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時候開始,最開始的文學啟蒙在于家中那一本本厚厚的古籍,最喜歡愿意去翻閱自然是《紅樓夢》。記得家里當時有《駱駝祥子》《魯濱孫漂流記》,這三部書開啟了我西方文學、古典文學和近現代文學的所有探索。每一年的寒假暑假沒事做,都會將這幾本書反反復復的翻看數遍,以至于到現在不能說背誦,但情節確實一清二楚。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對于故事的理解自然不同。
以《紅樓夢》為例,自小學三年級開始,我便捧著厚厚的古本開始研讀,生僻的古文看的云里霧里,猶如隔岸看花,越看越花。所以我就凈挑些寶黛之間相處的片段,以及宴會的場景來看,畢竟我是個地道的吃貨。有時候沒有前因后果,看不懂寶黛之間的小情緒,倒也把前前后后都給看了。一年與一年不同,初時是隔岸看花,不過看個熱鬧,當故事書一般看完了。但后來能看的懂的字詞越來越多,接受能力也有些提升,便漸漸看多了人物,模糊的猜測,也大致梳理出那龐大的家族體系,再與全書的新文對照過去,總算摸到了《紅樓夢》的骨架。
再大些,小時最喜愛的林黛玉因為她清冷孤高,卻全心愛戀不可得。最厭惡寶釵,帶著有色眼鏡看她的雍容大方。但漸漸成熟的我后來明白了寶釵的美就在于她與黛玉不同的大氣。后來又喜愛上麝月的聰慧,在寶玉那群丫頭里,她不比襲人玲瓏,不比晴雯潑辣,但她妥當,安然,不肖想寶玉,盡職本分的做自己的丫鬟,卻不失氣骨。書中有一情節,麝月為寶玉梳頭,晴雯輸了錢進房取錢,看著這場景冷笑一聲“還梳上頭了”麝月仍充耳不聞,安安穩穩的把頭梳好。晴雯拿了錢扭身出去了(或者摔簾而去)。再到愛上那個堅毅的探春,出身不足心氣卻是高傲,她高傲得有骨氣,高傲得有手腕。這樣反反復復讀下來在人物解讀方面隨心境、閱歷而變,便是漸入佳境了。
再到這兩年,再讀紅樓,加上旁讀些紅學大家們對紅樓的解析與注解,方知以往有些不明的東西乃是草灰蛇線,一物一景自有深意,人物設置也并非偶然。對紅樓里的枝枝末末也更感興趣了,不再將紅樓當做簡單的愛情小說來看。《紅樓夢》儼然就是一本古代風俗大典,服飾大典,飲食文化大典........但讓人遺憾的是,作為中文人,許多人甚至沒有好好看過紅樓夢,就算看過,也是斬其經脈,剃除血肉,只留下干瘦的骨架,簡言之就是白話譯本,孩童讀本。別說把書讀薄,再把書讀厚,有多少中文人把四大名著讀全了。其實我也只是略略讀過,實在遺憾。
幼時的讀書經歷不過隔岸看花,亂花迷人眼,看到什么便是什么,囫圇吞棗的讀了一堆,卻不知道有何作用。到現在也是略略看些,并無系統完整的看過一本書籍。自我感覺涉獵雖多,但真要系統梳理,便是要出大問題的,缺胳膊少腿,這便是幼時沒得到有效指導的緣故。
現在閱讀卻支持一方面大量涉獵不同書籍,讓自己保持旺盛的新鮮感,和讀書的興趣。在快餐時代的今天,避免不了爆炸式的接受各種信息。雖然我對時事一直后知后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但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便在于他歷時不衰,不知道在什么時候便從腦海中閃過,給你以智慧的指引。一方面將一本書慢慢讀完,再反復的去推敲,去尋找不明白的地方,弄清楚這些不明白的地方。尋找自身感興趣的點,竭澤而漁,旁征博引,了解其中可能有的典故和由來?,F在的學習任務繁重、現實擠占生活,倒不如初中高中時周末及寒暑假有整塊時間去默默推敲。
讀書有個壞習慣,不喜歡做筆記,追求對書籍的第一感覺。在第一遍讀書時,幾乎是不做任何筆記的,只求把字字句句看進腦子里。若是讀完可以有人討論,那便是最好,若是有感而發,便會寫寫讀書報告。之后再將書細細讀去,便會開始查閱書籍,爭取弄個明白。以后也該弄個本子開始寫寫記記,不斷為自己做一個知識儲備。
讀書要有質疑的精神,這個我自認還是有的。喜歡追根究底,喜歡追溯歷史,但其實這個是非常考驗知識儲備的。讀書不僅要有質疑的意識,其實也是知道該質疑什么。以往的應試教育告訴我們非此即彼,似乎一切只有那么幾種的答案,沒有來源,沒有歷史。在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的情況下,是無從下手,這也是不斷增加知識儲備的重要性。視野不斷開闊,一切才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