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內容小結:依存與對抗
核心問題:企業內部的勞資關系和勞 動力的報酬問題。
誰來當老板背后遵循的三條經驗規律:
- 第一,當資本和勞動力相結合時,通常資本的主人有更大的話語權;
- 第二,當專用資源和通用資源相結合時,通常專用資源的主人有更大的話語權;
- 第三,當那些業績比較容易衡量的勞動力和那些業績很難衡量的勞動力相結合時,前者按投入取得報酬,后者根據剩余來獲得報酬,當老板。
一、勞動力收入高低的決定與規律
**任何一種資本(包括勞動力也不例外),它的回報應該跟它帶來的邊際收益相符。人們可以選擇做違反經濟規律的事情, 但同時要承擔相應的“事與愿違”的后果。 **
1、勞動力收入的高低
團隊中的勞動力被一般化地當作資本來處理,他應該獲得的報酬與其在團隊中所做的邊際貢獻相符合。
2、勞動力收入的節奏
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工種有很不一樣的收入節奏
3、收入政策
通過行政、法規的辦法對收入進行調節的努力,如同工同酬法、最低工資法, 基于調節基尼系數而產生的收入再分配等政策
4、罷工行為
是一種主動爭取提高收入的辦法
5、設置門檻障礙
人為地在行業入口設置障礙、提高準入門檻,也是勞動力之間展開競爭的常見辦法
6、隱含著的博弈思想。
每當我們做設計、做決策、采取行動的時候,總要把別人的對策考慮在內。
- 最旱澇保收的買賣:就是能讓對方有利可圖的買賣;
- 最穩定的工作崗位:就是提供別人不能替代的服務的工作;
- 給競爭者設置門檻: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先主動地去做那些最難做的工作;
- 最強的議價能力:就是保證自己在別處還有機會。
二、基尼系數不能反映社會貧富狀況
1、基尼系數刻畫的是人群中的瞬時收入差距。
無法從它的高低變化中推測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是好事還是壞事。
2、人們真正追求的是終身收入的最大化,而不是某個時段的收入最大
3、基尼系數在長期內也不能體現一個社會的收入差距
- 基尼系數在短期內不能反映一個社會的收入差 距
- 基尼系數在長期看也不能體現社會的收入差距
-
原因是:基尼系數只是一個兩三位小數點的數字,而影響基尼系數的因素非常復雜,而且是動態變化的,不是周而復始循環的。
- 人口的結構變化對基尼系數有影響,但人口結構就從來不是周而 復始變化的。
- 國家的貧富程度、統計方法的變遷,改變基尼系數的計算結果,即使循環、抵消、再現,這些因素也不能用來矯正基尼系數所呈現的結果。
-
4、美國的基尼系數
- 過去一個世紀中,基尼系數經歷過兩個高峰
- 一個是大蕭條的前夕
- 另一個是今 天
- 期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基尼系數一直較低
- 那是一戰、二戰、冷戰時期
- 你真的要生活在那個基尼系數較低的時期嗎?
- 今天美國的基尼系數雖然較高,但即使是窮人,也比上世紀的富人過得舒適、健康、快樂。
三、歧視無處不在,充分利用市場就能取得驕人業績
1、最低工資制度有害無益
黑人經濟學家沃特.威廉斯 (Walter Williams)現身說法,用自己的經驗表明最低工資制度對黑人青年是有害,而不是有益的。
2、種族歧視不可避免
沃特.威廉斯《種族和經濟學(Race and economics)》,深入討論歧視問題
- 生活中的歧視總是不可避免
- 歧視不一定是白人針對黑人、黃種人的
- 歷史上有過各種各樣的歧視
-烏干達人曾大規模驅趕亞洲人- 非洲黑人經常歧視阿拉伯人、黎巴嫩人、 印度人和中國人
- 東南亞的華人經常受到各種歧視和刁難。
- 今天有很多國家,在擁有物業、就業、成立企業工商登記的資格上,都有明顯的歧視外國人的做法。
- 美國許多大學歧視來自亞洲,特別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考分要比其他種族高許多才有可能入學。
- 但亞洲人、中國人的經濟地位,無論何時何處有目共睹。
3、與其改變歧視,不如奮發圖強
- 我們在某些稟賦上面的差異確實是很難克服,如果確實受到歧視,那就“既來之,則安之”
- 改變的成本太高,花太多的資源、精力去追求所謂的平等,太難了
- 我們應該在擅長的領域求生存、求發展,贏得更好的境遇,彌補我們在別處的損失。
- 縱觀各個不同種族的奮斗史、政治地位史、經濟狀況史,能夠得出一個結論:
哪怕政治地位不平等,只要充分地利用市場的優勢,人們也能夠在經濟上取得驕人的成績。
四、企業資源得不到保障,工人利益最終也會受損
周一問題
“你認為工人面對資本家到底應不應該有罷工的權利?如果沒有的話,工人的權利應該怎么樣才能得到保障?但如果有的話,資本家的權利又怎么樣才能得到保障?”
1、如果工人有罷工的權利,資本就得不到保障。
- 協調勞資關系的正確方向:
- 增加溝通、理解、互信,盡量減少不確定的行為對企業造成的傷害。
- 如果企業的資源得不到保障,企業的價值下降,最終受損的是所有人。
五、罷工越多工作越難找
周二問題:
“在一個經常罷工的國家比較容易找到工作,還是在一個不經常罷工的國家比較容易找到工作?”
我們在思考問題時,千萬要把別人的對策也考慮在內。
一個國家經常罷工,用工成本會急劇增加,企業家會有預期,減少用工數量,尋找替代方案,甚至停產。
六、為工作設置障礙只會讓窮人更窮
周三問題:
很多外國的勞工組織對中國工人的工作條件特別關心,原因是什么?
1、平常心、同 理心
- 人心都是善良的,這一點要予以肯定。
- 關心窮人,不能僅有意愿,更要關注結果
- 至少不要在窮人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增設障礙。
2、不合理地提高競爭對手的競爭成本,只會導致工作機會更多地流到比較富裕的國家,窮國的窮人失去機會,變得更窮。
3、美國人找水電工的困難
本來可以請專業人士來完成的工作,因為準入門檻過高,勞動條件設立得過嚴,使需求無法被滿足,對整個社會造成了無謂的損失。
七、最美好的生活時代就在今天
周四問題:
“如果你可以重新選擇你生活的年代,你愿意生活在哪個年代?為什么?”
1、選擇記憶讓人們容易記住愉快美好的事情
毎當我們說起昔曰美好時光的時候,要打一個折扣。 要我選擇,就活在今 天。
2、如果能看一眼未來世界,哪怕五分 鐘,那該多好
這是經濟學家阿爾飲(Armen Alchian)的好奇心
周五辯論
現代化的生活究竟是使人更幸福了還是更焦慮了?
正方認為:
現代化的生活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當中解放出來了,所以現代化生活使人更幸福了。
反方認為:
現代化生活使人面臨更多的選擇、更激烈的競爭、更復雜的人際關系,所以現代化生活使人變得更焦慮了。
答:我認為是更幸福了。現在的很多焦慮是痛并快樂著,我們羨慕古人,羨慕田園牧歌的生活,可是我們真的親身實地去中世紀的古堡里,估計一個晚上也呆不下去。一方面,過去的美好詩意被有意無意的放大夸張了,過去的落后粗陋被有意無意地忽略刪減了。我選擇活在現代化的幸福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