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8年11月19日的日記全文,記錄了考研中自己的煩惱和心結,當時就打算查到成績后再公開,于是今天便如約公開于此。)
終于,我將電腦帶到了圖書館,將習題和書本翻開后,就放到了一旁。
寂靜的清晨,天花板的暖光,說不出來內心的感受,但我卻知道,沒有想象中豁然開朗,反而,心情低落,有點兒無力。
從早上起來時,我就開始猶豫,雖然將電腦放進了書包,但卻又忍不住將備考的書籍也放了進去,看著書包變得又大又沉,就如我的心情。
走到陽臺,風有點涼,操場有人在奔跑,我靠在鐵欄邊,像灰蒙蒙的天空一般沉默著,我還是舍不得,舍不得放棄自己此前三個多月的辛苦學習,舍不得一些資料還沒做完,舍不得自己已經交了的報名費,我也在怕,怕自己放棄考研北大法學去追求自己喜歡的路,但依舊一無所有,怕自己到頭來一無所成,怕被長輩質疑和責備,怕自己做出這樣任性的選擇會讓未來后悔。
可是,我的心已變得桀驁不馴,它迫不及待的想掙脫束縛,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未來,我的特立獨行也已悄悄的蘇醒,它們無法允許我繼續那身不由己的被動學習,在這種心境下,若勉強自己,我已做不到一個月前那種從早到晚的專注。
是的,從做出選擇的那一刻起,就沒有退路了,像是在內心點燃的小小火苗,已成燎原之勢,那升騰而起的熱浪,在迫使我離開。
偶爾我也會想,會不會只是借口,會不會是自己因懶惰和無能而做出的選擇,我甚至會覺得,真正的強者,應該勇敢的面對生命中一切挑戰,哪怕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只要他們說好,我就也要所向披靡的搶來,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到時候扔了都好過于放棄。
如此一想,就覺得自己現在的想法像個懦夫,而內心更加自責。可是,追逐所謂優秀或世俗認同的標簽,這些爭搶和競爭的價值觀,是誰給我的呢,我竟一而再再而三因為這種價值陷入抑郁,竟會為了一點兒虛榮和自尊一次又一次違心,做出順應他人卻苦熬自己的選擇,失去特立獨行,和最初的夢想繼續南轅北轍。
我多想自己能勇敢的走出這個賽道,而這比奔跑更需要勇氣,可我的性格太過溫順,于是這個過程持續了幾個月,那么長時間的醞釀,不但沒有想通,反而如今,對自由的渴望以及現實的矛盾越來越強烈了。
昨晚送哥忽然打電話給我,他問我考研是哪一天,我告訴他是12月22日,他說那正好,讓我考研結束后,去幫忙組織籌備青年選調生培訓的事。
我說好的,但隨后,心中卻泛起苦澀,自己原計劃考研結束后,有一大堆通過寫作去獲得社會認可和經濟獨立的事情想做,想去挖掘自己的獨特價值,可如今看來,那時自己又要身不由己,雖然他說的這件事也很有意義,但我自己想做的事就沒時間去做了。
或許你會覺得,我為什么不拒絕,可若是你站在我的角度,就會明白:送哥對我來說是前輩,他給我那么多幫助和建議,如今我能在北大深圳研究院備考,也是他提供的條件,他有豐富的人生經驗、是北大的研究生、香港中文大學的博士、北大的客座教授和榮譽校友、一個科技律所的創始人、南雁公益的理事長……這些社會標簽和身份地位對于剛畢業的我而言還太過沉重,更重要的是,他于我有恩,我們本是萍水相逢,只因一起做公益的緣分,他便那般親切待我,給我各種幫助和建議,我考研北大心理學失敗時,他直接讓人帶我來深圳,讓我感受北大研究生院的氛圍,并鼓勵我考法律……
我不是知恩不報的人,人待我好,我便會想更好的回報,所以我不想讓他失望,能幫忙的地方,只要我能做,就一定去努力的做好,而很少拒絕。
這就是我的矛盾所在,我既想要特立獨行做出自己的選擇,卻又不得不顧忌他人的感受,因為我有所虧欠,便不忍讓人失望,肩負著責任,便很難像小說中的人那般灑脫自由。像去年跨考北大心理學,本來只是自己一時興起的嘗試,酣暢淋漓去探索去學便是,并不怕失敗,但后來,卻因他人,而多了無數期盼和牽掛,背負了壓力,過年回家,還被父母指責,說怎么能那樣任性,選擇那么不好就業的工作,還說除了今年考法律,以后再也不會支持我那些任性的選擇,當時我的心一下就涼了,比知道考研失敗還難過。
