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末,中國的科技界最能吸引人眼球的無疑是百度將美國幾點大學的“奇點”理論引入國內,讓很多人重新認識到一個新生的“事物”。以下并不想要去表述奇點大學相關的東西,而是源于奇點大學所推薦的一套“奇點系列”叢書。
與奇點理論的深奧不同,奇點系列叢書則更多的是向讀者傳達了來自美國頂尖企業家的管理思想,它所具備的一種改變世界的商業哲學,具有很高的可讀性和實操性;而中國則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引擎下,數以萬計的“草根”創業者到企業管理者,都可以從“奇點系列”中汲取來自全球領先的創新、創業以及企業管理思想。
在和君商學院的學習過程中,我不斷感受到創業者或者企業家的思維跳動,這對于還處于一個普通工作崗位的人來說帶來極大的觸動,而在翻看了《從0到1》這本書后,更加堅定了自己能夠有幸參加和君的學習是一個睿智的選擇。
《從0到1》源于硅谷創投教父彼得.蒂爾2012年在斯坦福教授的一門創業課程。期間,他一個學生記下詳細筆記,并把它發布到網絡,引來240萬次點擊率。隨后,彼得參與將這份神奇筆記精編成為《從0到1》。
對于彼得·蒂爾,其身上的光環依舊耀眼:PayPal創始人、Facebook第一個天使投資人、硅谷“PayPal黑幫”總舵主……簡而言之,一個有著一千個理由去宣講“成功學”的精英。
事實上,彼得·蒂爾的核心觀點并不難理解。在他看來,人類社會進步有兩種方式:1,水平進步,橫向發展,照搬已有經驗,從1到N,其最大紅利是全球化;2,垂直進步,縱向發展,探索未知領域,從0到1,讓新事物破繭而出,創業團隊更應醉心于第二種進步。
他自己即是“從0到1”的前輩。因為他創造了PayPal,在蒂爾眼里,如今IT產業的迅猛發展,某種程度上掩蓋了人類其他領域進步的蒼白。他曾批評硅谷的投資者為了謀求眼前利潤,只敢投資輕量資本的創業,導致幾十年來人類在比特層面進步很大,但在原子層面進步很小。而他個人的投資領域則涵蓋了探索宇宙的火箭,納米技術,機器人研制以及治療癌癥和抗衰老研究——換句話說,他的確有資格“輕視”那些“從1到N”的投資者。
相比“從0到1”,蒂爾另一個觀點則多少有些違背“常識”。他認為,企業競爭的最高形態就是兩個字:壟斷。傳統競爭一般是從1到n的競爭,就是拼渠道,拼廣告,拼資源。互聯網的競爭,則要學會從0到1的競爭,要拼用戶、拼創新、拼產品。
而創業公司實現壟斷必須從垂直市場開始,要關注的并不是未來市場的規模有多大,而是在當前垂直領域里占據多少市場份額。
那么遇見與你同步進入市場的競爭者怎么辦?蒂爾給出了一個人們熟悉的答案:打不過“敵人”就和他聯手。這樣的場景你會不會覺得很熟悉,這兩年互聯網巨頭公司間的合并讓我們也有這樣的擔憂,如最近的滴滴Uber合并案,在合并之初,我們能看到市場大部分的反應就是壟斷,因為滴滴和Uber占據網約車市場的90%的訂單。大眾對于壟斷幾乎都會本能的產生抵觸情緒,仿佛壟斷者的下一個動作必將是抬高價格,并且滴滴Uber合并后出現的價格更加印證了大眾的猜測。
可以肯定,蒂爾顯然不這么看,而歷史似乎也站在了他這一邊。不少經濟學家認為,人們很難找到企業壟斷之后價格上漲并成功的例證,因為至少在理論上,在一個基于自由市場經濟(而非由政府主導)的競爭環境中,由于對潛在競爭者的恐懼,智商正常的壟斷企業不會選擇抬高價格,相反,為了盡可能提高行業門檻,甚至會在提升產品質量同時想著如何降低產品價格。
為什么人們相信競爭才是健康狀態呢?蒂爾給出的回答是:競爭不只是一種經濟概念,而是一種觀念——這種觀念在整個社會蔓延,扭曲了我們的思想。我們宣揚競爭,內化競爭必要性,頒布競爭的法律(他認為我們教育體系也會促使我們競爭)。結果就是,盡管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實際獲得的卻越來越少,我們把自己困在了競爭之中。
