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像營銷網紅李叫獸一樣“呼風喚雨”
——解讀從本科畢業面試全軍覆沒到碩士畢業一年即成為百度副總裁的90后
? ? ? ? ?
新媒體營銷時代,說到“逆襲”這個字眼,你最先想到是誰?
是喬布斯:一個從屌絲嬉皮士到蘋果CEO的創新教父?
是俞敏洪:一個從三戰高考圓夢大學到新東方創始人的教育之父?
還是馬云:一個從二流院校教師到阿里商業帝國創始人的電商教主?
可惜,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當今最具逆襲氣息的人叫——“李叫獸”,當然,這不是他的本名——他的本名叫李靖,91年出生。因曾在2014年,2015年相繼寫出被朋友圈瘋狂轉發的《月薪3000與30000的文案區別》、《X型文案與Y型文案》等文章而在文案營銷界迅速走紅。雖不似以上行業大佬們那么家喻戶曉,但卻是九零后中一顆閃閃發光的新星,從武大本科畢業面試全軍覆沒到清華碩士畢業一年即成為百度副總裁的90后,短短四五年時間,目前身價過億。作為80后甚至70后你可能會對其發展之路充滿質疑,作為90后你可能會感慨,同樣都是90后,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怎么會如此大?
事實上,李叫獸其實不是真正的營銷學教授,而只是一個營銷碩士,因本科在武漢大學就是學霸,被同學戲稱李教授或李叫獸。他不見得懂很多前沿的營銷理論,但你不得不服的是,他是一個很好的寫手,能很好地融會貫通書本的知識,“創造性編出”一套聽上去很有理的道理,如果你看了《市場營銷原理》,《消費者行為學》、《定位》、《藍海戰略》等基本的營銷書籍,你就會發現李叫獸的爆款文章的源頭很多就來自這些經典著作。
先不說李叫獸到底有多深的營銷功底,至少,他非常成功地營銷了自己!轉眼之間就逆襲成了新媒體營銷網紅。那么我們就來扒一扒營銷網紅“李叫獸”爆紅背后的營銷法則。
1、定位+策略性思考與行動
首先來分析一下李叫獸是如何做到對自身進行準確定位的。他曾經坦誠,他最厲害的能力并不是文案,而是再對自身優劣勢進行準確地定位后的策略性行動與思考。對他來說,在沒弄清自我之前的努力都是一種浪費。
還在小學的時候,當大家把搏斗當做僅靠本能以及體型取勝的運動時。他通過研究路邊攤上買到的武俠小說,開始對搏斗中的動作進行肢解與分析,并思考如何進行策略性進攻和防御,這樣做的結果是,他成了他們班雖然在體型上不占優勢卻是打架最厲害的那個。
高中時代,當大家對大學要讀什么專業的認知還停留在“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認為只有學習理工科將來才有出路的偏見時,他就已經敏銳到嗅到市場前景的變化,并毅然決然選擇了商科專業--市場營銷。
等到了大學,當其他人熱衷于參加各種活動或者混日子的時候,他卻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營銷、戰略、心理學、設計學、數據分析等學科,也正是他的策略性分析與行動,才積累了他今天在寫文案時,文筆流暢、案例豐富、寫作視角獨特、邏輯清晰等一系列能力。
接著就是他的保研經歷,大家都知道,無論是考研還是保研,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一場信息戰,當時清華營銷管理專業在武大只有一個保研名額,面對信息的不對稱,大多數同學的做法是隱瞞自己要報考的專業,而他利用大學期間學的囚徒困境模型,大肆在同學間散布自己要報考這個專業,并展示出一副這個機會非他莫屬的態勢,其它同學因為明確知道這么一個強大競爭對手的存在,無人報考這個專業,進行策略分析的結果是他成為那個唯一被保送進清華營銷管理專業的人。
最后是將策略性思維運用到職場,在選定職業前,他分析自己的性格是偏內向的,并不擅長與人打交道,而人脈對于職場是最稀缺的資源,他認識到積累人脈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與身邊的人打交道并與其維持關系,另一種是深耕某個領域,使自己成為行業翹楚,自然有人愿意認識你。意識到自己性格內向,以及維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需要耗費一個人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最重要的是,一個人能與他人維持熟悉關系的人數是有限的,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只有20個。基于此,他將自己的職業方向定位于互聯網咨詢分析,在自媒體上發揮自己的光與熱。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經營企業還是制定個人發展規劃,最重要的都是要具備戰略性思維。就是要思考,你擁有什么,你能做什么,確定目標,并想盡辦法調動自身一切資源朝著實現目標的方向前進。
2、套路&豐富貼切的視覺化的案例
