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差不多一個月,在做設計的過程中,冒出了很多自己之前沒有意識到的問題,也重新認識了很多設計的思維和方案,一個坑一個坑踩出來的。以前自己常常在表現層大做文章,現在要學會往更深層次去思考。
1.在界面版式上做文章,誰都可以做。
因為是新人,而且對ToB類產品不算太熟悉,所以會常常會有畏難和依賴的心理,導致做需求的時候,只做表面功夫,而不敢對背后的業務邏輯,功能架構深入去梳理和調整。
畏難是覺得目前的產品太復雜,而且自己接觸的時間短,要完全從整個產品的業務角度的層面去思考,也未免太難了。所以做來做去也只“敢”在表現層上做小修小補。依賴是,過于依賴PD和項目組中其他接觸產品時間比較常的地人。常常是自己有一點點想法,為了確保自己的思考方向是正確地,總是很謙卑地去詢問他們的意見,“這樣好不好,那樣,好不好?”依賴,意味著偷懶而已。所以,問題來了,基于他們對目前產品的了解和認可程度,所以在整個設計過程中,依賴會使自己的思維收到限制,比如從其他人的口中聽到,“這里修改成本太大了,最好不好動”,“這里一動的話,就會牽連到其他功能板塊哦,所以一改就要改好多地方了”,“這里改動對用戶體驗的提升幫助不明顯,可以先緩緩...”,于是,最后出來結果的時候,本該合并的功能不敢去動,本該刪去的冗余的流程還是在那里,本該增加的個性化步驟沒有增加,還是在界面板式上面做文章。
但是這些在界面角度上的優化,其他人都可以很容易替代你去做,那么,你作為一個交互設計師的價值體現在哪里呢?寫到這里,分享一下@劉津的一篇文章《從業務的視角看交互設計師的價》,簡直直戳痛點。
2.正確的設計,但是很平庸。
我自己作為一個交互設計師,往往在接到需求之后,參考大量同類競品的設計,分析其中的異同,參考其中優秀的設計基因,然后在自己的產品上面做出差異性設計。就拿我之前接到一個做logo的需求來說,按照上述的做法,嚴格地遵照了分析的結果,還有數學計算的理論支撐,配合閃亮的設計理念和背景故事,我最后產出一個看似無可挑剔的logo圖案。這是一個“正確的logo”,因為挑不出錯誤的地方,但是卻十分平庸!!
常常接到需求的時候,第一時間去了解競品已經目前的流行做法,參考,然后做差異性設計,就是目前正確的,最符合主流用戶的使用習慣的設計。這樣沒錯,但是能不能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的創新和加入自己的個性呢?想起微信支付環節中,輸入密碼得時候,省略了“確認”的步驟這個設計,如果微信設計團隊沒有對自身產品深刻理解和敢于創新,而是一直遵循“符合主流用戶習慣”的話,也不可能創造出這樣顛覆和更便捷的用戶習慣。
以前自己在接到需求到完成需求的過程中,很輕易和理性地去設計出一個正確的作品,但是往往極其平庸,接下來要更多地去加入感性和個性在里面,爭取出彩。
3.有源設計,多問幾個為什么。
小到一個頁面局部的板式設計,也要在畫圖之前,做足調研。之前幫團隊設計一個登陸頁面和連帶的邀請頁面,據說之前的太丑了,需要重新設計一下。因為這兩個頁面相對獨立,一開始,是直接就著頁面上的文案和界面元素,重新進行組合排版,加個背景色,對登陸框潤色一下。照理說,應該這樣設計出來的頁面會比以前好很多,而且應該也夠了。后來拿去給師姐看的時候,她提出的問題讓我陷入深思。
背景用灰色的漸變色,是為了營造一種有質感,很專業的感覺,但是會不會顯得慘淡沒生氣?頁面title,“加入XXX項目”這么顯眼,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呢?可否在其他按鈕旁邊加入一些提示性的文案,讓用戶知道他們點擊之后即將要去到哪里?目前的頁面做成這樣簡潔,是有什么特別的用意,會不會顯得很單調枯燥?等等的問題,讓我不得不去了解整個頁面在產品的位置,用戶在接觸到這個頁面之前的流程節點,和即將要進入的節點。
比如,用戶點擊邀請鏈接進如到一個頁面,那么頁面上“xxxxxxxx@email.com邀請你加入到XXX項目中”這句話中,前面那一長串的郵箱地址是不是可以用其他代號來表示?因為用戶收到邀請鏈接一般是在跟朋友的聊天窗口中,朋友直接發送給他,然后用戶在聊天窗口只能怪直接點擊,而進入到這個頁面,那么,這一長串的“xxxxxxx@email.com”是不是可以直接刪去,減少用戶的認知負擔呢?
所以當我了解了整個頁面的前因后果,以及用戶的使用流程之后,發現頁面有很多地方可以優化,并不僅僅只是版式上面的重新設計那么簡單。
每一處設計都有跟有據有源,真正從用戶場景去出發,徹底地從根本去優化。
總結
作為設計菜鳥,很慶幸,每一次的設計都在踩坑,每一次的調研都是在思考。其實就是在每次設計的時候,想多一點,多走一步,或許就能有更高質量的產出物了。
很慶幸,出現問題的時候,有前輩們及時指出和幫助。
痛并快樂著,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