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 預售超過一周,新 MacBook 已經開賣,相信不少人已經在零售店或授權店體驗到這兩款配備有 Force Touch 的設備,我也迫不及待到店進行體驗。或許因為 Apple Watch 形態全新,在沒有掌握基本操作的情況下,Force Touch 讓我感覺不適應、很像是長按(用力快速敲擊屏幕是無效的)。而我的主力機是 MacBook Pro,按下新 MacBook 觸控板相比舊款沒有讓我感覺有很大改動,只是鍵程和反饋有些不同。但是,Force Touch 在這兩個設備上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MacBook 用戶可以通過 Force Touch 實現加速控制、壓力感應繪圖,以及代替原有的三指輕按操作。它是一種拓展,提高某些場景下的功能實用性,把點擊所做的事情完成得更好。
但 Apple Watch 不是這樣。由于小尺寸屏幕的限制,需要以其它物理按鍵、交互方式來分擔操作,Force Touch 是其中一種。比如要在「信息」app 里發送新信息、在信息詳情頁進行回復,需要「用力按」以顯示這些操作選項。它是系統級別的交互方式,需要用它來完成一些主要操作。當然,你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用力按」,但未必所有 Apple Watch apps 的界面都起作用。如果在一個沒有操作選項可以顯示的界面上「用力按」,界面也會給你反饋——頁面略微縮小,但很快又恢復成原大小、不會變模糊,也沒有操作選項顯示。
直覺告訴我,這兩種操作的意義根本不同。一種是輔助功能,可以沒有但有了更好;一種是主要交互,必須學會并用得很溜。它們居然叫同一個名字,這不科學。但從理性角度看,它們原理一樣、交互維度相同,蘋果公司實在沒有理由會為不同設備的功能各自命名。果然,Force Touch 作為新產品的標配、新舊產品的分水嶺,近日有傳下代 iPhone 或將配備 Force Touch。有些聲音說 Force Touch 帶來了全新的輸入維度,它會引發下一次交互式革命,我認為這不可能。
交互設計的前身是人機工程學。一個最簡單的交互裝置,它會包含控制器、信息處理器和顯示器。在 MacBook 里,先拋開各種傳感器不說,Force Touch、鍵盤、鼠標是它的控制器,屏幕是它的顯示器,用戶通過操作控制器給機器發送指令,機器馬上對信息進行處理然后在顯示器上反饋出來,這是最簡化的交互模型。而 iPhone 的交互革命之處在于,它將控制器和顯示器高度結合了起來。觸摸屏和顯示屏在硬件上當然是兩回事,但從用戶體驗角度看,我在觸摸屏上能進行所見即所控的操作并幾乎沒有延遲地得到反饋(甚至有物理反饋),這是空前的。這意味著,iPhone (iPad) 相比 Mac、Apple Watch 更能提供沉浸式的體驗。
Force Touch 能改變 iPhone 什么?最先想到的是游戲和創作。FiftyThree 出品的"Paper" app 是 iOS 平臺上優秀的繪畫應用,但即便配備上"Pencil"觸控筆,硬件的限制仍然無法實現觸感,而有了 Force Touch 便迎刃而解。此外,音樂創作上是不是能讓架子鼓、打擊樂器擁有更逼真的不同敲擊力度的音色?游戲操作上是不是能夠有更豐富的操作玩法?這些沉浸式體驗的應用可以通過 Force Touch 錦上添花。
但 Force Touch 能否在 iPhone 上像 Apple Watch 那樣誕生新的系統層級的交互方式?這很難。后者由于顯示器的局限而不得不加入更多維度的控制器,但 iPhone 不需要,它更接近 Mac——作為泛用型個人設備——提供軟件平臺由用戶自由發揮。Smartisan T1 在實現全局下拉懸停時結合了接觸面積和操作速率來判斷觸發操作,如果加入壓力維度的感應,判斷準確度定有所提升。但這也僅是其中一例,再增加系統級別的交互方式需要非常謹慎。由于屏幕尺寸不大,iPhone 無法擁有 iPad 四指捏合回到主頁、四指輕掃切換應用的交互,Force Touch 確實為在 iPhone 上實現這些操作提供了可能性,但這與基本手勢的重合度很高、并可能使操作變得復雜很多 。
正如 MacBook 在某些功能上花功夫,Force Touch 在 iPhone 上有更妙的場景。比如雙指縮放查看地圖,越用力捏合、地圖縮小的倍率就越大,如果未來 iPhone 真的能這么做了,這將瀏覽地圖這件事變得更實用。Force Touch 作用于拓展原有 iOS 交互方式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