在讀創業邦雜志、36氪、虎嗅網,這三個公眾號都是日更三次,加起來每天更新超過 20 篇文章,但根本不夠我看,然后我就繼續翻歷史消息看,翻它們的官網看。
那時候也不挑三揀四,一篇挨著一篇看,不喜歡的也硬著頭皮看,看到不懂的就去查資料。
當時,每天就把自己泡在里面,吃飯的時候看文章,上廁所的時候看文章,回家路上看文章,經常坐過站。不混群、不混圈子、不拜大咖,就死磕自己。
效果顯而易見。我是2015年8月18日入職的,10月9日,我寫了第一篇微信文章。
在10月27日那天,我就寫出了我的第一篇 10 萬+,那才是我入行之后寫的第 8 篇文章;11月11日,我寫出了一篇 200 萬+的文章。
那才是我入行之后寫的第 13 篇文章,創造了我們賬號成立幾年來的最高閱讀量紀錄,一篇文章帶來了 3 萬多凈增用戶。
為什么?因為我首先花了足夠多的時間搞明白了這個行業,我知道我在為哪個群體、哪個行業提供內容。對,我就是有感覺了。
不用動腦子的工作迅速干完,把時間花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每一個新媒體編輯都要把這句話印在腦子里。
為什么這句話如此重要?因為新媒體這份工作里有太多不用動腦子的事情。
我剛進入公司的時候,每天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一個搬運工,復制+粘貼工程師。我每天要把公眾號上的所有文章都搬到今日頭條、搜狐、百度百家、QQ訂閱號上,把自己帳號和競爭對手帳號的公眾號閱讀量統計一遍。
這些都是基本上不用動腦子的事情,我記得有一次接到的任務是對方扔給我一個文檔,里面有 140 個創業項目的基本信息,然后給我一個排版模版,讓我根據這個模版排完這 140 個項目的信息。
我相信很多人的工作中都充斥著大量這樣的工作,怎么辦?我當時的做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這些事情迅速干掉,別多浪費一分鐘時間。然后去做對能力更有增長價值的事情,領導沒給你安排,你就自己去找。
我上個月做了一場直播,海報上寫的是:新媒體編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早點下班?
我開始直播的時候,首先就說了這么一句:提高工作效率,不是為了早點下班,而是為了省下時間,把時間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工作的時候千萬不要磨洋工,否則你坑不了公司,你全在坑自己。為什么你工作了兩三年,很努力但沒長進,反思一下,你這幾年做了多少沒含金量的工作,你在沒含金量的工作上耗費了多少時間。著牛人的
這個行業永遠都不缺一夜暴富、一夜爆火的故事。除了別人的風光,你還能看到什么?
很多新媒體小編都知道:咪蒙一篇《致賤人:我憑什么要幫你?!》,閱讀量 3 天破 300 萬,一篇吸粉 20 萬;咪蒙一年吸粉 600 萬,現在已經突破 1000 萬用戶,頭條廣告報價 65 萬+,助理月薪 5 萬+;等等。
比起咪蒙千萬用戶、天價頭條、高薪助理,我更關心過去這么多年,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咪蒙。而那些,才是對我有真正價值的,有指導意義的。
因為,我永遠都相信:所有的去處,都跟來路有關。
所以,我很少盯著牛人風光的那一面看,我堅持用這種思維方式去拆解我喜歡的每一個大號、去深扒我佩服的每一個大牛寫手,并從中找到一些真正有價值的啟示。
但是,這樣的苦活累活,有多少人愿意去干呢?
