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小姐
之前鄙視過一同事,她經常抱怨自己胖,說要跑步,但是跑幾天就沒有堅持下去。
后來,經過分析分析我再分析,發現事實的真相是這樣的:她擺臂太僵硬啦,W妞默默地學她的姿勢跑了3公里,最后終于是要死要活的狀態。才體驗到有時候不是不夠努力,真的是沒辦法啊沒辦法。
所以有些人說要堅持跑但最后卻不了了之,可能真的不是借口。他們一開始也很有激情,但是跑姿僵硬導致身體疲累,由于跑姿不正確造成關節和肌肉上的損傷不得不停下休息,運動這事本來就靠堅持,一旦休息了可能就不會有那個心去堅持了。
跑步不止是腿邁開來的事情,這項運動入門成本很低,但是因為姿勢不正確受傷的人也不少。
如果你決定開始跑步,或者覺得跑步過程中有些地方不適,那現在一起學正確的跑步姿勢和呼吸方法吧。
01頭部
抬頭挺胸,臉部與地面接近呈90°角,目光看向正前方5-10米以便看清前方的狀況。避免向上看或者看地面,自行腦補你正在騎自行車,此時如果你看地或者看天空會有什么后果呢?當然也不能看太遠處,這樣眼睛會很疲倦也無法及時看清腳下哦。
臉部表情盡量放松,目光自然別瞪眼,嘴巴自然微張,呼吸使用口鼻并用的方式,嘴巴和鼻子同時吸氣,嘴巴呼氣,跑步和正常走路只用鼻子呼吸是不一樣的,口鼻并用是為了能盡可能為肺部提供氧氣。
為了保持穩定和平衡,采取3步一吸氣,3步一呼氣的方式跑。呼吸需自然均勻,忌大口和快頻率。
02肩膀
肩膀是挺直和放松的,與頭部保持平直,避免含胸。運動過程中,肩膀穩定地前后動作但不能堅硬或者動作過大導致身體晃動,這樣會消耗身體過多的能量,并造成肩關節過勞。
03手臂和手
手腕和手指放松,手指自然卷曲握拳,拇指在拳頭外側,掌心相對。(這只是理論噠,能習慣這樣就最好,但是不能也沒有關系,看一場馬拉松就知道,跑馬拉松時為了放松,握拳其實每個人不同,有些人甚至是不握拳的,不必過于拘泥)。
擺臂以身體兩胸之間中線為基準,肘關節約90°,以肩膀為軸前后擺動。手臂往中線向前擺,大概與中線呈45°角,拳頭不能太靠近身體導致手臂與身體平行不能引導身體向前,也不能手臂叉開與身體垂直導致動作過大。
請記住一個要訣:放輕松,前不過線,后不過腰。
意思是,擺臂向前時拳頭不能跨過中軸線,向后時拳頭不能超過腰。
若需要糾正自己的擺臂,可以在家有時間就對著全身鏡,前腳彎曲后腳筆直,身體稍前傾,手臂前后擺動數十次,期間糾正自己的擺臂。這種方法有助于讓手臂習慣正確的擺臂動作。
在跑的過程中,也要有意識地放松并糾正自己的擺臂。
04軀干
在上學的時候,體育老師教我們,跑步要身體前傾。但是那個時候我們最長就跑1000米,現在我們講的是日常慢跑。
日常慢跑,身體是微微前傾(注意是微微,不能太過前傾)甚至如果在配速很低身體很輕松的情況下,身體與地面幾乎呈90°。
背部請自然挺直,再說2次不能含胸不能含胸,很重要。勿挺直肚子跑,挺著肚子跑上身松散容易往后仰阻礙往前發力,也會造成塌腰影響體形。特別是姑娘,如果你塌腰駝背,那你永遠不會有美背、美腰和美臀啊。
臀部是自然放松的,不能拱起。拱起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上半身過分前傾,下半身和上半身不在一條線上,如老人家駝背走路。那真的不叫翹臀好嗎。(上坡除外,為了保持身體平衡和減少體力消耗,上坡時只要不含胸,上半身前傾這個姿勢是正確的)
