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01
我是一個不適會參加同學聚會的人。
這年代,各種群各種社團各種聚會特別多,我今天想談的是同學聚會。
這年代誰沒同學啊,從幼兒園到大學,甚至MBA、興趣班,同學多得都記不清名字了,從最開始的期待激動、沉靜思索后,我發現我真的是一個不適合參加同學聚會的人。
所以每次同學組織聚會找我,我總是很忙,也確實是真忙,盡量拒絕。
記得最初參加同學聚會那幾次,我異常興奮,提前就把休息時間安排好,甚至連穿什么衣服都會琢磨一番,生怕漏了聚會錯過了珍貴的時刻。終于到了聚會時間,多年沒見的老同學相見分外親切,大家都感覺比身邊的親戚朋友還要親密萬分。就像找到了一種很深的歸屬感,曾經的好友對望唏噓,曾經不熟的同學也一下像好友似的熟絡起來。舉杯換盞,我們像是回到了青春那年,驚喜歡慶曾經的想識和今日的重聚,我們像親人一樣希望這種情緒能繼續延續,不聚不散,永聚不散。
可是,聚會終究還是要給束,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圈,生活還要繼續。其實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家既熟悉又陌生。聚會在最初的揣度與展示之后,大家都已非常熟悉,談論話題漸漸縮小為同學之間的家長里短?;斓煤玫耐瑢W懷揣好奇的想看看曾經的那些同學現在怎么樣了;混的不太好的同學想看看混得好的同學能不能幫扶一把;但從內心講,玩得好的能說上貼心話的還是那幾個,多數仍如曾經般過往不流年。
剛開始,我以為我們是姐妹兄弟相聚,永不分離……可我漸漸悟出,我們每個人都還是自己,只是在某個時刻有所交集而已。每個人的生活其實沒多少真正的交集,流年似水,似水流年,我心里居然升起一些莫明的感觸:亦喜、亦傷、亦惜、亦感……
? ? ? ? ? ? ? ? ? ? ? ? 02
我終是明白了,我是不適合參加同學聚會的人。
并不是我對青春不懷念,更不是我對同學沒感情,而是,聚會于我是并無養分的事,并為此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吃喝,玩樂、傾聽,打探,既談不上休息也談不上真正的放松,我問自己,如果我的生活中沒有了這些同學,會怎樣?仔細想想,并不怎么樣,前些年孤軍奮戰也都過來了啊,誰也沒有賴以誰的存在而活下去?。∫磺兄皇切牡桌镆环萸榻z,一份情懷,但生活總是要向前繼續的。
聽說,熱衷同學聚會的是害怕孤獨的人,精神依戀的人,意欲在聚會中尋求情感寄托與認同的人。而我,本就是一個靈魂孤獨,不適合聚會的人。
曾經的我或許也是那樣的人。看似熱鬧的場景卻愈發刻畫出每個人的孤獨。
孤獨是什么?孤獨這兩個字拆開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獸,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熱熱鬧鬧的大聚會,人情味十足。
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余兩鬢風。
小孩、水果、走獸、蚊蠅自然熱鬧,可這些卻被組合為“孤獨”。是不是值得尋味?
最深的繁華處卻是最深的寂寞。
? ? ? ? ? ? ? ? ? 03
不擅聚會的我更愿意把時間投入在工作上,或陪孩子上,因為我覺得遠處是風景,遠去的也是風景,我手上的時間才是寶貴的,我怕我沒捏住手中的風景,又換來明天的回首追尋。
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生命浪費不起。同學之間如果有事溝通,難道不可以是一個電話、一個單獨相約的事兒嗎?一定要一幫人在一起吃吃喝喝消耗上大半天甚至幾天幾夜時間嗎?
