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媽
算起來,自打上了高中后,我就未曾在家完整地過過一個年了。
高中以前,寒假從臘月十幾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六結束,期間有那么一兩年,我還參加過南大街秧歌隊,頂著大頭娃娃面具,穿著火紅的對襟絲綢褂子,腰里一條綠色的綢帶舞得風生水起,走街串巷,掙點心吃。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前二后二的舞步。
高中開始,一過初七就要補習,學校離家有十多公里,多數時候,正月十五會和同學們去工人俱樂部看花燈。到了大學,離家又遠了二十多公里,開學每每也在十五之前,到了學校往往混得樂不思蜀,哪里還記得要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頓餃子、元宵。
時隔十二年,再次回鄉過十五,感慨萬千。
村子里有戲臺子,一早就聽媽媽說十六那天有她的表演:獻唱晉劇選段。除了這些子,還有廣場舞和鑼鼓隊表演,端得是好生熱鬧。
兒時最喜歡趕集,更喜歡會搭臺唱戲的集。一年有兩次集,一次二月初七,一次七月初七。村委會后頭就是戲臺子。
戲臺子是多會兒建起來的,我真是記不得了。反正打我記事起,它就在那里。尖頂,開間闊氣,每到逢集唱戲就被裝扮的花紅柳綠璀璨奪目。
戲臺子旁邊是磨坊。
許多年前,家里吃的面粉是自己家的小麥磨的。我很喜歡跟著媽媽去磨坊,蹲在那轟隆隆作響的大機器旁,看著面粉和麩皮從不同的出口流到锃光瓦亮的鐵皮盒子里,一會兒就堆起一座小山。
后來,磨坊老板身體不好,磨坊也就歇業了。
那會子,我覺得戲臺子真真叫個高。踩著凳子尚且剛剛夠得著。
白天看戲是沒有意思的,要看就得等到晚上才好。
小孩子總是成群結隊,卻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是小孩子。看戲我們端得是看不懂的,但是享受極了那個氛圍。炒瓜子兒,糖葫蘆,丸子湯,炸麻葉兒,又白又軟的棉花糖的甜香和著油炸豆腐串的孜然味兒,使勁兒吸吸鼻子,狠狠咬一口甘蔗解饞。
女孩子最喜歡占據村委會二樓樓梯拐彎處的那個平臺。藍色的欄桿兒旁擠滿了人,戲臺子上燈火輝煌。扮演了皇后的戲子鳳冠上珠玉璀璨,水袖輕輕輕抬遮了半邊的粉頰,流轉的目光含情脈脈,卻已經換了一場戲,也不知這斜眉入鬢的女子是哪家的小姐或者夫人。
戲文總歸是聽不懂的,那么些年,我和小伙伴兒們從未完整聽過一出戲,只是擠做一堆,看到心尖尖上放著的那個男孩子走過,小心臟就噗通通亂跳,前言不搭后語,好在,夜色夠濃,誰也看不見有人紅了臉,有人慌了神。
歲月有殺豬刀的妙稱,卻也要看切得是五花肉還是肋骨條。
十二年后,還是這個地方,戲臺子沒見老,只是覺得低了許多,我站在臺前,甚至比臺子高出了不少。
周圍有熟悉的面孔,卻找不見許多年前一起趴在二樓轉角嗑瓜子的女孩子們了。熟悉的面孔也帶了陌生,皺紋似乎多了,昔日的年輕媽媽們,今兒參加的卻是中老年舞蹈隊。
年輕時候的媽媽們是內斂的,羞澀的,那會兒可沒這么多好玩的事情。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自顧不暇,哪里有那個閑時間去跳舞唱戲做票友?
一晃神正巧看到了以前一道兒玩過的女孩子,穿了綠色的絲綢褂子,翩翩起舞,有模有樣,儼然是大人模樣。
可不是呢,大家都是當媽的人了呢。
我繞去后臺找媽媽。
小時候戲臺子的后臺無疑是最神秘的地方,沒有之一。每每見畫了一半妝的戲子從那個小門出出進進,有關系的小孩子還可以被帶進去哪個高不可攀的小門,畫個小丑的妝容出來炫耀,真讓人又羨慕有嫉妒。
我記得很高的后臺也只有兩級臺階而已,還是那道木門,保養倒還得當。
抬腳邁進去,本以為會為此番經歷唏噓不已,進去后才發覺這個小小的后臺早就被升職加薪房子車子擠到看不見的角落,忘卻了有幾萬年的時間了。
兒時有好多好多懸而未決的夢想,永遠沒有個結果了。
媽媽唱得是晉劇經典選段《下河東》。
“羅家兵
軍士們含悲恨義憤充滿胸
贊贊怒目瞪金蓮女咬牙根
實可嘆兒夫含冤苦苦命歸陰
此一去賳兵不除決不收兵
定擒賊首祭亡靈
祭夫君
不由我陣陣悲痛
遵將令
代兄掛帥統三軍
在校場
我傳下一道將令
解圍困需奮勇
眾志成城
有人問
從何發來人和馬
咱本是邊關重鎮羅家兵
興兵不向別處去
鐵流千里卷河東
若是有人來攔道
原原本本說分明
一不為封贈
二不為功名
為只為驅寇除奸發救兵
喋血赴國難
浩氣慣長虹
四方定然起義憤
助我糧秣下河東
兒先行率領人馬打頭陣
排山倒海下河東”
嗯,排山倒海下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