當我上面寫到咪蒙的時候,一定有很多人會在心里鄙視咪蒙,也因為我拿咪蒙舉例順便鄙視了我。
我身邊就有一些新媒體同行經常流露出對咪蒙的不屑:咪蒙啊,她就是比較會迎合大眾情緒而已,沒啥牛的~ 而且寫情感文本身就比較容易火嘛,像咱們這種號就天然不適合做爆款。
他們不止對咪蒙不屑,他們對一切比他們牛的人都不屑:
新世相啊,比咪蒙高級點的雞湯罷了;
逃離北上廣啊,老生常談,我好幾年前就想到了;
丟書大作戰啊,沒勁,抄襲,改變不了什么;
一條太尼瑪有錢了,幾十個視頻組同時開工,廣點通一直往里砸錢,我要有那么多錢我也行;
小道消息啊,也就是做號做得早,你看馮大輝寫的那點東西,我一天能寫 10 篇,但沒辦法啊,咱們沒趕上好時候啊;
新榜和插坐學院啊,天天還教別人寫 10 萬+,自己都沒做出幾篇 10 萬+。
等等,各種不服、各種不屑、各種鄙視。
其實,輕易否定別人是最不用動腦子的一件事,但除了自我安慰,你還能得到什么?
我講線下課的時候經常說,得多傻的人才閑著沒事在那罵咪蒙、罵新世相、罵羅輯思維,這么好的學習對象你不學,是不是傻。是,他們都有缺點,那又怎樣?你沒缺點嗎?你的帳號沒缺點嗎?隨便一診斷我就能給你指出 20 個毛病。
所以,大家都有不足,你不用盯著他們的缺點看,你去學習他們的牛逼之處,不好的你不去學不就得了么。
另外,如果你真要批評別人,不要只是發個朋友圈、發個牢騷,你去寫個 3000 字以上的文章來罵,罵出點深度思考和建設性意見,這樣的罵我給你點贊。但如果只是發泄情緒,我建議你不如閉嘴。
李笑來說,這么多年來,他一直主動反省的只有一宗罪:不由自主的鄙視他人。
他說,讀了很多心理學書籍后,他知道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手段:人們往往必須為了自己的不足找到“合理”的解釋,否則那便是一種承受不了的痛。
這幾年,我自己的一個很大的改變就是,我不太抱怨、鄙視、否定、憤怒了,真是沒有必要把時間花費在這上面,當然,浪費時間只是一方面。
當你鄙視、否定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時候,你基本上不可能從中學到點兒什么了,這才是你真正的損失。
所以,從今天起,放棄隨隨便便的否定別人、鄙視別人,轉而抱著一種學習的心態,一種吸收的狀態,去和這個世界交流,相信你會有不一樣的成長。
時刻都要提醒自己:我是在為自己工作,不是為老板工作。
很多人都會說:廢話,我當然知道我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自己。
是的,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有這樣的認知,但具體到實際工作中,80% 的人都會覺得自己在為老板工作,否則為什么每個公司都有那么多“混”的?
認知決定行為,兩種認知下的行為有什么不一樣呢?
認為自己是給老板工作的人,會把完成份內工作當成唯一目標。同樣的薪水,他們更愿意選擇難度更小的工作;同樣的工作,他們更愿意去找一些取巧的方式做完。
工作的時候,他們想的只是做完就好,而不是做到極致,因為只要做完就可以交差領薪水了;領導安排額外的工作的時候,他們腦子里的第一反應是“干這個給不給錢?。俊薄?/p>
這一點,我一直有非常清醒的認知,我明白工作本質上都是為了自己,所以在過去兩年我一直在工作中死磕自己。很多工作我明知道做到更好也不會有額外的獎勵,我也會把它做到極致,因為我知道我死磕是為了讓自己成長,而不是為了讓老板滿意。
工作的每個環節,我都用最笨的方法去做,寫文章的時候翻幾十篇文章查資料,標題改幾十次甚至上百次,開頭結尾反反復復的改,找一個封面圖可能要花一個小時,永遠不能接受自己做完就可以了。
每天都渴望老板給自己最有挑戰的工作去做,別人不愿做我愿意,雖然最后發工資我可能不比別人多,但這個月我收獲的一定比誰都大,不要太在意工資,幾千塊錢沒啥可計較的,屁都不是,但你一定要記住李笑來老師說的話:成長即財富。