所以我夢想中的那些事情,就全擱淺了下來,當初,我放棄了考創意寫作的念頭,而接受現實去備考法律,我來到深圳,像個機器和附庸一般,重復艱苦的記憶刷題和背誦,在這種狀態下,面對那些已經考上北大的朋友,我竟然有種自慚形穢,覺得他們的笑容自信而閃光,可自己卻黯淡失色。
簡直是莫名其妙,我居然自卑,我為什么要自卑,憑什么是我自卑,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居然會時常忘記自己的過去:我明明有堅持十年且始終如一的偉大夢想,有一直筆耕不輟的實際行動,我有讓人感到驚艷的經歷和故事,有那么多人喜歡我,那么多人喜歡我的文字,我也有能力學得很好,考上名牌大學,拿過兩次國家級競賽獎項,公費去臺灣交流學習,我三年進行支教,兩年被孩子們選為最受歡迎的老師,在臺灣輔導弱勢兒童也被評為優秀志工,連續四年在三個公益組織從縣市到省城的十來所重點中學進行勵志演講,努力的讓生命鮮活起來,自學口琴,街頭賣藝,做電臺主播,成為校文學社社長,自制視頻,給朋友寫上百封的書信和郵件,收到過雜志社的聘書,寫過上萬閱讀的文章……
曾經我是那么明朗自信,站到講臺之前,談生活所熱愛,夢想之必然,哪怕演講同伴們來自清北,來自國外名校伯明翰大學、杜克大學,我也自信不比任何人遜色,甚至得到的掌聲要比他們任何人都多。那個肆意張揚的少年,如今居然會在這種情況下自卑?想著想著,就覺得難過。
這種心情是如何來的?
選擇一條路和一個領域,對我而言本來應是嘗試和試錯,為了將來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我想盡可能多的涉獵不同的領域,經歷豐富的人生,所以當初選擇考研心理學,本來我是抱著極其簡單的目的,想要通過它能更理解人心,所以當時也只是不停的涉獵心理學各科書籍,將圖書館那排書架幾乎掃遍,感興趣的就不停記下來,而并非像個本分的考研生鉆研真題和必考書籍或報班培訓……
可是不知怎么,周圍的環境,所有的人,到大四都變了,那種焦慮和明顯的目的性漸漸感染了我,我也開始憂慮起未來,擔心起畢業,于是考研就多了份悲壯和沉重,失敗后更是感覺又自責又失望,雖然跨考北大心理學失敗,說起來也算不上一件丟臉的事,但我卻會往心里去,于是求而未得便成了遺憾,再加上世俗觀念和周圍人的渲染,我就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信念的光芒開始黯淡。
當自己今年再度向別人的建議妥協,備戰北大法學院時,已處于心境的低谷,這時再看那些考上北大法碩的朋友,就會情不自禁的感覺:他是勝利者我是失敗者,他是前行者而我只是個跟隨者,我如果這次再沒考上,就太差勁了,比他們要差勁不知多少,即便這次考上了,也只是個跟隨者,在按部就班走別人的老路。
唉……是啊,即便到時候自己成為了北大的學生又如何,學法律,成為小東第二,雷鵬第三,而且因為自己志不在此,每天過得又忙又辛苦還心不甘情不愿,平庸雷同到讓自己想想就覺得沒勁……
進也無力,退又心寒,而自己鮮活的生命變得麻木,沒有動力,文章也不再更新,忘了自己的能力和驕傲,又對自己深感懷疑。這時,他們這些過來人說什么經驗和建議,我都只敢嗯嗯嗯嗯唯唯諾諾,覺得自己也沒資格反駁,于是自卑就油然而生了。
正因如此,我才會想:必須掙脫這個賽道的牢籠,否則,這樣走下去,不管勝還是敗,我都輸了自己的人生。
若是一直是這種自卑的狀態,我還能奢望自己生若夏花之絢爛嗎,還能奢望自己有勇氣一生以夢為馬、能一人獨木成林嗎?在年輕時試錯成本這么低的時候都那么怯懦的被束縛,那若我妥協將改變的期望放到以后,豈不更加希望渺茫?若是人與人的羈絆更深,自己身上的責任和義務更多,心理壓力和負擔更沉,現實的阻礙更加艱辛,我豈不是只能順應現實,淪為命運的俘虜?
