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終于去看了豆瓣評分9.3,已然封神的電影《摔跤吧,爸爸》
但可惜的是剛開始我雖覺影片精彩,卻并未完全看懂。
只覺得相較于“有志者事竟成”這個主題,父愛如山似乎只是個偽命題,整部電影更像是在描述一個男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作出的種種與世界抗爭的堅持和努力。
影片中的兩個女兒的個人意志在開始一直是被無視的,她們的抱怨和反抗直至遇到那位“14歲的新娘”才開始轉變。而這個契機在我看來卻更像是為了強調父愛而刻意安插的橋段,顯得突兀且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
直到我結合了印度無數女性面臨著童婚,強奸,沒有尊嚴活著的社會背景,才開始能體會到這背后深重且隱忍的父愛。因為只有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孩子即便無法遇到“14歲的新娘”,也終究會遇到別的事讓她認清現實,理解父親的一片苦心。
那么問題來了,在我們目前所處的社會背景下,到底是該尊重孩子的天性,相信孩子讓他(她)自己選?還是該作為船長在他生命揚帆起航時,即使違背其意愿也要替他(她)把控前行的方向?
坐標:普通二線城市,工薪階層。
在我身邊以及各式媽媽群中看到太多的父母,為了孩子的學業操碎了心。上到傾全家之力購買“破小舊”的天價學區房,下至各種花式興趣班、學習班,再不濟的也得在課外找老師補補課。且這種表現呈現出明顯的“熱島效應”,越是城市中心越嚴重。
“不求孩子出類拔萃,但求孩子不落后于人。”是諸多家長在起跑時的普遍想法,但比賽一旦開始,所有人必然都要卷入這場殘酷的競爭中。
正如在幼升小考試中一位媽媽的哭訴:“我也不想孩子那么辛苦,我也希望孩子可以有童年,但是大環境如此,如果我不跑得比別人更快,別人就只會追上我,我不愿意孩子成為被淘汰的那一個”
這樣做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那就是當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改變他人(即我們的孩子)之上時,很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因為其作為獨立的生命體有自身的意志,很難完全跟隨你的指揮棒跳舞,并且每個孩子在綜合外力的作用下能力也各不相同。那么在這過程中如果你不能調試好自己的心態,就很容易在他的行為結果脫離你的期待時產生憤怒、沮喪、焦慮、責備等種種不良情緒。
如果你恰巧是有足夠經濟實力的家長,那么還可以淡定從容,在未達目標時勸慰自己此路不通,換條路走走。但如果你只是普普通通大眾一枚,為了孩子已犧牲諸多,那么這必然將導致你的焦慮更加登峰造極。
曾經有朋友問我:你這么重視孩子,為什么不給女兒去買套學區房?我的回答是:不想讓學區房成為壓垮我生活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對于像我這樣的普通家庭而言,買了學區房意味著:我將和家人擠在狹小破舊的老式房屋中,再無余力帶著女兒到處走走看看“行萬里路”;
在她進入優秀的學校之后為了不讓她掉隊,我也必須同步進入更高層家長的PK賽中,為她去上各式培訓班提供經濟支持,從此為掙錢陷入焦灼的情緒中;
我還很有可能因恐慌其學業難有所成,于是在兩利相權取其大的情況下,難以用輕松的心態陪伴她玩耍,忽視對她人格的培養和行為的養成;
當她學業無法盡如人意時,我必然會因為巨大的沉沒成本,對她產生失望的情緒,影響我們的親子關系;
若是她的同學都能夠借助各色興趣班而琴棋書畫樣樣俱全時,我還有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力不足,而對老公心生埋怨,影響夫妻關系。
即便在理想狀態下,我的付出有所得,孩子剛好足夠優秀,那又如何呢?
在香港TVB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一位正在念小學的女孩,考試第一,花樣溜冰、鋼琴、武術樣樣精通,但她仍然感受到來自自己的巨大壓力,在比賽中偶爾失手,她便覺得于己是種恥辱。
這種心態并不是個案,甚至可以說是全民精英教育體制下的必然產物。在這種理論下生活的人普遍都把自己的理想狀態從現實生活中拔高了300米,于是永遠在落差中感到痛苦。
是的,對我而言,與其在苦苦的盲目追趕中喪失生活的樂趣,美好的親子關系,我更愿意把頭埋進土里,不受世俗所挾帶,在能力范圍內做一個以自身成長帶動女兒一起成長的家長。
你也許會說,這是一種不思進取的狀態,錯了,只是相較于成為《摔跤吧,爸爸》里辛格爸爸那樣在特殊社會環境下助孩子擺脫“唯一命運”的強權家長,我更愿意將女兒培養成《瘋狂動物城》里的兔子朱迪,讓她有足夠的勇氣和強大的內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并從中獲得快樂和滿足,做一個體面的普通人。
如果你依然想走一條大多數人選擇走得路,那么你必須要做好下一盤大棋的準備,而不是被環境逼著走一步看一步,處處捉襟見肘。
首先,你要對孩子有科學合理的評估,并在任何情況下都確保對他的絕對信任。
媽媽群里有位母親說這部片看了特別燃,讓她一下就堅定了不惜一切代價買學區房,為孩子提供最好學習條件的信念,她相信自己付出的一切一定會有所回報。
親戚勸她:“你這經濟條件……”
“影片里不是說了,沒有條件我們也要創造條件。”
朋友質疑:“你是不是太走火入魔了……”
她不屑 “誰走在成功的路上時沒有嘲諷和否定。”
……
知乎的答主@曾加曾經總結過六種生活中的反智主義,其中“把小概率事件當作顛撲不破的真理”就首當其沖。
要知道影片中爸爸對自己女兒的信心是基于自身強大的專業實力以及對孩子天賦的了解,才獲取了最后的成功。而你對孩子的信心如果只是來源于一所好的學校,那么現實很有可能會毫不留情地扇你一記耳光。
這樣,你還能繼續堅定的保有對孩子的信心么?
還是因為信任的動搖更加瘋狂地逼迫孩子去追尋你所期望的目標?
其次,作為父母你要有不畏世俗的勇氣和強大的執行力。
為了培訓女兒成為摔跤手,辛格爸爸不惜以一己之力跟世俗之見相抗衡,原先在村中地位頗高的他必須忍受跌落云端的痛苦以及各種嘲笑質疑;
為了女兒能有合適的摔跤場所和摔跤墊,辛格爸爸武可親自動手搭建場所,文可發揮智慧創造替代條件;
為了不被學院開除,這位習慣用強悍的態度解決問題的父親苦苦哀求校領導甚至落下淚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步步克服困難走向目標的過程中,這位爸爸始終是走在兩個女兒前方的,為她們創造一切條件,并且不曾以此為要挾,精神綁架兩個女兒。
而你在爭取優勢教育資源作為孩子成才的助推劑之后,是否會作為孩子的“教練”和精神導師,一路為其披荊斬棘,跟孩子共同在成長的道路上升級打怪?
還是在面對質疑時退縮,遭遇挫折時妥協,將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
如果你只學習到精英教育中的皮毛,而未做好系統的準備,那么很有可能教育出的孩子看似外表精致,實則內心滄桑,難以擁有幸福的能力。
我想作為中國的父母,我們需要做的,也許并不是焦慮自己是否沒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環境,而是是否有足夠明晰的教育思路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注 :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本人。
我是個正在努力碼字的全職媽媽,強調與娃同樂,關注媽媽的個人成長,希望我的文字能帶給你溫暖和啟發。
歡迎關注我,和我一起成長!您的留言或打賞都是對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