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的一件事,中國的歷史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多的,具體的我沒查,不了解,不過能和中國比肩的,我知道的基本上就只有個古埃及了!
上面的不是重點,我想談的,是所謂“歷史”的正確性。
中國古代自某個時間開始,就開始記錄當時所發生的大事,以及相關的人物,這是我們后人詳細了解先人的唯一途徑,再往前推,各種壁畫,生活痕跡,都只能大概的推測,根本不準確,所以要在此感謝文字的發明者,倉頡。沒有他,或許會有別人,因為當時的社會的需要,文字早晚都會被發明出來。
說回歷史,就要說朝代,為什么呢?因為每個朝代,都是一段歷史。從最早的封建王朝夏朝往后延伸,一段段由王公貴族圈養的史官,負責書寫一代代的歷史。
圈養雖然有些貶義,不過我覺得用的非常正確。這類文人有文采,有學問,往往還都有大學問,但是他們沒骨氣,為了錢財,地位等的身外之物,甘心為政治服務。或者不應該以偏概全,畢竟時代觀念擺在那里,學而優則仕,仕不就是為王公貴族服務的嗎?
那么我做一個簡單的推理,出生在帝王家的孩子,肯定是錦衣玉食,運氣好的從出生到死都不會見過死人,放棄了爭奪太子之位,就可一輩子當個逍遙王爺,同樣是錦衣玉食,只不過地位低了一點。可是這樣的人自然也少的可憐,出生在帝王之家,對政治有著最直接的敏感,甘心居于人下的沒幾個。所以我可以這樣說,所有皇二代,肯定是殺幾個自己的兄弟,或者好一點,只是踩著自己的兄弟,才能上位。坐穩太子的位置,需要的是成為皇者的霸氣。當機立斷,更厲害的,殺伐決斷。
剛剛說了皇二代,那皇一代呢?皇一代,從古往今數,哪個不是殺得血流成河,滅了上一個皇帝,自己改弦易幟,做皇帝的。
所以總的來講,雖然中國的皇帝多,但是除了清朝那幾個太憋屈的,基本上都是殺人沒什么負擔的主,畢竟都是一路殺過來的。
但是,史書記載的記錄里面能看得出來有幾個皇二代是弒兄弟的,好像就一個李世民吧,畢竟玄武門之變動靜太大,他不敢亂寫。再有,以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每個皇一代,其實都是強盜,都是竊取別人的國家,拿來當成自己的。但是哪個朝代會這么寫呢?誰敢寫,那必然是誅九族啊!所以每個朝代的歷史大約都會這么寫,前朝的皇帝太過于殘暴,荒淫無道,名不聊生,故新的明君代表天道來滅殺他,讓人民重新美好的生活。
是,有一點我承認,是有些朝代的末期君主太過荒淫,民不聊生,但皇朝的更迭那么多,最短的皇朝僅存在幾年,他有那個時間荒淫無道嗎?沒有。但是百姓是最愚笨的,皇朝的更迭需要理由,我就給百姓一個理由,誰敢散播事實,就以散播謠言的名義殺了就好了。
說完了王公,再說說貴族,這些權貴啊!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講,有權貴的地方肯定就有壓迫,百姓可能會更加民不聊生,那設想你如果有權有勢,還有個史官,你會怎么做?我的答案肯定是讓史官把我家祖宗幾代都寫成大大的良民啊!然后我十全十美,有祖上的蒙陰,得到天子的賞識,等等。
所以,雖然我不知道中國古代真正的歷史,但是可以明確的一點是,雖然歷史的軌跡在史書之上清晰明了,如同浩瀚長河般生生不息,但是歷史的細節同樣不容忽略,就比如踏遍六國的秦軍鐵蹄,難道就真的因為一個胡亥,僅僅十幾年就變成了手無寸鐵的農民能打敗的軟腳蝦?十幾年的時間,即使沒有新兵的補充,老兵打農民那也是可以以一打五的,更何況秦國的軍事沒有癱瘓,蒙恬雖然被排擠,但是兵家沒有,那為什么結果就變成了這樣呢?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細節數不勝數。
我還記得甄嬛傳里面有一段對白,雖然不是歷史,不過很符合這個題目,當上了皇太后的甄嬛對烏拉那拉氏說了這么一段話:“皇后您放心,他日史書工筆,前朝后宮,都不會有您只字片語”。一個皇后,因為這一句話,在歷史上就從沒出現過。當然了,這只是電視劇,但是真正的歷史上,這種事可不可能會發生呢?答案自在人心。
說到這,就要說到我很佩服的一個人,司馬遷,都知道他因為寫了《史記》,受的那什么刑,也有些人之道他為了《史記》家財散盡,那有沒有人知道他為了躲避世人,舉家搬進深山,被逼無奈之下兒子都必須改姓(一個姓同,一個姓馮,取司馬二字),為的就是能讓《史記》原本完整的流傳千古。多么偉大。
同時,有一種說法,稱呼官家記錄的歷史為正史,其他所有的人或者單位記錄的歷史都稱為野史,相比之下,野史的可信度更好一點,但是都是人寫的,是人就肯定有私心。
本文寫到這,我想寫出這篇文章的一個引申的意義,就是與史相對的一個字,時,實時的事件,雖然看似正常,造價的可能性也不高,但是有一點,就像我剛剛說的,都是人寫的。新聞,是人寫的,可是它要為政治服務,所以我們不可能見到中央一臺播出反共的言論。花邊新聞,為的是博人眼球,所以不管有的沒的,只要能掙到錢,筆者什么都會寫。各種網絡謠傳,那些整天閑到爆的網民,為了博自己一笑,更是什么都敢謠傳。等等等等,還有很多很多。
結論:如今的這個世界,光怪陸離,眼見的東西都未必是真的,更何況是經人之口聽說的事情呢!歷史無法穿越時空去求證,但是剛剛發生,或者正在發生在每位讀者身邊的事情,希望你們都能慧眼如炬,仔細觀察,得出自己的結論,別輕易的信任別人的觀點,人云亦云。對于歷史,上述觀點只代表個人,同時我也沒讀過多少歷史書籍,重在觀點,觀點不同的可以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