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在某知識平臺提出下面的問題:“讀的書很快會忘掉,那么讀書的意義在哪里?”這個問題將近3萬多個回答,而且關注度非常的高,我的回答如下。
“讀的書很快會忘掉”跟“讀書的意義”沒有太大的關聯,我們不要因為“讀書很快被忘掉”而否定了讀書的意義,讀書的意義不是一下兩下就能夠說清楚的。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對人類文明的推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書籍是人類智慧的記載和傳承,沒有書籍很難把古代圣賢的智慧流傳到今天。
我們來解決“讀的書為什么很快會被忘掉”這樣一個問題。
其實“很容易忘掉”,是我們平時沒有集中心思去讀書,或者自己利用閑暇時間來打發空余無聊的時間罷了,只是隨便翻翻,偶爾找個筆畫畫,可能表面上的這種假裝努力給我們一種讀書的“感覺”,并沒有沉浸其中,更有甚者說得再重一點,或許是淺嘗輒止,蜻蜓點水罷了。
為了讓自己能夠高效的讀書,我們可以找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讀書前給自己創造一個獨立安靜的空間、時間,把這段時間完全的交給讀書,不要有任何的外界的打擾或者干擾。
邊讀書邊記錄,讓大腦產生摩擦鏈接,找一張空白的紙可以畫一張思維導圖,這樣讀的書就會形成自己的脈絡和思路。讀完書后試著給別人分享,看看能不能講出來。
這種就是提高記憶的最好方法,用輸出倒逼輸入,如果你講不出來,或者沒有清晰的思路,那么在返回去找到書中相關的內容,再次加深記憶,這樣記得更牢固。
每次讀書能夠記得住,會讓自己有一種小小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使大腦興奮產生一種激素“多巴胺”。
更多的多巴胺會在大腦中讓人長時間興奮高效,甚至產生心流的狀態,更愿意去學,更愿意去記得住,這種積極正確的反饋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結果。
還恰恰相反“每一次讀書記不住”會讓人產生一種挫敗感,這種挫敗感會給人帶來沮喪,負面、自我放棄的情緒和影響,這就是為什么越讀書越記不住,越不想讀書的原因。
時間久了會給“讀書記不住”找N多的理由來證明“讀書記不住”,從而才有了“讀書沒有任何意義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