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健《單方應用日日談》單方一味氣死名醫
36.毒蛇咬傷
患者,女,29歲。被蝮蛇咬傷右食指,來我院初診。考慮到妊娠8個月,初起未用大黃,僅用清熱解毒中藥,但病未復緩解,反而出現復視,眼瞼下垂,惡心,吞咽困難,氣促頸強。腫脹越過腕關節,尿量減少,大便2天未解。后加用生大黃,每天15克煎服,共7天,病情逐漸穩定,未見失血,早產等不良反應,住院11天治愈出院。
治療方法:患者被蝮蛇咬傷后,應用生大黃最合適。如24小時后未解大便者,更要應用。一般患者每天至少服10克,重者用至60克,另煎或加入其它中藥中,分2-3次內服,連服5-7天,個別病人用到10天左右。〔沈友云.中醫雜志.1992;33(2):8.〕
37.胃潰瘍出血
(1)張某某,男,42歲。1985年5月21日初診。夙患胃脘痛,1年前經本地醫院診為“潰瘍病”。2日前勞累后,感胸脘憋悶,頭昏眼花,旋即嘔吐黯紅色血液3次,大約1000毫升,解柏油樣大便2次,經西醫治療無效,而求中醫診治。查:舌紅,苔黃燥,脈洪數,遂停用西藥,改服生大黃粉6克,每天3次。服2天后吐血未再發作。〔黃先泰.四川中醫.1986;4(2):56.〕
(2)安某某,男,65歲。1983年10月17日初診。胃潰瘍病,因為煩勞發作,臥床10余天,經治不效,5天來吐血7次。視其精神呆鈍,形體瘦弱,嘔惡頻頻,診時吐血100毫升,舌胖紅,苔黃厚,脈洪少力。當即以生大黃30克,沸水300毫升,浸泡20分鐘,去渣,每服50-100毫升。2服后未再吐,暢下黑便甚多。翌日改用生大黃粉5克,每天3次,4天后大便轉黃,胃疼漸止。7天后改用歸脾湯補氣攝血以善其后。共住院3天而愈。〔黃先泰.四川中醫.1986;4(2):56.〕
(3)王某某,女,56歲。1985年4月23日入院。近3天內吐血3次。為咖啡色液體2000毫升,入院當天排褐色血便1次約為250毫升。查:血紅蛋白52g/L,紅細胞1.80×1012/L,大便隱血(+++),纖維胃鏡檢查為復合性潰瘍并發出血。立即予以大黃粉3.0克,每天3次口服,以10%葡萄糖作支持療法,未經任何止血藥物及輸血。4月26日即排黃色軟便。4月28日大便隱血轉陰,血紅蛋白60g/L。〔劉春蘭.遼寧中醫雜志.1989;(11):31.〕
38.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1)蘇某某,男,60歲。1979年3月5日因1天半內排出柏油樣黑便6次而入院。近10年來常有饑餓性中上腹疼痛伴泛酸水,得食則緩,已反復出血10余次,近因精神受刺激,情緒不好后又出血。1972年做胃腸鋇餐攝片檢查擬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有高血壓病史10年余(血壓在22.7-25.3/13.3kPa)(170-190/100mmHg),新近未服利血平等降血壓藥。常吸煙(每天10余支),不嗜酒。檢查:一般情況尚可,體溫37℃,脈搏88次/分,血壓24.3/12.8kPa (185/95mmHg),舌苔薄黃,脈弦數。鞏膜無黃染,五官正常,淋巴結不腫大,心界不大,無雜音,A2
治療方法:將潤透的大黃切成小塊,每5克用黃酒1公斤拌勻,放在蒸籠內蒸黑,取出曬至半干,然后用軋粉機軋成制大黃粉,病人入院后不禁食,飲流質并酌情補液,必要時輸血。其他止血藥一律不用,僅用制大黃粉每次3克,每2小時1次,每天3次,直至大便隱血轉為陰性(或弱陽性)。血止后改半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普食。由于患者止血后常有“虛”“濕”“熱”“痛”等癥,故分別服用不同復方中藥,如氣虛者益氣,陰虛者滋陰,血虛者補血,挾濕者燥濕。〔焦東海.福建中醫藥.1984;3(2):53.〕
