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7 華杉
必有事焉,勿忘勿助,不拔苗助長,是孟子一生學問的基礎。任何KPI指標,都會帶來拔苗助長。現代管理學說考核指標會帶來指標制定者想象不到的可怕后果,而中國自古就有這經驗。美國人搞目標管理,日本人提出方針管理。方針管理,就是必有事焉,勿望勿助。所有日本管理思想和美國不同的地方,無一例外,都是儒家思想。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必有事焉,事,張居正解說,就是用功。正,是預期其效,老是在問結果。必有事焉而勿正,就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管努力,別問效果。朱熹解說:“養氣者,必以集義為事,而勿預期其效。”
張居正說:浩然之氣,是由集義所生,不是義襲而取,來源于日日事事不斷的積累,要想浩然之氣充足,需要怎么做呢?必須從事于集義,靠積累,功深力到,自然充足。切不可預先期必,一定要得到什么效果,一面用功,一面要效果,那進修本來是一種志向,卻變成了謀利的私心了。
心勿忘,勿助長也。
時時刻刻都不要忘了自己要做什么,每時、每刻、每事,都只管照既定方針原則去做。但是,切不可躁進求速,使得本來光明正大之體,反遭矯揉扭曲之害。在每件事上,都不要忘了基本原則和既定方針,則浩然之氣有所養。不要去違背規律幫助他生長,則浩然之氣不會受傷害。
就不要學那拔苗助長的宋人。他擔心禾苗不長,就去一棵棵把苗子拔高一些,拔得腰酸背痛,十分疲倦地回家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禾苗生長了。”他的兒子趕緊去一看,禾苗都枯槁了。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天下不拔苗助長的人太少了!
就是我們每一位!公司的考核指標KPI,大部分是拔苗助長。包括各國政策,刺激經濟,處處都是拔苗助長。管理學上道理講得很清楚,考核指標,會帶來指標制定者完全想不到的可怕后果,任何KPI,都100%必然會帶來拔苗助長。舉個最極端的例子:命案必破,就必然會帶來冤案。你要求我必破嘛,我抓個人來殺了就是。王陽明剿匪,第一條規定是嚴禁將領私自下鄉剿匪,因為你給他制定一顆首級獎勵多少錢的機制,就有將領會去剿一個村子,把老百姓人頭拿回來說是土匪,找你領賞,這些管理經驗,自古就有。
所以破案,剿匪,平叛,都是必有事焉,勿望勿助,不可拔苗助長的事。其他如個人學習進步,公司管理的事,就更不用說了。美國人提出目標管理,日本人提出方針管理。方針管理,就是孟子的思想,就是必有事焉,勿望勿助。所有日本管理思想,與美國不同之處,都是儒家思想。
接著讀孟子:
認為培養浩然之氣沒有用而不去干的人,就好像種田的不去除雜草。
違背自然規律去求速效的人,就是拔苗助長。這種助長的行為,非但沒有益處,還會害了他!
這一段,震鑠古今。留下一個成語,我們小時候都學過,拔苗助長;現在也每天都在干拔苗助長的事。
還留下一個成語“勿忘勿助”,有人說是道家練功的心法,練功嘛,你要照著師父教的去練,不能成天惦記著什么時候練成,那就永遠練不成。這里我們看到,勿忘勿助,是孟子的話,不是道家提出來的。
必有事焉,勿忘勿助,不要拔苗助長,我們的毛病都在這兒!該做的,老忘,不去做!不該拔苗助長的,每天都想拔!這個問題,王陽明講得最透徹,他有一次說:
最近來山里跟我討論學問的,好多人談到“勿忘勿助”的功夫很難!我就奇怪了,問,這么簡單的事,難在哪里?他說:“勿忘,是要忘記什么呢?勿助,又在什么地方勿助呢?搞不清楚,所以難!”
于是王陽明說,好吧,我們不要談勿忘勿助,我們只說這“必有事焉”。必有事焉,就是時時刻刻去集義,集義,就是致良知。時時刻刻下這“必有事”的功夫,一刻也不間斷,一事也不違背,若是間斷了,違背了,就是忘了,這時候就要勿忘。如果貪巧求速,老想下點快功夫,就是拔苗助長了,這時候提醒自己勿助。所以一切功夫,專注于“必有事焉”。“勿忘勿助”,不過是給你提個醒。這是何等明白簡易,灑脫自在!今天你不去“必有事焉”上下功夫,空懸個勿忘勿助,要找點時來勿忘,又要找點事來勿助,就像要煮飯,你鍋里既不放米,又不放水,盡惦記著添柴放火,那你要煮出個什么東西來?
張居正說,孟子一生的學問,都從集義中來。而告子的強制其心,正是宋人拔苗助長之害。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兩千多年過去了,還是拔苗助長的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