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是接近真相,也是了解這真相里的人。是明知這世界沒那么美好,卻還不言乏力不言放棄。
知道柴靜,源于高中地理課上,老師給我們放了她的《穹頂之下》。一個舞臺,一件素衣,一份真實易懂的講述。
那時候,她給我一種很強大的感覺,是站在那里說話,就自有萬鈞之力的重量。我在想,是什么,讓一個女人這樣強大?
直至讀過《看見》,我才明白,原來,是這十年間的"在清水里嗆嗆,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滾滾"造就了這樣一個強勁的人:見過最底層的痛苦,見過最深沉的無奈,見過最慘烈的犧牲,見過最可怕的對峙。
十年間,她逐漸蛻變成長,像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而我要寫的,既不是全然的了解,也不是多深刻的見識,我只能是把我看見的,最觸動我的部分,講述出來,僅此而已。
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之間
太投入了,熱愛就會夸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辦法真實地認識事物了。
從前,她是個凌厲的姑娘,有喜惡,有情感。所以她會理所應當地站在弱勢的一方,去質問強者,一步步讓強者啞口無言,大快人心啊,真帶勁!
這種感覺,像極了我們小時候看電視。總是急切地追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結尾的時候,壞人自食惡果,于是電視面前的我們皆大歡喜。
可是,有些時候,事情卻并不是那樣簡單。在現實的世界里,更多的時候,是沒有所謂的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我們常常把評價輕易說出口:“你看,那人多可惡,沒有道德底線,才出了這么大的醫療事故。”又或者是“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竟然活活用高跟鞋踩死一只貓,還有臉發到網上,真是喪心病狂。這樣的人,不配活在世上。”
我們總是習慣于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用話語凌遲別人,可卻忘了了解真相。
什么才是真相?從客觀的視角走里出來的才是。
一個新聞報道,若是懷有立場,只報道一方言論,就談不上公平客觀。而一件充滿爭議的事,若是我們只顧憤怒,不給一方話語權,則與害人無異。
感情常蒙蔽我們的雙眼,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之間。
在每個角色里待著的人,都會有很多不舒服。
她說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問題。
兒子從小受盡父親打壓,兒子的話在他眼里永遠是錯的,他習慣否定。甚至私下找教兒子鋼琴的老師,讓老師多打擊他,所以哪怕后來兒子獲了獎,卻依舊不自信。一個孩子,在學東西時,聽到的不是表揚,而是不行,和永遠看不到的希望,該多無助。
所以后來,他晚上開車撞到人,由于看到對方在記車牌號,他感覺受到威脅,所以慌亂下把人連捅六刀,直至死亡。
他是怕父母知道,還有,怕給父母造成麻煩。可最后的結果卻是他被判了死刑,而父親,那個突然一夜蒼老的人,在后悔也在思考,自己的愛是不是用錯了方式。
家庭教育影響一個孩子的未來生活。他的匱乏和不值得,相信或不相信什么,是家庭從小的影響。
家長總是去告訴孩子應該怎么樣,孩子該學些什么,上大學要選什么專業,結婚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對象。他們理所當然地覺得自己幾十年的經驗確切無比,可殊不知,這就是錯的開始。
引導和啟發,要比教訓和責罵更好一些。
但,父母的錯,我們就該去責備嗎?
不,因為每在個角色里待著的人,都有他的不舒服。
有個心理治療師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
三歲之前,母親把她寄養在別處,帶著姐姐生活,重逢后她覺得母親不親,覺得母親更喜歡姐姐。五十年過去了,她養兩條狗來修復自己的傷,"因為那個不公平的感覺一直都在”。原先那只養了六年的狗叫小妹,總是讓她抱,趴在懷里,新來的流浪狗妞妞在旁邊眼巴巴看著,她想放下小妹來抱妞妞,但小妹不肯讓出位置,她放不下來,也就體會了“當年一直跟著母親長大,突然加進一個成員時,姐姐的難受”。
每個角色,都有他的喜怒哀樂,有開心,也會有苦惱。我們不能單用自己的視角看待別人,最重要的是理解。
學會理解不容易,它可能是很多人一輩子的功課,包括你我。
但我們應該明白的是,有時,他那么做,不是他不想對你好,只是因為身處的位置,能給出的也就只能是這么多而已。
愿你成為能夠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
這世上的事有多少?
我們能了解的有多少?
了解后還愿意保持對世界的期待的有多少?
土地征收問題,消費權益問題,環境破壞,官員徇私,賄賂選舉,非典,地震,犯罪,家暴……柴靜一次次地走近,去探尋真相,只為給我們呈現最直白的事實。
沒有遮掩,沒有妥協,沒有作秀,這是真真切切的真相。
于是,我們知道了真實的世界,它沒那么美好,甚至殘忍。該怎樣,離開嗎?
不。
世界雖并不完美、但卻總少不了溫暖。
那可能是別人理解的眼神,可能是犯罪者的悔恨,也可能是不愿屈服的伸張正義者。
正因為他們,我們才會倍感溫暖,才看到希望。
所以,哪怕世界不那么美好,我們仍然該成為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
我想,這便是"看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