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打卡】史記秦本紀第五-秦始皇嬴政
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1][2]。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3]中國古代政治家、戰(zhàn)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tǒng)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嬴政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后回到秦國。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4]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后又除掉權(quán)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5]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統(tǒng)一之后,秦始皇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gòu)成“皇帝”的稱號,[7]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tǒng)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于邢臺沙丘
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9],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趙國時期
嬴政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出生,[12] [13] [14] 出生地在當時的邯鄲廓城(大北城)溫明殿遺址和叢臺以南(在今城內(nèi)中街以東,叢臺西南的朱家巷一帶)。
當時的秦國王孫異人(秦莊襄王)之子。異人是安國君之子,母子均不受安國君的寵愛,加上安國君有子二十多人,異人于是被送往趙國邯鄲作為質(zhì)子。其時秦、趙兩國關(guān)系惡化,不時發(fā)生戰(zhàn)爭,異人倍受冷遇。他缺少出行的車馬和日用的財物,生活困窘,十分失意。[15] 衛(wèi)國商人呂不韋在邯鄲做生意,知道了異人的情況,認為他“奇貨可居”,于是用重金見到安國君的寵妃華陽夫人,異人認其為母,改名子楚。[16] [17] 子楚見到的呂不韋的姬妾趙姬,臨幸之后生下了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國派王齮圍攻趙邯鄲,情況非常緊急,趙國想殺死子楚。子楚與呂不韋密謀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給守城官吏,才得以脫身,逃到秦軍大營,得以順利回國。趙國又想殺子楚的妻子和兒子趙政,因為趙姬是趙國富豪人家的女兒,才得以藏起來,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20]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是為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為王后。華陽夫人乘機勸秦王立之為太子。秦孝文王立子楚為太子。此時趙國亦奉子楚夫人趙姬及子趙政歸秦。此時趙政才得以回到秦國
安國君繼秦王位,守孝一年后,加冕才三天就突發(fā)疾病去世了,子楚繼位,為秦莊襄王。莊襄王尊奉華陽夫人為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稱為夏太后。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
繼位掌權(quán)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莊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歲。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4] 秦王嬴政即位時由于年少,尊呂不韋為仲父,國政皆由呂不韋把持。[23] 始皇帝八年(前239年),秦王嬴政年已21歲即將親政,但此時秦國朝廷中卻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爭
當初呂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后趙姬偷情。[24] 后見秦王嬴政日漸年長,怕被他發(fā)現(xiàn),想離開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便把自己的門客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須、眉毛就獻給太后,供其淫樂
秦王嬴政漸長,嫪毐他們說太后寢宮風水不好,應(yīng)搬離這里。[26] 秦王嬴政準許,于是他們搬到雍縣的離宮,結(jié)果太后生下了兩個私生子,[27] 而嫪毐也以秦王嬴政假父自居,嫪毐在一次喝醉酒后對一個大臣斥責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這個大臣聽后很生氣,并且暗中找了個機會把嫪毐和太后的關(guān)系告訴秦王嬴政,秦王嬴政得知后非常生氣,嫪毐慌了,準備叛亂。[28] 而當時嫪毐在太后的幫助下被封為長信侯,領(lǐng)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jīng)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29] [30] 是秦國中僅次于呂不韋的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始皇帝八年(前239年),王弟長安君成蟜率領(lǐng)大軍攻打趙國,中途謀反,秦軍攻占屯留后,成蟜的部下皆因連坐被斬首處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臨洮。[31] 成蟜投降趙國后,被趙悼襄王封于饒。
始皇帝九年(前238年),秦王嬴政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32] 嫪毐動用秦王御璽及太后璽發(fā)動叛亂,攻向蘄年宮。[33] 秦王嬴政早已在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zhuǎn)打咸陽宮,那里也早有軍隊,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5]秦王嬴政將嫪毐車裂,曝尸示眾;[34] 又把母親趙姬關(guān)進雍城的萯陽宮;摔死嫪毐與太后所生的兩個私生子。
始皇帝十年(前237年),秦王嬴政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呂不韋知他與秦王的關(guān)系無法挽回,飲毒酒自殺。[35] 其后,雖然秦王嬴政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書》,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后他還是重用了尉繚、李斯等人
并吞六國
開創(chuàng)帝制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后,以王號不足以顯其業(yè),乃稱皇帝。并繼續(xù)執(zhí)行孝公變法以來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強君主專制,削弱舊貴族勢力,提拔由軍功而上升起來的貴族。秦帝國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維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變“王有”為“國有”。秦始皇于始皇帝三十一年(前216年)命令全國農(nóng)民自報占有田地的實際數(shù)額,以便征收賦稅。又實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軍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雖然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施行了“授田制”,農(nóng)民的土地名義上是國家所有、私人耕種,但此舉讓全國百姓實際占有了原來“王有”的土地,不久之后便演變成了農(nóng)民和官員們都可以自由地買賣田地,所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終便利了私有土地的發(fā)展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國為36郡,[53] 以后隨著土地的擴大增至46郡,定咸陽(陜西咸陽市秦都區(qū))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guān)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為了鞏固政權(quán),秦始皇還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統(tǒng)一貨幣和度量衡;統(tǒng)一文字;修筑長城、馳道和直道;強迫遷徙六國富民和平民。秦統(tǒng)一六國以后,為了防止六國貴族依持宗族“死灰復燃”,強迫他們遷徒到咸陽,要他們看護皇陵,或者遷徙于西南邊遠地區(qū),一些平民也同時被迫遷徙,叫做“遷虜”,做開礦、開鹽井等苦役。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將蒙恬奪九原河南,設(shè)置34縣,建立九原郡(治所在內(nèi)蒙古包頭市西北)
統(tǒng)一六國后,商鞅變法時極力反對的各方面的學派、人才都紛紛來到秦國服務(wù),可能秦始皇采用了“秦國特色的商鞅變法”,造成秦帝國各種迷信盛行。其中黃老道家、陰陽家,他們綜合儒、法、道諸家的學說,提出所謂“五德終始說”,尤其得到始皇的信任,始皇于是認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
焚書坑儒
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又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等仙人蹤跡,后來又使韓佟、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60] 對于秦始皇這種行為,也有儒生表示勸諫的,博士齊人淳于越建議始皇仍實行分封宗室子弟為諸侯的政策,始皇交給臣下討論。丞相李斯反對。李斯的奏議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書禁書,規(guī)定史書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論》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準保存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愿學法令,則以吏為師。
始皇心里已感到受騙,于是命令御史案問諸生,互相揭發(fā)牽連四百六十余人,始皇下令把他們都在咸陽活埋。有人認為《史記》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乃是術(shù)士,[61] 并不是儒生,但根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人“皆誦法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