我為什么特別去強調這個呢?因為新媒體編輯的很多工作,跟搬磚這樣的活兒不一樣,比如工頭讓你把 50 塊磚從 A 搬到 B,你只要搬過去就完成了。
但新媒體工作呢?起一個標題、找一個封面圖,這樣的工作,你完全可以 5 分鐘就搞定交差,那你還愿不愿意花一個小時死磕標題、找封面圖?尤其是短期內你做得更好也沒有獎勵的時候你還愿意那么拼的去做么?其實很多人都不愿意。
徹底明白了工作是為自己做的,不僅能為公司做出超過老板預期的貢獻,更能讓自己收獲超預期的成長。
你的老板一定給過你這樣的任務:月底給我一份這個月的公眾號運營數據。
你吭哧吭哧花了半天扒數據,又吭哧吭哧花了半天做了幾十張 PPT ,各種數據詳盡、清晰、有條理,但最后被老板罵了一頓。為什么?因為你在拼命干活兒之前沒有搞明白:老板跟我要這個運營數據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都沒有搞清楚就開干,注定是瞎忙。這叫無效工作。為什么會產生無效工作?因為你做之前沒有認真思考這個工作的本質是什么。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做大量的無效工作:每天硬逼著自己看完 10 篇文章,不管有沒有狀態,也不管看完有沒有學到什么,忘了自己當初定這個計劃的本質是為了學習新知識,純碎是為了看而看。
老板說讓大家把公司推出的新品發朋友圈,很多人拍個照就發了,也不認真寫說明和介紹,忘了問自己發這個朋友圈的目的是什么,只知道自己完成了老板布置的任務。
老板讓你每周工作結束后都寫個周報,然后每次你就把上周的工作羅列一下,也沒有思考周報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要做周報。等等。
平庸的員工做每一項工作都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優秀的員工都會先思考這項工作的本質是什么,然后目的導向、結果導向的去完成這項工作。這兩種工作方法下產生的工作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從今天起,避免無效工作,避免無效努力。思考每一項工作的本質,帶著明確的目的和目標工作,扎扎實實的解決每一個真問題。
我再拿咪蒙舉個例子,因為她太典型了。
咪蒙寫作不相信靈感,但堅信數據,她每天會和團隊開會看數據,自己埋的包袱是否好笑、用戶對什么話題最感興趣等,她都要用數據來確認,她堅信,用戶的反應,數據表現的是最準確的。
取標題也是,團隊每個人 10 分鐘取 10 個標題,然后扔到群里投票,哪個標題的數據最好就用哪個。
你看,盡管咪蒙是一個做過 12 年編輯的老司機,她依然選擇相信數據,而非自己的敏感度和判斷力。而事實證明,她的做法是正確的。
其實,我也一直用數據思維指導自己做事。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之前有在南鑼鼓巷擺地攤賣明信片的經歷。那時候,我有一個本子,我每天出門擺攤前,都會詳細的在本子上記下我帶了多少種明信片,每一種各帶了幾盒。
晚上收攤回家后,我會重新錄一下數據,一共賣出多少盒,具體到每一種又各賣了幾盒,等等,各種數據。
時間長了,我這些數據就非常有指導意義:
每天張國榮的該帶幾盒、五月天的該帶幾盒、陳奕迅該帶幾盒,進貨的時候哪些應該多進、哪些干脆就斃掉了,到底是買三送一好還是買二送一好,工作日和周末備貨數量有什么區別,擺攤的時候我挨著火爆攤位好還是挨著冷清的攤位好,等等。
我都有相應的數據支持,基本上也很少有判斷失誤。
很多人都知道我擺過地攤,但不知道我擺地攤的時候也是個高手,日凈賺超過 1000 塊很常見,那些看似經驗豐富說起來頭頭是道兒的資深攤友并不是我的對手,因為我是少有的有數據思維的小攤販。
我開始做新媒體后,更加癡迷于數據:
標題多少字數才能完整在朋友圈顯示;
摘要多少字數才能在轉發給朋友的時候顯示完整;?
