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約翰·科爾曼,是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員,被人們稱作是英國“最懂青少年的人”。
譯者是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的教授和博導,藺秀云教授。
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會讓家長們覺得很困難?甚至有很多人認為,那是人生當中最難度過的一個階段。
首先,我們能看到他看得見的變化。什么是孩子看得見的變化呢?比如說,他的身體明顯發生了變化,他的情緒、他的社交,還有他的學習。
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學習也變得越來越困難,社交變得越來越復雜,情緒變得越來越起伏不定,身體也發生快速的變化。但是,除了這些看得見的變化之外,我們應該更多關注的,是那些看不見的變化。
直到20世紀末,人們還依然認為,大腦只是在青春期之前就已經發育好了。它的意思就是,人從童年長到青春期就足夠聰明了。這時候人的大腦,應該已經完全發育好了。
后來,人們慢慢發現,不對,青春期這幾年大腦的變化,是人生當中變化最快的第二個階段。
大腦變化最快的是人生的頭三年。剛出生的前三年,肯定是大腦變化最快的。
其次,就是青春期的時候。青春期的時候,大腦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哪兒呢?簡單點講,有三個重要的位置。
第一個,是前額葉皮質。它是孩子產生邏輯、理智、創意、控制情緒的地方,就是更接近于人性的這一部分。
第二個,是杏仁核。這時,它也在快速地發展。杏仁核就是自我保護,“打”或者“逃”,讓人變得很激動,即更接近于動物性的那一部分。
第三個,是海馬體。與學習有關的部分,是由海馬體這個地方掌控的。
我們來念一下原文:“前額葉皮質是與思考、計劃和解決問題相關的區域。杏仁核是與情緒、感覺和覺醒相關的區域。這兩個區域在青春期都經歷著非常重要的發展。”
“一些青少年杏仁核的發展速度可能比前額葉皮質要快,這有時被認為是對危險行為的一種解釋。”這也就是說,當他的杏仁核發展的速度要優于前額葉皮質時,這個孩子就容易出現危險的行為。
“有些青少年不事先思考,不考慮其行為后果。因為此時大腦中與快樂和激勵相關的部分,比大腦中與思考和推理相關的區域功能更強大。”就是杏仁核的那部分太強大了,所以導致有時候,他不顧后果地去做一些事情。
“大腦的第三個重要區域是海馬體,這是大腦中與記憶聯系最緊密的部位。海馬體是處理和編碼記憶痕跡的中心,也與記憶的檢索有關。它在青春期尤為活躍,在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各位記不記得,我們之前講過那本書,叫作《自驅型成長》。那本書把這三個結構講得相當清楚。如果一個孩子承受過大的壓力,他的海馬體就會受損。海馬體長期受損,導致的結果,就是他的學習成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而過大的壓力,還會導致他的前額葉皮質發展緩慢,杏仁核的發展變得更快。所以,在一個家里,如果父母經常用暴力的方法對待孩子,或者用過度嘮叨的方法對待孩子,你就會發現,這孩子會變得特別暴躁。這個暴躁的感覺,是有它的生理依據的。這是由于他的杏仁核被你不斷地刺激而影響的。
除了大腦的變化之外,還有一個東西在孩子體內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那就是激素。在青春期的時候,第一類發生巨大改變的激素,是性激素,包括我們所了解的睪酮和孕酮。
其次,就是皮質醇和血清素。皮質醇是讓你感受到壓力的部分,血清素是讓你感受到壓力放緩的部分。在一個孩子身上,他的皮質醇和血清素的分泌會突然增加,忽上忽下,這就是青少年為什么會搖擺不定的原因。他的情緒一會兒好,一會兒不好,因為他體內激素在發生改變。