李叫獸是在從清華營銷碩士僅僅畢業一年的時間里,就迅速在自媒體領域嶄露頭角的,這里面有天賦才華的因素在里面,也有以上他一直以來運用的策略性思考和行動的成分,但最重要的是他對人性的洞察,尤其是對消費者心理的準確把握,從而得出的一套自有表達體系,這套體系就是成就他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瘋狂轉發傳閱的利器,該體系可以簡化為:
當然不是說光有這一套理論就一定能吸引讀者的注意,達到轟動效應。李叫獸的文章閱讀量之所以大,跟他超乎常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頭腦中存儲的豐富的營銷案例不無關系,下面我們通過實例來看一下,當我們在看李叫獸的文章時,是如何跟著他給我們下的套兒,一字不漏地看完全文,完了還不忘點贊評論轉發,甚至有直接付費打賞的沖動的。
先看“為什么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這篇文章他是如何在向我們有效傳達“刻意練習”這一重要概念。文章一開頭他例舉了杰克·韋爾奇、大衛·奧格威、梅西、二郎等傳奇人物,由名人效應讓人們對這一理論地認知欲望更加強烈。接下來表明寫作背景,讓讀者感知問題所在,并產生渴望了解解決方案的強烈動機。接著擺出高深的營銷理論觀點“心理學家Ericsson的研究發現,決定偉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關鍵因素既不是天賦,也不是經驗,而是【刻意練習】的程度”,指出問題的根本。接著介紹了如何刻意練習:1)、避免自動完成;2)、離開舒適區;3)、犧牲短期利益;4)、大量重復性訓練。并在最后呼應開頭,這就是為什么杰克韋爾奇可以像杰克韋爾奇一樣管理企業;梅西可以像梅西一樣踢足球;二郎可以像二郎一樣做壽司。
這樣做地好處就是能給讀者制造啟發感,同時理論又與具體地人或者案例結合,使理論具有“附著力”,更容易被大腦存儲記憶。就像他之前提到的“人的爬行腦(控制人欲望的那部分大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這句話看似簡單,大多數人看過就忘了,但李叫獸卻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去理解和消化這個概念,并讓這個概念與其自身已有的知識間建立聯系,順便說一句,真正導致知識水平差異的,不是知識數量,而是你對知識的處理能力以及建立知識間聯系的能力。這話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大家高考復習的書單都是一樣的,但是卻有高考680分與380分的差異。
李叫獸在證明這一理論的有效性時,列舉了以下兩個成功的商業案例。一個是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這句話顯然比“小體積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因為“1000首歌放在口袋里”是更容易被用戶感知的視覺化的信息。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理論的傳播”本身就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只要抓住機會,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這句話早就有了,但是并沒有被大家掛在嘴邊。直到雷軍說了句“臺風口上,豬也會飛。”比起之前抽象的理論,這是更加視覺化的表達,自然容易朗朗上口,從而容易被記住和傳播。
事實上,大量閱讀李叫獸的文章你就會發現,之所以他的文章深受讀者推崇,與他大量引用商業案例,以及用視覺化的模型,來解釋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從而使理論知識穿越知識壁壘的隔墻,為大多數人熟知和使用,從而實現知識的平民化和大眾化。縮短知識從理論到運用的距離,也使得碎片化學習某一領域的知識并能迅速運用到現實場景的時間精力成本最低化。我想這就是李叫獸之所以能火的原因吧。
誰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就像90后的李叫獸,在面對經驗不足的質疑聲中走上百度副總裁的位置,對于其未來的發展前景我們不置可否,但就李叫獸個人,能如此早的實現人生的華麗逆襲,我想這其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他正確地定位自身地發展規劃,并且持續不斷地將策略性思考和行動貫穿到人生中的每一個決策中去。
當然,“李叫獸”的成功還有其他一些因素,本文只是從其個人了層面進行了一些粗略的分析,還有待從更多方面進一步分析。您是怎么看新媒體營銷時代的“李叫獸”現象的呢?
更多原創好文,請關注微信公眾號:DoctorBenBen 萌面笨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