嘿,開什么玩笑,我又豈是那種年輕時不敢追逐自己所愛,人到中年時再流著眼淚唱《老男孩》的人?
于是,我想試著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次送哥打來的電話里,他問:“小超啊,你最近的復習進度怎樣啊?”
“還行吧,一般,政治刷題過了,英語真題刷了,法律過了5輪,另外還刷了4本習題冊,上千頁題甚至做了兩遍,近十年真題做了,主觀題大致背了,接下來熟悉鞏固就好 。” 我說。
“你現在能考多少分啊。”
“法律單科的話從110分到130分不等,政治和英語的話,因為有主觀題和作文,估分不好確定。” 我斟酌一番,才回答。
“法律兩科你考250分就夠了,政治和英語你應該沒問題,去年不是考過了嗎,你英語不是七十多分嗎?”
“去年英語……也就73分而已。” 我小心翼翼的說,現在的我打心眼里不希望被寄托太多希望,每一份希望都是沉甸甸的壓力和負擔。
“那你今年英語就考80分好了,政治考個七八十分,然后法律就照250分考,這樣就穩了,相信你沒問題的。”
送哥說得特別輕松,就像是在討論晚上要吃什么菜一樣簡單,可是我聽了這些話只能苦笑,心頭一陣苦澀。在送哥眼里,做什么事似乎都很簡單,照他這樣說,英語80政治80專業課250總分410,似乎是輕輕松松,可實際上法碩聯考每年好幾萬人中,能打這個分數的也寥寥無幾,去年考上北大國法的小東也不過才381分,我不是懷疑自己的能力,可問題是,沒有斗志,做一件不太想做的事情,追逐一個現在不太想得到的結果,還要要求萬里挑一的優秀,恐懼失敗卻要用盡心力去變成自己不想成為的樣子,再被人夸贊,如果真的做到,那我估計是神級的傀儡吧。
被這么看好,一點驚喜和受寵若驚的斗志都沒有,我只覺得更加煩惱,這樣一來,若考砸了,我豈不是既辜負別人的信賴,又宛若成了傻瓜,既承受道德和義務的指責,又要接受被人視為無能的恥辱,既在功利現實的追逐里連續摔倒狼狽不堪,又和自己的初心理想背道而馳毫無亮點?
那我在這段時光里從一個特立獨行的英雄變成一個爛掉的傀儡,豈不可悲?即便考好了,別人也只會覺得是情理之中,而不知我經歷了多少掙扎和煩惱,為了搶到一個北大的頭銜,卻要忙碌投身于密密麻麻的法律條文和案例之中,整整四年煎熬……想想那種生活就覺得頭大和心煩。
我并不覺得北大的標簽值得我獻身于不喜歡的事業辛苦四年,而且若北大法學畢業,我再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去寫作去浪跡天涯,而不從事法律工作,那埋沒成本和家人的不解質疑和指責肯定更大,到時候我會面臨更艱難的選擇,甚至有可能終生都被套牢在這條路上,而寫作就只能成為碎片時間零星的點綴,可是,這明明是我的人生吧,我為什么不能自己選擇更純粹更讓自己歡喜的路?
我在電話里和送哥小心翼翼的說:“最近狀態不是很好,我發現自己并不太喜歡……”
送哥馬上說:“小超啊,你聽我說,你不要忘記初心,你不是想成為作家嗎,學法律對你寫作有很大幫助的呀,你會更理性更有邏輯,理解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的結構,從基礎和現實中感受人性的善惡,你以后若成為作家,就更能從專業思維和獨特的角度去看問題。你說說,哪里不喜歡法律了?”
