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牡丹是中國的國花,更是國畫藝術中花鳥畫的經典題材,無論寫意還是工筆,都有著中國盛唐時期傲然盛放的姿態。魏利波用油畫來畫牡丹,既有著西畫的光影變幻與意象之美,也有著中國畫的寫意性。野外的牡丹沐浴在陽光月華下更顯嬌嫩,瓶中的牡丹錦簇別有韻味,這些畫,都出自殘疾人魏利波筆下。雙腿癱瘓又如何,右手無力也無妨,一只左手,便能讓這牡丹在紙上綻放出一個春天。
魏利波
1984年生于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
2003年在洛陽師范學院張書良老師指導下開始正規美術訓練并學習油畫至今,以牡丹花及風景題材為主
2005年洛陽市第一屆殘疾人才藝作品競賽三等獎
2006年河南省殘疾人才藝展三等獎
2008年太平洋壽險杯 洛陽市殘疾人美術書法大賽三等獎
2009年曙光杯河南省首屆殘疾人書法繪畫大賽三等獎
2015年錦屏放歌宜陽美協作品展最佳作品獎
現為洛陽市美協會員
2015年由中國文化藝術網主辦【魏利波油畫作品展】
藝賞·靜物牡丹
9歲,世界灰暗了
那一年,魏利波9歲 。
東街小學的一次家長會上,老師告訴魏利波的媽媽胡百枝,說她兒子的字寫得太不像樣。她看著兒子的作業本,忍不住潸然淚下。實際上,從那時起魏利波已開始覺得渾身無力,吃不下飯,時常有想要嘔吐的感覺,走路越來越有內八字傾向。聽街里的老年人說,那會兒他從離家約莫一里地的學校跑回家,都會累得滿頭大汗。
老魏夫婦帶兒子到醫院做檢查,結果是先天性頸椎發育不良引起的。這對老魏一家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此后,他們踏上了漫漫求醫路。
為了不耽誤學業,魏利波一邊求醫,一邊勉強讀完了小學課程。
11歲時,他的病情趨重,學是不能上了。手術后的魏利波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的小孩去上學,他則抱著書包哭,跟家里鬧。胡百枝每每回憶那些年開學的日子,都覺得撕心裂肺般難受。
9歲,在魏利波的生命中成為定格,年幼的他開始面對不一樣的人生。
13歲,夢想起飛了
術后約莫兩三年,魏利波終于可以坐起來了。
兒子能夠坐了,也能夠走了,老魏夫婦的心病也來了:總得給兒子找點什么事兒干。
老魏用三合板釘張桌子,胡百枝拿出了兒子的文具盒,里面擱上幾支筆,再遞給他一摞白紙。家里能夠提供給魏利波的,也只有這些了。
少年的想象力總是豐富的,然而由于術后頸椎壓迫神經導致他右手無力,他只能用左手在紙上描描畫畫。六歲那年在動物園里看到的一只長頸鹿成為魏利波筆下夢想的起點,這也是胡百枝記憶中少有的美好畫面,希望的畫面。
魏利波在一個人的世界里開始了未知的探索。之后的幾年,他給自己加大了難度,開始照著中學課本畫素描,學水粉。
18歲,轉機出現了
“他畫的是《大衛》啊!”洛陽師范學院美術系老師張書良連連夸贊這幅畫畫得好。當他得知這是一個身患殘疾的人用左手畫出的畫時,更是感動不已,當即決定第二天到魏利波家里看看。
這是2002年的一天,胡百枝聽人說有位大學的美術教師到縣里來了,便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幅兒子的畫去找人家。她并不知道,她偶然跑的這一趟腿從此將改變兒子的命運。
張書良收下了魏利波這個特殊的學生,并承諾,學畫的一切開銷都包在他身上。這是一個真正的師者,他無法說服自己放棄這個對繪畫有著強烈愛好的學生。
18歲的魏利波終于從狹小的自我世界里走出,他有了專業的指導老師,前進的道路上有了堅實的依托,一家人興奮得睡不著覺。 張書良每隔一段時間會親自登門,去看看魏利波近期畫作的數量和質量,做出點評,給他布置下一個階段的作業,并留下畫畫所需用品。重新幫他打下繪畫基礎之后,張老師開始指導他往一個特定的方向上學習。
由于魏利波不能撇開輔助物獨自站立,右手也使不上勁兒,他甚至沒辦法游刃有余地提起畫國畫用的筆。而油畫有框子,畫筆相對較硬,比較適合他。雖然學習油畫的開銷非常大,可張老師依然堅定地支持了他。張書良老師的專業方向正是油畫。在油畫中,畫花的人極少,太過寫實了顯得有匠氣,線條太粗又表現不出花的質感。魏利波選擇了畫牡丹,在他心里,花是一種生命力的象征,而他對盛開的牡丹更是情有獨鐘。
藝賞·好景天然
畫者心語
長期輪椅為伴,使我經常陷入寂寞之中,畫畫使我以一種新的眼光重新看待這個世界,身邊的一草一木都變得與眾不同,用心聆聽,那是屬于花草樹木的聲音!生于洛陽牡丹花城,牡丹是洛陽藝術家無法回避的題材,它盛開在你身邊,開的動人心魄,工筆走線 ,潑墨寫意。誕生了眾多國畫大師,用不同的手法呈現了一幅幅風姿卓絕的藝術珍品。但當我們靜靜的觀察每一朵花,便會發現豐富的細節使它們每一朵都與眾不同,大家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可能無暇顧忌,但我有充沛的時間用油畫的表現方法呈現給大家,每一幅畫都是先畫給自己,自己是第一個觀眾。用畫中花卉的生命力先激勵自己,也奉獻給大家。愿大家在忙碌疲憊的生活中得到一絲撫慰!
——魏利波
(說明:本文圖片由魏利波提供,畫作為作者原創,未經作者許可嚴禁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