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選擇題,你準備跟女朋友(男朋友)表白,你會怎么說
a)我想和你永遠在一起
b)我希望有一天我們都70歲了,仍然能手牽手在沙灘上漫步。
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b吧,問他為什么?一般人會說“不知道,只知道b比a好”;再問為什么b比a好呢?他還是會說“不知道”此刻你的心可能是……
為什么會這樣呢?還能不能繼續(xù)探究一下,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還有哪些現(xiàn)象可以用這原理解釋,自身能有什么好處?
在游牧讀書會的時候,李翔說到了李叫獸,在餛飩大學的時候李善友也提到了李叫獸的成長之路。說到了一本書小馬宋的《朋友圈的尖子生》所以才買了這本書,想要一探究竟。
02
在說這本書之前先說一個小男孩打架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很瘦的小屁孩,經(jīng)常去打架,打過架的男孩都知道,打架基本靠誰力氣大誰比誰勇猛“想用狠這個字的”。但他不一樣,他就想了怎么樣提高打架能力、占據(jù)優(yōu)勢,用什么策略,先消耗他們的體力還是擒賊先擒王?
市面上講散打格斗的書,都有講這個道理,但沒有人研究(其實本人有稍微研究過),于是這個男孩做了一件與眾不同的:買書來學習如何打架。
然后在家里研究各種打法技巧,通過主題閱讀把重要的重復的總結出來。就去實驗,怎么踢,怎么出拳,用什么策略,不斷的練習,最后他就成為學校最能打架的男孩子。
沒錯,這個男孩子就是李叫獸李靖。
小時候連打架都要看書研究怎么打架用什么策略,確實挺佩服他的。而且這家伙從小就喜歡看人物傳記和科普類的書,高中的時候就經(jīng)常拿經(jīng)濟學的理論來分析生活想象,大學的時候拿商學院的工具“決策樹”來決定要吃什么,在學生會的時候用剛學的mece法則來編輯信息。
一般人學了就學了,很少人跟李叫獸一樣這樣練習。而且還受到一些非議,比如在學生會的時候練習mece法則,其他童鞋看到,怎么發(fā)一條信息這么久啊,按照以前的模版來發(fā)不就行了嗎。但李叫獸還是不走尋常路,繼續(xù)樂在其中。
那他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最后的結果是什么?
03
一、建立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當李叫獸在看書的時候,每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都停下來去尋找聯(lián)系——看看有什么其他的現(xiàn)象能夠被這個理論解釋。
比如:人的爬行腦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這句話很簡單吧,任何人看完、學習完甚至把它背得滾瓜爛熟都不會超過1分鐘。但李叫獸就停下來想
我遇到的哪些現(xiàn)象可以被這個理論所解釋呢?
首先想到了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這句話顯然比“小體積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因為上面說了“人的大腦更加容易理解和記憶視覺化的信息”,而“1000首歌放在口袋里”能夠就是更加視覺化的信息。
“只要抓住機會,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這句話早就有了,但是并沒有經(jīng)常說,也沒有經(jīng)常聽到。
直到雷軍說了句“臺風口上,豬也會飛。”比起前面抽象的理論,后面這句更容易從被記住和傳播。
諺語也是一樣“一石二鳥,一箭雙雕”
都是這樣說,并沒有這么說“同時實現(xiàn)多個目標”
所以學到一個知識點多方面求證,證明這個理論是有效的。
二、思考知識的多種用法
當接觸了一個知識點的時候,不要只想“過去的哪些現(xiàn)象可以被這個知識解釋?”,還要想“自身哪些行為可以被這個知識所改進?”
比如上面的知識點,“人的大腦喜歡視覺化”,哪些行為或者工作可以被這個知識所改進呢?
將來追女孩子的時候,不應該說“我想和你永遠在一起”,而是“我希望有一天我們都70歲了,仍然能手牽手在沙灘上漫步。”
不應該說:“我想跟你睡覺”,而是說:“我想每天早上起來給你做愛心早餐。”
所以,當你學習一個新知識時,一定要思考怎么去運用它——現(xiàn)在面對的問題是什么?如何運用這個知識去解決現(xiàn)在的問題;這個知識會如何改變我的行為?將來我可能會怎么用它?
三、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李叫獸沒有說:人的爬行腦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背后的原因,或許是留給我們的思考題,或許我們的腦袋瓜子就是被設計成這樣的,這已經(jīng)成為一個常識,就像1+1=2一樣,誰會去追究為什么等于2呢。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運用這個方法讓我們成長。
最后的結果是,現(xiàn)在李叫獸是我們國內最有名的營銷顧問之一,25歲成為百度最年輕的副總裁,公司被百度一個億收購了。
04
通過上述這個故事,你能看的出來,李叫獸就是一直都在進行刻意練習,從而構建了屬于李叫獸的知識體系。第一、學到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去建立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連接;第二、這個知識點五還能怎么用它;第三、積極探索背后的原因,多問為什么會這樣?有什么理論可以解釋。
在這個信息爆炸并且快節(jié)奏的時代,不要追求一味的快,該慢的時候還是要慢下來,你沒有慢過怎能快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