“我覺得它要太多死記硬背,而且字字句句很多生硬和政策,不太喜歡,我更想去做些創造性的有趣的事……”
“不是這樣的。”他打斷我,“你現在還沒有學,你不清楚,法律其實很有意思的,它有很多的道理,而且有很多真實發生的案例,那些案例特別曲折離奇,等你考完后來律所我給你看你就知道了……”
可實際上,我清楚啊……
我沒送哥想的那么不懂,三個多月的法律自學也不是全然無趣,前邊幾輪學習也有在探索的樂趣中展開,專項訓練了許多案例,有過很多新奇的驚訝和發現,看到過一家四口車禍死亡后親人爭奪利益,看到過有人不盡孝被告上法庭被判支付贍養費但孫子再也不喊爺爺的無奈,看到過被人強迫殺人卻也被判故意殺人,看到過有人命運坎坷被拐賣被迫賣淫被打被綁架甚至被殺……
我也學到了很多,知道各種刑事案件那些微小的區別,搶劫和搶奪有何不同,同罪異罪數罪都是些什么,離婚財產如何分割,假釋緩刑減刑都是怎樣執行,知道各種物權和買賣規則,知道國家機構劃分是那般嚴密,各種權利義務的制衡制約,我也從以前的政治盲法律盲,到現在有了強烈的維權意識法律意識,還會因為一些社會不公去和同伴分析辯論;學刑法時我將自己代入犯人或受害者感受那種憤怒和扭曲的心情,學民法時想著這些規則關系和合約能在生活中哪里用上,甚至好笑的幻想很多條款那理性的嚴密可以以后自己來制定家規,學法理學時,異想天開覺得法的發展可以套用到人的發展之上,既然法律可以從習慣到習慣法到成文法這樣發展,最后組織起高效的秩序,從而催生出強大的國家,那么人的準則和信條是否也能依照法律般發展,從而讓自己的行動都有內心的法律指引……
我更感慨于法律的歷史一路走來多少崎嶇,知道有多少人用盡一生以為在創造歷史,但實際卻竹籃打水一場空,當初清末花那么多時間制定新法躊躇滿志,多少年的努力和成就在歷史的指尖卻只有寥寥數行就過眼云煙,制定了自以為周密的法律,還沒來得及好好執行就改弦更張國破家亡,這又讓人何其嘆惋……
我不說,誰又知道我學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難道只是考試分數和北大的名片才能證明嗎?
我知道每個領域都有其魅力,值得人們去探索和鉆研從中收獲,只是我的一生太短,又能實實在在的深入多少個領域?走別人的路,縱有千萬般精彩,也不能讓我一直樂不思蜀,稍微一段時間過去,我就會陷入無聊和停滯,那時誰又會來理解我內心對初心的牽掛和不甘、苦悶和掙扎?
若說樂趣、意義以及現實,那我做什么都可以找到這三者的影子,又何來選擇的糾結?而且,我為什么不去學計算機?初中時我就在這方面拿獎,高中時學basic語言拿過NOIP的省級獎項,大一大二就連續兩年拿全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交互媒體組的國家級獎項,大三看遍游戲設計的書,寫的軟件測評被科技公司的公號連載稱贊,放到網上也有上萬瀏覽還有人打賞還有人約稿,前途似乎也不錯,不是嗎?
可是誰知道為什么我沒有選擇計算機也沒選中文系,而在大學選了機械,雖然后來我發現機械是不斷積累和重復的精密與經驗,感到有些枯燥,但之前我不知道啊,只要是沒有嘗試過的東西,我就想去試試啊,不去看看我又怎么知道自己喜歡不喜歡呢,看了也不至于后悔吧!
以前的我和現在勸我的人思路也差不多,覺得我既然夢想成為作家,就要去深刻的體驗這個世界,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嘗試,哪怕南轅北轍也是一種經歷,去深入的認識這個世界的本質,而且還會因為那些獨特的經歷,獲得感性和理性交織的奇妙狀態,而變得自信從容又充滿神圣,所以只要是有意義的領域都可以進去闖一番。
人生至此,酣暢淋漓,又快意江湖,豈不如小說中那些俠客般姿態瀟灑,讓人神往?