聽過一句話,超過八人以上的聚會,就無任何價值了。
極為贊同。人多的時候,你想談某件具體的事兒?不可能。還是私下單獨約吧。不想聚會的我想把工作做得更好點。
不適合聚會的我想抽出的時間用在孩子身上。
不適合聚會的我想碼點小文章自我反思下。
不適合聚會的我想在工作上再努一把力。
? ? ? ? ? ? ? ? ? ? ? ? ? 04
當不再參加各種同學會的時候,很可能會被貼上“不合群”的標簽,或被認為高傲??赡怯秩绾危?/p>
《半生緣》里寫到“人到中年以后,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p>
在這種巨大的孤獨感驅使下,讓他們強烈地想尋求一種依靠感。而加入某個群體,似乎可以滿足這種依靠感。如果被貼上“不合群”的標簽,就等同于他們被這個群體拋棄,就意味著他們失去了心靈的依托,這是一部分中年人所不能承受的。
心理學家S.沙赫特認為合群與恐懼有關,合群能降低恐懼,恐懼程度高的人比恐懼程度低的人更傾向于合群。當恐懼時與他人在一起,可以看到他人如何反應,據此來確定或評價自己的反應。
所以當人們面臨不熟悉的情況,力求了解這個情況時,導致了合群行為。換句話說,一個人越自信,其恐懼度就較低,那么他對合群的需求就越低。因此有可能表現為不合群。而害怕獨處更是由自己內心深處極度的不安引起的。
有人說不加入群體的人很孤獨,其實,孤獨的不一定是缺席聚會的那個人,可能是正在狂歡的那群人。
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參與。于是,孤獨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失去他人的關注,我們惶惑不安。
獨處是不孤獨的開始,當懼怕孤獨而被孤獨驅使著去找尋另一群孤獨時,那才是最孤獨的時刻。
? ? ? ? ? ? ? ? ? ? ? 05
曾看過一句話:成功的人身邊都沒有太多朋友。
比如,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才華不被自己的君王理解和接受,并遭到排擠和迫害;
比如,司馬遷遭宮刑,但他能忍受獨處和白眼,最終成就《史記》;
比如,現代的魯迅也是“一個人的斗士”,但正因為如此,才更顯出他的偉大;
他們都是擅于獨處的高手?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思維方式與普通人的差異性。因為思維上的差異,成功人士已經脫離了一般人的趣味,所以看起來朋友不多。
所以,不要再去糾結和害怕什么成功者的寂寞和不合群了,成功者只是看起來寂寞,精神上卻是異常之飽滿。? ? ? ? ? ? ? ? ? ? ? ?
或許你會說,我不需要如此成就,我只想做一個平凡的人。可即便如此,我們普通人若想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更多的自我尊嚴,哪一種不一樣是需要獨自寂寞地努力?
在多數人的思維里,同學聚會別人去了,我也必須去?則是不合群。別人家孩子都報班了,我也得給我孩子報,否則我會落伍。假期別人都在朋友圈曬旅游照片,我也要去旅游,管它看人頭有多大意義,不去旅游沒照片曬顯得我生活沒別人有質量……人是怕寂寞的,于是,大多數人都選擇合群,選擇了在喧鬧中找存在感??晌乙詾?,刻意的合群,實際上是在浪費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并不是找到組織就從此不再孤單了。因為當你工作不順時,當你頻臨破產時,當你大病來襲時,真正幫助你的人還會是那些曾經觥籌交錯的人嗎?
這不用辯駁了,大量生活案例足以說服你。
把安全感寄托于外物與他人,還將怎樣掌握自己的命運呢?自助者,天助。
阿蘭·德波頓說,“人類不快樂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呆在他的房間里。”
只有一個人靜下心來,真真實實地面對自己的心,他才會在黑暗中看得見屬于自己的那道曙光。
利用獨處的時光,做些更積極的事,即便我們仍然是個平凡的人,我們卻已然獲得了一種戰勝恐懼與孤獨感的能力,這就是成功。
一群人的狂歡帶給我們的只是喧囂過后更加的寂寥罷了。
我不適合聚會,真實的我必須學會適當地脫離群體,獨自思考并承擔起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