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去年各種機緣巧合,我參加了“50本書”讀書會。也就是一年里,每個人都至少要讀完50本書。我也受邀了讀書會邀請做了2次讀書分享。本文記錄的是2017年1月14日在羅湖圖書館的讀書分享會上自己的文稿。希望給愛讀書,想讀書的你一點點啟發。去年以前,我也是每年讀個4.5本書,所以,你也可以的。
以下是當天分享的文稿主要部分:
?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下,“50本書”讀書會讓我領悟到的三個事情。
1. 專注投入是最大的收獲
? ? ? ?我在讀書會開始的第二周,讀到一本書叫《思考的整理術》,里面說到早上晨起的精神最好,于是我就想培養早起晨讀的習慣。我第一天早起,半夜醒了3次,最后在早上5點半起床了,并且打開書本,按下手機計時器,讀了15分鐘的書。那一天白天上班很困,當天晚上也很早睡。但第二天,第三天,慢慢一周下來,我就可以早上5點自然醒了。那時候,整個狀態很亢奮。每天我都會早上5點起床,然后打開書本讀25分鐘,時間一到就停,站起來走走或喝杯水休息5分鐘,又開始讀25分鐘。
? ? ? 晨讀的時候,感覺整個世界都很安靜,只有你跟書里的內容。那應該就是心流的感覺。你會順著作者的思路走,或是沉浸在整個故事里,25分鐘一下子就到點了。
? ? ? ? ? ?現在看回去,我覺得這一年來,自己的專注力提升了很多。個性也開始變得聚焦。
? ? ? ? ? 我以前一個人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會覺得不太自在。就比如去香港,以前去,我多少會不自在,總是太在乎周圍的環境。但我上周五去香港辦事,感覺很不一樣,覺得很自在,辦完事后,我還特地坐了幾個站的港鐵,去看了下維多利亞港。我開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 ? ? ? 所以,我覺得讀書這個過程,潛移默化地在提升我的專注力,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收獲。
2. 每天都有“思考”的時間
? ? ? 以前,我對“思考”這個事情不太重視,總是覺得做好手上的事情就可以了,很少跳出來,看下事情發展的全貌。但當我讀到關于思考方面的書籍后,例如《忘卻力》,我才意識到原來讀書不是為了記住知識,原來腦袋不是倉庫而是一個寶貴的生產創造的地方。讀書的過程,其實也是在訓練思考力。后來,我又讀到幾本書,都有提及作者自己每天都有專門思考的時間。于是,我開始效仿。我選擇每天早上一起床,就留給自己10分鐘的思考時間。我會拿出一個本子,還有計時器,按下10分鐘,開始思考。我會把那10分鐘里出現的任何想法都寫下來。之后我會時不時翻下這個本子,看看有什么想法念頭是一直出現在我腦海里的。如果那件事我覺得應該去做的,我會把它挑出來,然后開始思考每天可以做點什么,去達到那個目標。16年我就是因為多了思考的時間,在生活上有了一些比較大變化。
? ? ?另一個我常常用來思考的時間段是我在散步的時候。包括構思這次分享,我也是在零零散散的散步時間里想出來的。但前幾天,本來要散步去給家人訂個蛋糕,但我太專注于思考了,散步一圈回來后,才發現忘了買蛋糕這事。
3. 找到合適自己的節奏
? ? ? 我參加讀書會后,基本上是按照老師的步伐來走的。從開始就按老師推薦的每月書單的書,方法,以及作業來完成。到現在,慢慢知道什么是合適自己的節奏,什么是自己在2017年想讀的類別,這也是一個成長變化。
一年讀50本書,不是每個人都合適。唯有自己去試過了,去經歷了,你才知道怎樣讀,讀多少本才是合適你自己的。
? ? ? 在這里,我想用我很喜歡的一個理論- 英雄之旅模型,來說下我去年讀書的一個心理歷程。英雄之旅模型是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在他的《千面英雄》這本書里,提到的一個經典理論。坎貝爾發現,各種神話故事的結構都非常相似,它們都可以用以下這個圖的模式來表達。
? ? ? ?這個模型,也是現在很多好萊塢電影會套用的一個模型。
? ? 一開始,主角處于正常的世界,接著進入冒險世界,一開始拒絕召喚,接著會有導師出現,在導師的幫助下,主角學習技能,接受考驗,到接近最大的磨難,通過磨難后,主角會得到獎賞。接著主角回到原來的世界,但這時候,ta已經不是原來認知的那個自己了,ta已有了升華。
? ? ? ?去年未參加讀書會前,我就是一個一年只讀4,5本書的人。一開始聽到一年讀50本,也覺得不太可能的事。接著進入讀書會,按老師的方法學習,跟成員們一起更新讀書進度,頭3個月自己很專心地投入讀書,到有段時間不想讀,到重啟,發現重啟勁頭不大,接著陷入情緒很煩躁的一個階段。就是有個錯覺,你以為自己讀了些書,突然懂了很多,然后對周圍的事會有些看不慣,而其實你還是無能改變外界的。到后來慢慢感受,接受這個過程,慢慢又恢復到平和的一個狀態。似乎又回到原點,但心態,認知已經不一樣了。自己對于2017要怎么讀,要讀哪類的書籍,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最后我推薦下在2016年里,對我影響最大的兩本書:
1. 《思考的整理術》
2. 《搞定1》
? ? ?《思考的整理術》 對我影響很大,它提倡的思考很重要,正是我以前沒意識到的部分。所以我覺得一本書,可以幫你打開你未知的部分,那這本書是很有價值的。
? ? ? 我不久前看了臺灣漫畫天才-蔡志忠的一個演講視頻。他說:努力是沒有用的。他畫一個漫畫,都是花99%的時間在編故事,花1%的時間在畫。可見,思考有多重要。
《搞定1》是時間管理圣經,非常實用。我現在有2個本子。一個是inbox(搜集想法),一個是“下一步行動”。每天會有10分鐘思考,以及記下想法,以及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我每天能為之做點什么。
我推的這2本是打開我未知部分的書籍,覺得很實用。
? ? ? 另外,我覺得溫故而知新,每本書不同時期去讀,都發現有不同的價值點。因為我們自己在變化了,所以領悟也會不一樣。李翔老師在喜馬拉雅有個叫“50本書”的專輯,就是記錄去年我們讀書會的書,他每一期會解讀一本書。我前天重聽了李翔老師的喜馬拉雅電臺,就僅僅重聽了2期,我就意識到有2個點我可以用在構思今天的分享上。
? ? ? 最后,給大家的建議:今天回去,打開一本你喜歡的書,準備一個計時器,手機倒計時也可以,給自己安排10分鐘的時間讀書。屏蔽所有外界,這10分鐘只屬于你自己。連續進行1周,1個月后,你會慢慢有屬于自己的讀書體會。
? 2017到來了,我計劃今年讀30本書,每讀完一本會輸出一篇讀書感。大家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