15 號左右的字在 5 寸手機上一屏幕大概顯示多少行;
一段文字有幾行、一屏幕文字有幾段,用戶看起來是舒服的;
每篇文章的閱讀量餅狀圖的每一項及占比背后的意義分別是什么;
閱讀量、分享量和新增用戶、凈增用戶的關系是怎樣的;
菜單欄的數據是怎樣的;
用戶對文中視頻的點擊數據是怎樣的;
文章的轉發量和點贊關系是怎樣的;
每天文章推送之前我會猜一個數據,然后推送后再對比反思。
等等,每天都琢磨這樣的數據,琢磨數據與數據的關系。
工作中,少用“我覺得什么什么怎樣怎樣”這樣的表述,多看市場的是怎樣的,多看數據是怎樣的。
另外,我從一開始就給自己做了一個 EXCEL 表格,堅持統計記錄自己寫過的每一篇文章,上面會有鏈接、標題、閱讀量、點贊數、評論量、轉載數等,我會經常看這些數據,看自己的每一個階段的成長變化。
當然,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會看數據的,也需要修煉。篇幅關系,這里不展開講了,有機會可以再細說這個問題。工作中處處有數據,遠遠不止我剛才提高的那些。
碎片化學習沒有問題,但是僅有碎片知識的學習,注定是低效率的。
學習任何一門課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知識體系建立好,把框架建立好,然后平實的碎片化學習就是一個不斷豐富這個系統的過程,不斷的把知識體系建立完整、把知識框架扎穩建牢的過程,把碎片化知識之間打通、建立連接、融會貫通的過程。
系統化思考的本質是什么?通過讓知識點之間建立連接,來加深你對每一個知識點的理解;通過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來進行全局思考,這樣才能在做每一項工作、每一個決策的時候做到目的明確、目標清晰。
大部分新媒體編輯都看過幾十篇上百篇編輯運營干貨,碎片化的知識、思考比較多,但對整個新媒體生態、新媒體運營缺乏一個清晰的系統化認知,工作中就無法全盤思考。
學生時代,我對各種“概念”是各種看不上,覺得那玩意沒啥鳥用。這兩年,我終于明白了:不是概念沒用,是我沒用。
工作這兩年,據我觀察,我發現絕大多數牛人都非常重視對概念和方法論的研究學習。
比如我熟悉的李叫獸、李笑來、羅振宇,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標志性概念,有的是他們自己造的概念,有的是他們一直推崇的已有的概念。
最近看李笑來比較多,他常年不斷的研究思考財富自由、復利、自學、成長等這樣的詞,普通人把這些詞當做常識,李笑來把它們當做寶貝一樣研究,這就是普通人和李笑來的區別。
對于概念的重要性,李笑來說過: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我常常說,一個人是否聰明,可以用兩個標準來判斷。一是他腦中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存在?二是那些概念之間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關聯存在?
來,我們做個游戲吧。
標題是什么?此刻讀到這個地方的你,能否不假思索的說出你對標題的定義?這個定義能否足夠簡單、準確、對工作有指導意義?剛才如果你內心對標題的定義是模糊的、糾結的,那么你在工作中絕對不是一個標題高手。
標題是什么?取標題的技巧有哪些?爆款選擇的判斷標準是什么?文章封面圖的選擇技巧是什么?共鳴感是什么?優越感是什么?什么叫轉發動機?用戶的轉發動機有哪些?