(2)程某某,男,45歲。患者從1962年開始經常感覺上腹部疼痛,1972年曾做腸胃鋇餐透視,發現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981年1月31日突然嘔血4次,共出血2000毫升。隨即在本單位住院治療。2月4日晚又吐血2次,并解柏油狀大便2次總出血量3000毫升以上。以急診住院治療。入院檢查:體溫37.6℃,脈搏124次/分,血壓17.3/9.9kPa (130/75mmHg),神志清醒,貧血面容,心臟除心率較快外,未發現其他異常病理體征。雙肺無異常,腹軟,無明顯壓痛,肝脾未觸及。血常規檢查:血紅蛋白45g/L,紅細胞1.67×1012/L,白細胞15.8×109/L,中性0.80,淋巴0.20。擬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并出血。入院以后,除禁食,靜脈補液以外,每天口服大黃粉3克,分3次服,并輸血300毫升,住院3天既未嘔血,也未大便,第4天始進流質飲食。但第5天后又解柏油狀便2次,共約500毫升。再輸血300毫升,再度禁食,繼續服用大黃粉。至第8天,大便轉為黃色。隱血試驗轉為陰性。隨后恢復流質飲食,少量多餐。并服中藥益氣養血之劑調理。2周后,血紅蛋白升至103g/L,痊愈出院。
治療方法:住院后,除休息,密切觀察出血量及血壓,脈搏,體溫的變化,一般不服任何西藥,單純使用炒大黃粉,每次1克。每天3次。出血量較多,除服大黃粉外,禁食,靜脈補給液體。如血紅蛋白不低于50g/L,脈搏超過120次/分,收縮壓低于12.0kPa(90mmHg)者,除加快輸液速度外,適當輸血。〔李維重.河南中醫.1986;(3):29〕
(3)韓某某,女,45歲,工人,住院號:120578。1982年12月24日以嘔血3次,大量柏油狀便1次,診斷為“上消化道出血”急診入院。素有胃脘痛病史7年多,此次因勞倦過度,復傷于飲食,于入院前3小時突然嘔吐暗紅色胃內容物約600毫升,繼而拉柏油狀大便“一大碗”,家屬攙扶入院。
檢查:大便隱血試驗(++++),血紅蛋白47g/L,血壓14.4/8.0kPa (110/60mmHg),脈象芤,每分鐘92次,即給予生大黃粉2克頓服,后每天3次,每次1克,同時補液2000毫升,輸血200毫升(2次),2天后便色轉黃,隱血“微量”,3天后隱血連續6次陰性,血紅蛋白上升至120g/L,經胃腸鋇透證實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隨訪至今未復發)。
治療方法:(1)取同一批進倉的生大黃飲片,焙干碾碎過80目篩,分裝為每包1克,瓶貯備用。(2)服法:每次1克,每天3次,對屬于大量出血病例,首次2克,或每天4次,每次1克,以蜂蜜調勻或溫開水送服,直至大便瀉下金黃色稀水樣便,大便隱血試驗連續2次轉為陰性即予停藥,繼而按胃脘痛辨證分型,內服中藥善后調理。〔莊球欽,等.福建中醫藥.1985;(2):19.〕
【按語】大黃有活血祛瘀,止血之功,現代藥理研究亦表明其有收斂止血,抗菌消炎的作用,適用于本病的治療。且本案患者素有胃脘痛病史,病久夾瘀,故用大黃化瘀止血尤宜。其用法需注意每次用量宜小,因小劑量大黃有較強收斂止血作用,而無致瀉之弊。臨床上對于上消化道出血,也常用白及粉沖服,其作用機理與大黃相似,有一定療效。
39.出血壞死性腸炎