軀干正常的打開方式是:脖子-肩膀-背部-腰部-往后蹬的大腿在一條直線上。
注意保持軀干穩定,臀部也不能晃動過大,避免造成過多的體力損耗。
05腿
大腿以最舒適的方式自然往前,避免太往中間或者外側,另一條腿的小腿自然往后蹬腿抬起。
采取步幅小步頻快的方式。步幅小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和平時走路的步幅相差無幾,步幅小可以省落地力量,如果步幅太大,落地力量也會加大,這樣身體震動大消耗會增加并且關節震動易造成損傷。步幅小可以增加步頻以便加速,較為適宜的慢跑步頻在180步/分鐘。
06腳
不止一次有跑友問我腳著地的方式是怎么樣的。我的著地方式有2種,在平時配速慢的時候我會自然以腳跟著地,但在后程加速或者5km快跑的時候我會用前腳掌,減少著地的時間以便加快步頻。
但是,我不建議經常換著不同的著地方式跑步。特別是初跑者,這樣容易受傷。
跑步著地方式有3種:腳后跟、全掌、前腳掌。
腳后跟著地
這是大部分跑者使用的方式。腳后跟作為支撐先著地,快速向前滾動腳掌抓地,然后前腳掌蹬離地面,這種著地方式對于腳有緩沖作用。但是要注意膝蓋不要打直跨大步,這樣會非常傷害膝蓋。另外,著地時腳步要輕而有彈性,減少能量損耗。
全掌著地
這樣的著地方式有一部分人用,下腳比較穩定,對慢跑也是適合的。但一定也要下腳輕,否則也是非常損耗能量的。部分人認為,這樣的著地方式對于腿關節的震動較大。
前腳掌著地
首先注意的是,前腳掌著地是說腳掌的前半部分著地,腳后跟在前掌著地后輕輕碰到地面而不作支撐。不是腳尖著地。
對于一些想提高配速的跑者,他們喜歡研究前腳掌到底有沒有助于加速。的確,前腳掌著地又快速彈起,減少了腳底與地面的接觸時間,可以加快步頻。
有專家表示,前腳掌著地更能輕松跑步并減少受傷幾率。他們認為前腳掌作為固定支撐,減少與地面接觸時間和接觸弧度,那樣步頻就可以加快,身體震動減少,受傷幾率也能減少。有興趣的跑友可以搜索一個視頻《跑步,該怎么跑?》
但是同時有人質疑,前腳掌著地的方式會增加腳踝和跟腱承受力,易造成這兩個部位受傷。
以上說的幾種著地方式,有可能會引起爭論到底哪種方式才是科學的?有研究證明,跑得快的運動員,他們的著地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腳后跟、全掌、前腳掌著地的都有。
筆者認為,爭論哪種著地方式更為科學是不具意義的。目前來講,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如果你現在正在用的著地方式跑得很輕松,那就繼續好啦。換句話來講,如果你的關節有疼痛跡象,可能要去研究一下是否自己的著地方式、步幅、著地力量有問題。
對于沒有跑步經驗的人,初期可以邊慢跑邊體會身體的感受,發現有不確定的地方及時針對性自查并調整,讓自己的身體適應最舒適的動作。
在跑步的最初階段,先糾正跑姿,才能為后續的加速做準備,多練習跑姿,多感受身體,多跑。
馬拉松大牛斯國松說過,練速度的訣竅是:多跑,不受傷。
愿大家不受傷,享受跑步帶來的身心改變。
以上僅為本人在運動過程中教練的指導和自身體會所得,在具體實踐中,根據不同的人可能存在差異。如有不合理之處歡迎批評指出。
本文原創,轉載請先征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