因此,我所做那些事讓我一度以為自己就是武俠小說中的主角,只要我想,就可所向披靡:大一時我認真學習就可從期中考的倒數逆襲到期末的年級前列然后獲得公費交流名額,可以一時興起參加個比賽廢寢忘食做出個東西就能從校賽到省賽,甚至第一次公費坐飛機去外省參加國賽并拿獎;想去演講就可以說到讓人感動落淚一直銘記;想去支教就能得到孩子們的喜歡并年年期盼;想學樂器就能每天自學苦練四個小時半學期不到就可自由演奏;就連畢業前完成任務寫篇人文講座論文都可以拿到一等獎……那時甚至感覺自己簡直天下第一,人生中沒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我的夢想成為作家,甚至是想借寫作成為人類文明巨樹上的一抹亮色,還想名流千古,這又是怎樣可愛的年少輕狂。
可現在,當我陷入一種掙扎和煩惱、甚至自卑時,我才知道那時自己的處境有多幸福。
在東南大學這幾年,世俗的壓力和強迫就幾乎全部消失,我可以選擇自己想做的事,再怎么特立獨行,都不需要害怕失敗和指責,我去爭取去臺灣的公費交流名額,但若沒爭取到,我也不會有多少難受;我去參加競賽,但即便敗了也沒有任何心理負擔;我去演講即便說砸了,也只有一瞬間的尷尬,然后是永遠好笑的懷戀;我去玩社團,本來從沒想自己要成為社長,做個閃閃發光被人夸獎的社員也會很開心;我寫作就是自娛自樂的生活樂趣,才不會一開始就苦心琢磨它是否會被別人喜歡;我自學樂器,即便沒學會,也不覺得丟人,因為別人才什么都不會呢~
在那樣的心態和自由里,我就像一只靈動的鳥兒,有什么突發奇想,就酣暢淋漓的去做便是,沒有一點顧忌,又因為多年的閱讀給了我太多靈感和想法,以至于想做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像泡泡一樣往外冒,我就開開心心的去追逐,一個一個的點亮它們,也因此認識更多朋友,有了更多精彩的故事,生命變得更加坦蕩輕盈,很多困難的事在這種心態中竟然簡簡單單的就做好了,頗為神奇。
甚至引發連鎖反應,別人對我的印象越來越好,我被邀請參加一些活動,因為特立獨行的輕盈以及文字里坦蕩的真誠,這種價值觀也常被人喜歡和認可,于是也被一些可愛的女孩表白過,甚至會有根本不認識的人因為看多我的文字而覺得和我很熟悉,忽然說喜歡我,也被一些大牛認可過,像簡書的CEO簡叔林立,我知科技的創始人李峻,甚至世界級的口琴演奏家李讓都曾給我關于口琴的文字好評與鼓勵。
如今回想起來,像是一場場絢爛繽紛的夢,很多事只是一時興起,卻又成就了無數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驚喜,支教時一篇文章讓當時南雁公益的秘書長——清華的崇武哥電話找到我,邀請我來年作為講師或輔導員參加夏令營活動,然后又通過那個夏令營熟悉和接觸送哥他們,后來才有考研北大法學的建議,也因此現在我才會在深圳大學城圖書館,才會產生那么多心里的糾結和猶豫,寫下如今你所看到的這篇文章。
回憶起來才發現這世界真神奇,紛紛擾擾,卻又彼此聯結。
但若是沒有壓力和顧忌的心態消失,變成被現實裹挾,或對未來可能的結果產生抗拒甚至恐懼時,我的力量就會消失不見,我的本科同學也見過許多時候在機械領域我的厭煩,但其他未見過我狼狽樣子的人,卻因為我過去的故事,而覺得我的能力應該是360度全方位的,要在所有事上都行云流水還取得好結果,這就是我在此階段最大的痛苦,被寄托了太多不切實際和不符合本人意愿的期望,于是身不由己,我既不想讓人失望,但又很難勉強自己,于是在日記里已經糾結了一個多月,還沒下定決心。
讓我們回到現實,和送哥在電話里,我只是沉默片刻后,說:“好的,謝謝送哥。”
沒有多做辯駁是因為我知道,自己這時候的辯駁是無力的,內心感到有所辜負和虧欠,所以我當時不可能有勇氣和清晰的思想說出今天寫的這些話,而想要說服送哥這樣的社會精英和經驗老道的律師,也讓我感到壓力和緊張,他如果一句話說過來,勝券在握的那種語氣就會讓我無力反駁,縱然我還有很多話想說,但也不敢說了。
我的性格就是這樣,雖然也有自信甚至自傲,但卻通常藏在心里,外在表現總是溫和或俏皮,不愿引起沖突,所以即便是一個人跟我說地球是方的,只要他非常確定或氣勢洶洶,大多數情況,我稍微說兩句若他還堅信,那我就也只會苦笑著點頭說你是對的,因為我擔心反駁會帶來無休止的爭辯。
有很多人習慣于忽略世界的多元,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事情,這時候反駁就像宣戰的前奏,所以,我才習慣于寫文章解決問題,至少此時,你即便不同意我的某些想法,也不會跑來和我爭辯想要馬上反駁并說服我,而當你將文章看完,知道我的處境和過去經歷以及現在的心情時,或許也就能理解我的選擇。
結束那通電話后,我站在橋邊,靠著護欄發呆,遠處的高樓大廈,近處水面的倒影和亮光,左岸是北大匯豐商學院的玻璃樓,右岸是清華大學影影約約的建筑,而我在這樣的環境中,卻沒產生自我激勵的豪情,而是生出一種厭世的煩惱,不想去左,不想走右,進退兩難,舉步維艱,我只想往天上飛,但剛才那電話又讓我意識到身上那無形的枷鎖,于是只能深深的嘆息。
一同復習的智哥看著我覺得好笑,我白了他一眼,說要不我也讓送哥給你打個電話,他說:“別,我怕。”
“你說,要是我從明天起,就放棄這件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會怎么樣?” 我問。
“你不可能放棄的。”
“是嗎?為什么?”