王某某,女,20歲。以持續性臍周隱痛,陣發性加劇,解紅棕色大便3天為主訴入院。檢查:體溫,呼吸,脈搏,血壓均正常,急性痛苦面容,全身無黃染,舌質紅,苔黃膩,脈洪大。腹部輕度脹氣,腹肌不緊張。臍中偏左壓痛明顯,無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大便常規,膿細胞少許,紅細胞(++),隱血強陽性。血常規:白細胞11.4×109/L,中性0.84,淋巴0.10,嗜酸粒細胞0.06.入院第1天按常規方法治療(胃腸道解痙劑,抗生素,補液等)臨床癥狀未見好轉。并表現為中腹部劇痛,腹脹,排紅色粘液便。第2天改用生大黃,每次24克水煎服,繼續補液。第2次煎服后,患者連續排出了3次糊狀棕色便,疼痛腹脹明顯緩解。同等劑量再服1天,血便及全身癥狀消失。
治療方法:成人每次生大黃24-30克水煎服,每天2-3次。幼兒酌情減量。煎時注意沸水不超過10分鐘,以防蒽醌衍生物大量破壞,鞣質明顯增加,影響效力。由于生大黃中的鞣質耐熱,易溶于水,煎時液體越多越易游離,故煎時水量應盡可能減少。
〔周健宜.福建中醫藥藥.1985;(1):36.〕
40.腸梗阻
(1)盧某某,男,歲。胃癌手術后5年。門診以“不完全性腸梗阻”收入院。入院前因食大量韭菜及生冷粘滯之品,而發現腹部疼痛,臍周尤甚。惡心,口干,暖氣,無排便排氣,腹痛拒按,舌淡,苔薄黃,脈沉弦。查:腹部壓痛,無肌緊張與反跳痛,腸鳴音減弱。腹部透視:右上腹可見3個大小不等的氣液面。診斷:“胃癌手術后不完全腸梗阻。”投入大黃粉蜜合劑,1次頓服,服后約10個小時后開始腹瀉,繼而排氣,瀉下10余次后癥狀體征消失,腹部透視未見異常。后期辯證施治,1周后出院。〔黃永生.吉林中醫藥.1991;(2):15.〕
(2)裴某某,男,8歲。1970年3月15日初診。突發腹部疼痛2個小時,經外科診斷為蛔蟲性腸梗阻。患兒2天未解大便。現腹痛劇烈,惡心嘔吐,腹部拒按,無肌緊張及反跳痛,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數。腹部透視:腹部有多個氣液面,膈下未見游離氣體。同意外科診斷。投入大黃粉蜜劑,1次頓服。服藥4小時后開始腹瀉,連瀉6次,腹痛減輕,右下腹可觸及索狀物,給予氧氣驅蟲療法,驅下蛔蟲數十條,腹痛消失,進食與排氣正常,住院1周,觀察無不適,痊愈出院。
治療方法:生大黃15克,糯米50克,蜂蜜100克。將生大黃研成細末,糯米炒至微黃后研末,2藥混合均勻后,加入蜂蜜,調成糊狀,即為大黃粉蜜合劑。成人1次頓服,兒童可1次頓服或數次分服。〔黃永生.吉林中醫藥.1991;(2):15.〕
41.腸結核
徐某某,男,29歲,農民。1974年2月15日初診。患者素體虛弱,1972年8月因中暑引起大便次數增多,日達3-4次,腹脹,右少腹疼痛,納呆。曾在某某地區人民醫院作X線檢查,診斷為“腸結核”。服抗結核藥與健脾除濕之劑月余,因療效甚微而停藥。1974年1月病情加重,到縣醫院治療。入院后經用中醫藥物20余天,又先后輸血3次,病情反見加重,請吾會診。此時患者骨瘦如柴,怠倦無力,頭暈不能下床活動,口苦時嘔,少腹時痛,大便滑瀉不禁,苔黃膩,脈細數。辨證:氣血虧虛,脾運失職,濕熱郁于大腸。處方:大黃末2克,裝入膠囊內,分6份,每日2次,每次1份。服藥后的第2天,大便已轉為1天1次,稍溏。囑患者停服上藥,并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5劑以善后,湯藥服完后,食欲增加,精神好轉,能下床活動治愈出院。〔賈天安.江西中醫.1981;(3):17.〕
【按語】大黃既可致瀉,又可止瀉,關鍵在掌握其用量和用藥時間,即大量致瀉,少量止瀉,初用致瀉,久用止瀉。小量大黃(0.05-0.3克/次)可止瀉,其作用機理如前所述。本案每次服用生大黃為0.3克左右,故藥后第2天大便由滑脫不禁改為1天1次,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