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贊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著豐功偉績,有人說他是殘酷暴君,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即充滿雄心與魄力,而又專橫集于一身的奇人。
一、秦始皇的豐功偉績
第一:結束了春秋戰國戰亂不休的局面,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第二:統一度量衡,貨幣,車軌,文字,不僅為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更有著同化的神力。
第三:移民政策促進并擴大了當時的經濟發展。
第四:廢除分封,改為郡縣制,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一直被后世的帝王沿用。
二、秦始皇的專制——焚書坑儒
1.起因
據《史記》記載,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思想上并未統一,民間“諸子”學說經常誹謗朝政,以古非今。秦始皇對于民間興盛的“諸子”私學非常頭疼,視之為“百家之難”。
丞相李斯建議秦始皇予以取締。于是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其他國家的史記,對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詩經中歌頌古代帝王的內容容易被用來以古非今)、《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并禁止私學。
第二年,兩個術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私下誹謗秦始皇“樂以刑殺為威”、 “貪于權勢至如此”等,秦始皇為此大怒,派御史調查此事,最后查處與之相關的“諸生”460余人,全部坑殺,也即活埋。此即為“坑儒”。
秦始皇的“焚書”與“坑儒”,兩件事其實是出于同一個目的,即為了樹立自己絕對的權威,統一思想,鞏固統治。
“焚書坑儒”,所打擊的對象,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講:“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在漢代以前,儒生是一種泛指,包括術士,文人,并不單是儒家。
這其實是專制權力與清醒的知識分子之間的必然沖突,歷代不乏,只是外在形式有所變換,激烈程度不同罷了。
2. 后果
“焚書坑儒”堵塞了言路,積聚著加速了秦朝滅亡的干柴。焚書坑儒表面上禁絕了百家學說,表面看起來有利于秦朝的統治,但實際上,它造成的后果極其惡劣。一方面,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堵塞了人們對事物進行探索的道路,嚴重阻礙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民眾有話不敢講,大臣有書不敢上,下情不能上達,上意只能趨迎,整個政權處于僵化隔離之中,導致后來廟堂之上,趙高指鹿為馬的現象,最終秦二世也在曲意逢迎中結束了自己的統治。
法家的政治策略,雖然可以出其不意地創造奇跡,但嚴刑酷法則易加劇社會矛盾。經濟上,實行嚴格控制,殘酷剝削,對百姓橫征暴斂,苛捐雜稅眾多,徭役沉重;政治上實行嚴刑酷法,不赦一民。極端化的法家思想,造成社會矛盾十分尖銳,成為秦朝短命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