如果你對新媒體工作場景下的這些重要概念和方法論都熟練掌握了,你一定是一個高手,一定是。
2015年8月18日,我進入新媒體行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寫爆款文章,每天不是在找選題就是在寫文章,日復一日,好的時候能一周內連續寫 3 篇幾十萬+。
每天除了閱讀積累,剩下的時間都在研究套路,扒差評、開始吧、毒舌電影、咪蒙、新世相、36氪、虎嗅等等幾十個號,研究它們怎么做選題、怎么取標題、怎么布局文章、怎么做人格化、怎么為用戶制造共鳴和優越感,等等套路。
因此,從一入行,我就進步飛快。但這種狀態持續了沒太久,2016 年夏天那會兒,我開始焦慮,因為成長速度跟不上了。
那時候進入這個行業已經快到一年了,基本上該學的套路已經做到 80 分以上了,若想再提高,一來是速度變慢了,二來是我需要強制自己進行刻意練習了。學習任何東西,到了這個階段都是痛苦的。
轉機出現了。2016年的七八月份,我通過朋友一番接觸到了插坐學院,開始有機會做插坐的錄音課講師。
那時候,我因為寫過很多圈子里刷屏的十萬+爆文而被一些圈內人熟知,所以經常有人找我寫軟文,出價都很高,報價 2000 — 5000 一篇不等,但我一篇都沒接過,因為那個事兒不能再讓我快速成長了。
相反,插坐當時的錄音課,從賺錢的角度,遠遠不及我去寫軟文,但我還是非常愉快的跟插坐簽了一年的合同,因為我明確的知道:我將至少迎來又一年的快速成長期。
果然,從2016年10月17日起,我個人又進入了一個飛速成長階段,因為我和插坐合作的線上課正式上線了,90 節線上課,每兩天更新一節,180 天更新完。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我平均每兩天就要輸出自己的一套概念和方法論。
從2016年的11月份左右,我就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概念和方法論的重要性。那時候我還在創業邦雜志服務,我明顯的感覺到因為對概念和方法論的輸出和掌握,我做選題、起標題、寫文章、做運營的速度和質量都提高了。
狀態最好的時候,我一個月能同時在插坐學院寫 15 節課、在創業邦雜志上寫 20 篇文章、給毒舌科技找 30 篇轉載,而且都能保證高質量。
因此,從今天起,請重視對概念和方法論的研究學習,真正搞透,讓它們變成直覺反應。
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我給你舉個例子吧。上面我提到過,作為一個勤奮的新媒體編輯,你一定看過很多干貨文章。
不僅如此,你還聽過很多線上、線下課,進過數不清的大咖分享群,是不是每次看、聽的時候,內心都是一陣狂喜:哇!講得太好了!說得太對了!我全都聽明白了!
但其實,然并卵。為什么吭哧吭哧學了一年,工作還是沒有起色?因為你長期沉浸在學習的喜悅中不能自拔,而忘記了切切實實的行動??!
這兩年,特別流行“刷認知”這個詞,一堆自媒體賬號每天都幫你刷好幾遍認知,刷的很多年輕人跟吸了大麻似的,飄了。
羅輯思維就一直在幫年輕人刷認知,很容易就讓人產生快感,好像認知刷新了,就得到了。所以,羅振宇又做了個“得到”,開始收費幫年輕人刷認知,但你真正得到了么?
我當然不是在黑羅振宇,我是“得到”的忠實用戶。說實話我也喜歡刷認知,但我明白,很多所謂的刷認知,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在提醒我“那些我已經忘記了的常識”。
我給自己提個醒,然后把更多的時間投入的行動中,因為升級認知的最終目的,就是行動。如果你沒有行動,那些新的認知除了讓你的大腦興奮了一會之外,并沒有改變你什么。
當然,如果你能長期做到持續的刷認知+持續的行動+持續的反饋,你一定會成為高手。
再回到新媒體與新媒體編輯上,比如標題技巧,如果你看的干貨足夠多,你會發現那些文章翻來復去就是在講那些東西,沒啥新花樣,你看 10 篇、100 篇也就那些套路。
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是你愿不愿意每個技巧找 100 個標題死磕一遍,是你愿不愿意每次寫文章都用那些技巧改上幾十遍、上百遍。
李笑來曾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他說:“我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靠樸素的思考、樸素的行動、樸素的方法論——不樸素的東西我也真的不會——你真的相信嗎?或者說,你真的敢相信嗎?”
你注意李笑來的用詞,他用的“敢”這個字。為什么?因為其實很多人都明白,只是“不敢相信”,一旦相信了,就相當于接受了這個世界沒有捷徑可走,這是他們不愿意相信的,因為這樣太不夠酷了,也太夠殘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