“因為你不是能做出這種選擇的人。”
“啊?” 我忽然間感到驚訝,我一直以為自己在他人眼中,應該已經算是特立獨行,但他居然那么肯定的說我無法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被這樣定性,我感覺很不是滋味。
我不服氣的說:“我可是做過很多離經叛道的事哦。”
“比如呢?”
“我高中時翹課去圖書館看課外書哦。”
“這算什么,誰學生時代沒翹過課。”
“我還周六晚上去網吧玩游戲呢。”
他笑笑不說話。
“我還因為翹期末考試回母校演講,掛了第一次文化課呢。”
他還是那句:“這算什么。”
我一愣,好像確實不算什么,雖然就是那一次掛科,斷絕了我保研最后一丁點的想法,但現在回憶起來,也不過屁大點事,反正當時我也不想讀研,至于高中時翹翹課,上上網,就更細枝末節了,頂多有點兒不聽話,但怎么都算不上有多么離經叛道特立獨行,即便看一晚上課外書,寫一晚上小說,第二天我還是會第一個早起跑去教室,努力學習,將成績保持在前列,順著父母和老師的意最后也考上一所985大學……
“你啊,也就是個乖學生,頂多算個有點清高的文人。” 智哥下了結論。
我沉默著,心中百感交集,在許多文字里,我都將自己視作特立獨行獨一無二的個體,高中時晚自習寫日記,就將周圍只會埋頭學習的其他同學看成平庸而沒有思想的蕓蕓眾生,覺得他們沒有個性不夠自由,而自己才是逆流而上的勇士,像王小波筆下那頭特立獨行的豬,以此激勵自己,如今看來,呵,什么特立獨行,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我只是在父母老師他們畫的圈里自娛自樂著以為是自由獨立而已,就如《楚門的世界》。
可是我真的沒有能力沒有勇氣跳出這個圈去做自己的選擇嗎?直到如今,大學都畢業了,我難道還只能選擇在圈里掙扎著向上,去更大的圈,而不是飛去自己想要的天空嗎?以后的人生難道也要這樣嗎?
又想起一些明朗的故事,一些傳奇的身影,一些文字和一些心情,什么時候生命的光輝,能像是書,能像是電影,能那般清澈而美麗的灑在我身上呢。
“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 我在心中默默念了一遍這句話,然后轉過頭對智哥說:“你看過《肖申克的救贖》嗎?”
“看過,怎么了。”
“那個主角,他偷偷溜進監獄的廣播室,放莫扎特的音樂,把門反鎖,讓獄警隔著玻璃門威脅和咆哮,他卻反而將音樂聲調高。”
“你想說什么。”
“我想說,你不覺得這樣的人很酷嗎,假如我真的這樣做了,會怎么樣?”
“這樣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很少的,我們不是這種人。” 他說。
“是嗎?” 我笑了笑,卻因為這句話下定決心,心想:你不是這種人,可不要拖上我,我能夠成為任何我想成為的樣子!
也不知道智哥是否理解我提到那部電影的意思,在影片中,安迪不僅做了這件事,他的自由閃爍著光輝,即便是在監獄中,他的所做也讓人感到驚艷:每周寫信堅持數年終于獲得經費為監獄添置新書,和獄警打賭贏得啤酒分給同伴如同分享自由,用那么小的錘子偷偷挖掘地道最終越獄,并弄垮了貪污腐敗又殘忍的監獄長……
我知道現實不會有那么曲折離奇,但是,在絕境中做出自由的選擇,在陰霾中依舊自信發光,將他人眼中的不可思議變成現實,并有勇氣和能力給這樣的環境中其他人以力量,這些,我可以做到,也應該去做,我追求故事般的人生,那么此刻,即將迎來一個故事精彩的高潮,作為主角,做出選擇,并去行動,我責無旁貸。
以夢為馬,獨木成林。擇己所愛,不問前程。這些是我一生的理想。
請原諒我任性的選擇。
2018年11月19日
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