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清澈的雙眼,看到的是渴望
他們渴望春節的到來
卻懼怕春節的離開
他們想要挽住父母的雙臂
哪怕就這一次留下來
但他們知道只是為了生活更加美好
所以他們懂事的放手了
他們有他們的苦衷
他們也懂他們的無奈
隔離在城市的心門之外,他們干涸的心靈渴望愛的滋養。固守在一方的天地之間,他們無助的雙眼繼續溫暖之光。孤獨寂寞是兒時的玩伴,自卑敏感是永恒的標簽。他們是時代高速發展下的孤兒,是中國最易受傷的群體之一,他們有讓人心酸的名字——留守兒童。
最近微博會常看到留守兒童的信息,什么媽媽你不要走,什么寶貝別哭再等一年,類似的新聞層次不窮。留守兒童是最近幾年一個較為突出和嚴峻的話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K小姐曾經可能也算是半個留守兒童吧,相對于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來說,可能她真的好很多。
可怕的自卑感:
K小姐說,這一天記起來似乎比較困難了,后來也是聽別人轉述了。還小,大概一年級的樣子,是暑假。那天爸爸回家了,父母商量著還是決定把她帶在身邊,不忍心她一個人在家。當她看到自己的父親的時候,沒有像一般的小孩子一樣,給父親一個熊抱。她躲了,躲在外公家的廁所里,不敢出來只是偶爾會探出一個腦袋看看那個熟悉的,相對比較陌生的爸爸。
你懂得那種心情嗎?
是想要接觸了,但陌生的距離讓她自然的遠離到一個安全的位置。
這是K小姐記憶中第一次坐火車,火車上有好多好多的人,不熟悉。K小姐說那個時候的她就那樣佯裝睡著的樣子,輕輕的靠在父親的懷里,小心翼翼的,她怕被拒絕,也怕驚醒身邊的家人。
可能新聞上,你們看到的是小孩子的歇斯底里,看到他們那些站在鏡頭下,那些望著父母遠走的背影,受傷的眼神,可是你們看不到的是生活中有點自卑,甚至自卑到自閉的他們。
K小姐說,她到現在為止還認不全村里面那些叔叔阿姨,甚至有時候走在路上都不知道怎么稱呼他們。
K小姐說,六年級的時候,她回到生長的地方,因為各種因素還是沒有辦法留在父母打工的城市。然后又開始了盡力做好一個留守兒童的本分。
K小姐說,那段日子里,自卑,甚至快要自閉了。有時候自己一個人回到家,就會立馬關上門然后反鎖。有時候也會跟說一句話,聽聽屋子是不是跟以前一樣會有一段回聲飄過。K小姐不喜歡跟別人交流,所以有時候在家,躡手躡腳的拿起電磁爐給自己煮一碗面條,輕輕的打上一個雞蛋。之所以會這樣輕輕慢慢的,是怕住在隔壁的爺爺奶奶聽到,她怕他們叫她吃飯。她怕他們在門外喊上一聲自己的名字,然后周邊的鄰居都聽到,到底是怎么樣的心理可能也只有那個時候的K小姐才清楚吧。
固執的懂事:
K小姐的生日一般都是在上學的時候,記憶力那是星期六,期待著晚上媽媽會在晚上打個電話來祝她生日快樂。所以早早的吃過晚飯,就守在電話邊上,一直守著到10點多。K小姐哭了,她沒說,后來也沒有質問父母為什么忘記她的生日。只是抽出一張紙,寫著自己那些自卑的,無奈的,渴望被關愛的話,然后壓在抽屜的最最下面,她怕自己看到,也怕父母看到。
她說,那一次她發燒了在媽媽第二天要回到城市的頭天晚上。她說,媽媽已經跟外公打過招呼,第二天外公陪著她去醫院。她點了點頭,躲在被子里面就那樣靜靜的流著眼淚,一聲不吭,第二天早上看著媽媽拿著行李離開了。
K小姐很懂事,她清楚父母的離開只是想要給她創造更好的物質環境,希望接受好的學習環境,未來能夠有更好的發展。K小姐說很感謝有這樣愛著她的父母,只是有時候語言,距離隔離了愛的傳遞而已,所以只是顯得比較生疏而已。
其實,此篇文章,不是為了沉重而沉重的。只希望看到該文的你們,從現在起能夠更加的努力。為自己找一個理由,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你們的孩子好好努力。陪伴他們度過童年,度過成長叛逆期,讓他們感受你們給與的深深的愛和家庭所帶來的的溫暖。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