幾乎可以肯定,商業世界的每一刻都不會重演。“下一個比爾·蓋茨不會再開發操作系統,下一個拉里·佩奇或是謝爾蓋·布林不會再研發搜索引擎,下一個馬克·扎克伯格也不會去創建社交網絡。如果你照搬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向他們學習。”蒂爾認為,“進步的歷史事實上是壟斷企業不斷更新換代的過程。壟斷企業推動社會進步,因為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壟斷利潤是有力的創新動機。之后壟斷企業會不斷創新,因為利潤給了它們規劃長遠未來的資本,它們有能力投資雄心勃勃的研究項目。”
從0到1給人帶來了的一種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我們創業所需要的是創新,從0到1重來都不是簡單的,但其蘊含的能量卻是最大的,創業者在不斷尋找創業項目的時候,是否能夠有著從0到1的思維;如蒂爾所說:“如果你想創造并獲得持久的價值,不要只是跟風建立一個沒有特色的企業”,大部分的創業者很容易迷失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但是這里面有蘊含的很多是思考,我們作為創業者又改如何去做到0到1?亦或者1到N才是我們創業的最優選擇呢?
從0到1并不是一本真正的創業指南,但是對于讀了這本書的我來說,給了我足夠的啟發,即使我未來可能不會從事創業,但是從無到有思維方式才是給予我最大的收獲。
下面一些是書中提到比較耐人尋味的句子,原與君分享,同一本書對于每個讀它的人來說,都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只是希望我們能在其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PS:書中部分精選:
1、企業的目的就是盈利,不是賠錢。
2、經驗:循序漸進、保持精簡性和靈活性、改進中競爭、專注于產品而非營銷(當然后面這句話他給自己打臉了)。
3、非壟斷者通過把他們的市場定義為更小市場的交集來夸大自己的獨特性;相反,壟斷者通過把他們的市場描述成若干大市場的并集來偽裝他們的壟斷性(似乎國內創業者都在講前面的故事,以及,這句話后面又被他自己打臉了)。
4、在所有人類沖突的戲碼中,人們往往忽視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把精力放在競爭對手身上。
5、如果你不能把對手打敗,那就和對手聯合(聯想到最近的國內市場……)。
6、壟斷企業的特性:
a、專利技術:最明確的方法是創造全新的事物;如果你能做到十倍好,你就可以避開競爭;你也可以通過出眾的綜合設計做出十倍改進。
b、網絡效應:除非你的產品在網絡群組規模尚小時對初期用戶已具有價值,否則無法受到網絡效應。
c、品牌優勢:一家公司最顯而易見的壟斷是對自己品牌的壟斷。
7、“破壞”最近已經被曲解為形容所謂新事物、新趨勢而沾沾自喜的流行詞。
8、成功的企業建立與開放卻未知的秘密上,這秘密關乎世界如何運作。
9、時間是最寶貴的資產,將時間浪費在不能長久合作的人身上得不償失。
10、把公司推銷給媒體是推銷給其他人的前提。
11、任何機器之間的顯著差別意味著,和計算機合作得到的成果遠高于和人交易得到的成果……計算機是工具,而不是競爭對手。
12、最反主流的行動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布丟棄自己的獨立思考。
作者:dimplezhou
鏈接:http://www.lxweimin.com/p/f3a81b244155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