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為補中益氣藥,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特別適合脾胃虛弱者進補前食用。春季是多雨的時節,濕氣易傷脾,此時健脾養胃用山藥最適宜。
山藥有祛濕利濕、補腎養胃、健脾潤腸的功效。是藥食兩用的食材中是數一數二的。
山藥是平補脾胃的良藥。中醫認為,山藥性味甘、平,滋補性強,尤以健脾胃、補肝腎為最佳。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藥”,說它:“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本草求真》記載:“山藥,本屬食物,古人用入湯劑,謂其補脾益氣除熱。氣溫、平,補脾肺之陰,是以能潤皮毛,長肌肉。”李時珍更將山藥的功用概括為“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五個方面。
山藥能補腎生精、益肺腎之陰而治療消渴。按照中醫的理論,消渴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上消可配伍花粉、麥冬、知母、黃芩、五味子、沙參、生石膏、烏梅等。中消可配伍生石膏、知母、葛根、黃精、黃芩、花粉、生大黃、生地等。下消則須配伍生地、熟地、山萸肉、五味子、澤瀉、丹皮、茯苓等。現代用這種方法治療糖尿病、尿崩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既補脾氣,又益胃陰,秉性平和,能治療諸虛百損、五勞七傷。中成藥六味地黃丸、金匱地黃丸、薯蕷丸 等,皆重用山藥。
以六味地黃丸為例,有三補三瀉之說。三補是:熟地滋腎填精,山萸肉養肝腎而澀精,山藥補益脾陰而固精,三藥合用,以達到三陰并補之功。三瀉是:茯苓利濕,并助山藥之益脾;澤瀉清瀉腎火,并防熟地之滋膩;丹皮清瀉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溫。以上六味藥合用,使之滋補而不留邪,降泄而不傷正,補中有泄,寓泄于補,相輔相成,達到完美的結合。
六味地黃丸是錢仲陽從《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中減肉桂、附子而成。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又衍生出許多方劑,如加五味子為七味都氣丸,加枸杞子、菊花為杞菊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為麥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為知柏地黃丸,加菖蒲、磁石、五味子為耳聾左慈丸,在臨床上各治療一定的疾病,只要辨證正確,均會取得良好的療效。
山藥中含有的消化酶,能促進蛋白質和淀粉的分解,進一步吸收、利用;還能增進食欲,改善人體的消化功能。
山藥除內服外,還可外用。如治療急性乳腺炎,可用生山藥加白糖適量,共搗爛成泥,敷患處,日換兩次,能促進炎癥消散。
山藥能供給人體大量黏液蛋白,這是一種多糖和蛋白質的混合物,對人體有特殊保健作用,能預防膽固醇等脂質在血管壁沉著,保持血管的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進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腦血栓形成、高血壓、腦出血等等。山藥還能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避免肥胖的發生。
治療寒濕型腹瀉,可取山藥50克,干姜30克,一同研末,每次2~3克,每日2~3次,溫開水沖服。治療慢性腰痛,取山藥、黃豆、雞血藤各30克,五味子3克,一同入鍋,加水煎湯,每天分2次飲服,可經常服食,吃山藥、黃豆,喝湯。治療產后乳汁不足,取山藥30克,羊肉50克,生姜6克,當歸10克,一同入鍋,加水煎湯,吃肉喝湯,每日1次,直至乳汁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