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任何人,讀讀《資治通鑒》這部書大抵還是有好處的,開卷有益嘛。況且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相閱讀,點評批注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就足以令今人“圍觀”。
? ?這是一部“帝王教科書”。218篇史論萃集了司馬光及35位前賢對千年歷史興衰、治亂規律的智慧總結,所反映出的社會治理思想豐富而多彩。為政的人可以從司馬光對重要歷史事件一針見血的評論中獲得非同尋常的啟示。老百姓讀這部書,可以幫助自己了解中國文化,認識中國歷史的發展,汲取經驗教訓,明白做人處世之道,從而可以發現自我,完善自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做個有德行的人。
? ?宋元之際,著名的學者胡三省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制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小到修身養性,大到管理團體、企業與治國理政,我們都可以通過閱讀這部書,向古人借智慧。
? ?不過,這部書太長了。294卷、300余萬字、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即使司馬光也認為,一簡再簡的《資治通鑒》已經很難讓當時的讀者讀完。今天的人面對比古代更快的生活節奏,與文言文不一樣的語言環境,加之大多數今人沒有受過古漢語專業訓練,這本書的閱讀難度足以讓許多有心閱讀的人望而卻步。
? ?欣喜的是,上世紀80年代臺灣時報出版公司出版了一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叢書,學者余秋雨稱這套書,“坦陳了中華文化的整體度量,揭示了中華文化的人生質感,測試了中華文化的時間張力。”這套叢書中有一本《帝王的鏡子——資治通鑒》頗具有特色,引來一片叫好聲。這本書能夠使讀者在短時間內領略《資治通鑒》的魅力,對認識中國歷史文化和通鑒有關的問題大有幫助,是打開通向閱讀《資治通鑒》原典的一扇窗口。
? ?這本書分三個部分:上篇介紹《資治通鑒》主要編修者司馬光、劉攽、劉恕和范祖禹的生平及其志業,簡敘《資治通鑒》編修的緣起、意義、結構與實際工作的概況。下篇則是選擇《資治通鑒》所述的內容,依照原書周、秦、漢、魏諸紀的次序,做扼要的介紹和討論。每一專題即成一節,原則上就司馬光的選擇觀點、敘述方式、評論意見等,加以敘述。讓讀者了解司馬光對這些重大問題的識見及其評論角度、思想意識。 最后部分是結語。作者在此交代了一些前面兩部分未盡事宜,將一些問題做了綜合解釋,協助讀者對《資治通鑒》全書做綜合了解。
? ?將近三百卷的皇皇巨著,本身就是一個雄偉的書中帝國,一般讀者實難輕易地一窺深奧的義理。這本《帝王的鏡子》做了鉤玄提要的梳理,形式也類同袁樞《通鑒記事本末》的體裁,把它作了故事性的改寫,雖然字數濃縮了,卻在不失原典題旨的照顧下,提供了一份非專業認識。牽引有心的讀者,循序漸進,自淺而深。讀者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余,能一層層走向原典,去作更高深的研究,締造更豐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