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一些書,不算多,仍在讀的路上。
聽過很多種類真實又獨特的故事,有稠有稀。
獨愛白色衣物,內心五顏六色的斑斕卻越畫越多。
想的太多,想要的太多,簡單的生活一旦復雜起來,也就開始累了吧。
還未離開的你肯定在思索:“這個跟甜食究竟有何瓜嘎?”
甜食是我多年的嗜好,最兇悍的時候,可以一個人吃掉6寸的蛋糕,曾經為了想擁抱甜膩,夢想開一家甜品店烘焙坊。只有泡在里面才可以長久的與甜膩呆在一起。
不知道是何時起,突然就不再喜歡吃甜食了,這跟保持身材沒有任何關系。瑜伽和舞蹈已足以消耗熱量,在吃的領域也就完全不用委屈胃,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更健康科學的吃。
或許任何一個類目的改變跟胃口一樣,改變貌似突然,實則是長久積累后的轉向。
看過一篇關于食物的電影《小森林》,從第一角度講述女主與食物的關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畫面到配樂都讓人覺得干凈純粹,跟食物的關系,決定了她是為你帶來營養還是脂肪以及健康上的災難。
或許喜歡的過渡導致了過量飲用,而不喜歡又過渡冷淡的不食用原本健康的食物,稠稀沒調好。
奧秘就在于:有一天身體不在需要過多的甜膩,這個過程因人而異或長或短。瑜伽長久的習練也是調理,而且是自然而然,無需刻意的結果。人事物的遇見也在物理催化,就像我曾經因為討厭一個人而拒絕吃蘋果一樣。
芹菜和藕這類根莖蔬菜,打小就不愛吃,爸爸一直愛做,硬著頭皮吃,反而現在能品嘗出她原汁的味道了。
淺嘗輒止的鏈接,未嘗不是一件喜悅的嘗試,適當的克制也避免消耗過多的能量和堆積。
瑜伽課上告訴我們去聽身體的,不需要聽大腦的。而結束課程,墊外的生活里,我們又是在思維的前提下開啟了生活運轉。沒練習過瑜伽的同學會從字面理解,這不是自我沖突嗎?到底聽誰的?
我們聽了太多大腦的指令,卻忽略了與身體的鏈接,久而久之,身體和大腦開始絕緣,也就出現了健康問題,頭腦的智者,身體的障者。
身體里住著我們的心,方向正確的練習可以讓心安放在身體里,這才是自己身心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