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情緒起伏不定,是因為他體內的皮質醇和血清素的分泌就不穩定。所以,導致他一會兒高興,一會兒不高興。
另外,還有一個快樂激素叫多巴胺。我們現在到了中年以后,就會發現,你很難為一個事特別興奮。你得到一個東西,高興得不得了,能跳起來,小孩子可以。小孩子為什么得到一個小小的獎勵,就會高興得不得了?因為他體內的多巴胺的分泌量也比我們大。
這些就是我們要理解的,青少年跟大人生理層面的不一樣,一個是來自大腦的結構,一個是來自于激素的變化。
所以,我們會看到,青少年觀點很復雜,這是他的第一個特點。他一會兒覺得自己特別厲害,一會兒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他一會兒覺得生活充滿了希望,一會兒覺得生活虛無縹緲,他的情緒轉化很快。第二個,是情緒容易走極端。另外,他的分寸感比較弱。他在努力地嘗試走進成年人的世界,他在努力地適應整個社會的變化,但是他把握不好那個度。這個度的把握既需要經驗,也需要體內激素的穩定。
總體來講,青春期有這么幾個特點。
第一個,是內心矛盾搖擺不定。
第二個,是他對自己的形象很難滿意。其實,我們現在看青春期的孩子,我們會覺得,這好帥,一個個的都是“小鮮肉”。但是,當我們在青春期的時候,我們整天對自己不滿意,覺得臉上長了個粉刺,覺得還是不夠瘦,覺得身材不夠好等等,每天照著鏡子去調整。男孩女孩其實都一樣,都對自己的身體不滿意。
第三個,可能大家會有體會,叫作有時候見到父母就會生氣。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只要跟父母在一塊兒吃飯,好端端地就覺得,爸爸吃飯這個樣子實在是太難看了,這吧唧嘴受不了。
小時候從來不會——在進入青春期以前,他對于父母的這些行為不會有任何反應,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后,他會有一種憤怒的情緒。他覺得,你能不能別這樣?
你就算簡單地問他一個問題,他也會覺得——你不要煩我。他們見到父母就會容易產生生氣的感覺。
第四個,他非常以自我為中心。他想問題、思考問題更多的都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他把自己的愛好當作全世界的愛好;他把自己的偶像當作全世界人的偶像。他覺得,你們都應該喜歡這些人,但是沒想到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偶像是誰。
第五個,他特別在意個人的隱私。有些事如果在10歲以前,或者再更小一點的時候,他會無所謂,讓大家拿出來講。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后,他不愿意了。
昨天晚上,我跟嘟嘟聊天還說起這個話題。嘟嘟說,他現在特別討厭別人叫他寶寶。我是不會叫他寶寶的,他媽媽有時候會叫他寶寶。他跟他媽說:“你可以叫我寶寶,但是其他人如果叫我寶寶,我就跟他翻臉。”
不知道為什么他突然之間覺得“寶寶”這個詞不適合他了。孩子在發生改變。
第六個,情緒和人際關系多變。你會發現,他一會兒跟這幾個孩子好了,過兩天鬧掰了,又跟那幾個孩子好了。另外,他的情緒起伏不定。
一個人的青春期到底有多長?這個事現在其實沒有定論。過去我們講,13歲、14歲開始。現在大家發現,青春期在提前。有很多孩子10歲、11歲,就已經開始出現各種各樣青春期的問題了。
這個可能是因為營養過剩。我們過去發育很晚,因為吃得不好,所以你看長到一米七幾就不長了。現在的孩子,我的天哪——我兒子上初一,他們班上的小孩平均身高都是一米七以上。班上有好幾個一米九的。孩子的青春期提前是一個普遍現象。
青春期會延續到什么時候?通常來講,基本上要到25歲。在25歲以前,這個人的大腦還沒有停止發育。然后他還經常會產生控制不住情緒的這種憤怒的情況,這是青春期的一個基本生理變化的概況。
那么,作者說,其實你要知道你的孩子不是不愿意跟你溝通。他會跟你說,他會交流,但是,記住這么幾點。
第一,他不總在你選的時間里跟你交流。不能說你隨時想交流,他就愿意配合你。因為他長大了,沒那么配合了。所以,他會跟你交流,但不是在你選的時間。
第二,他會跟你交流,但是他不會談論他認為的隱私——他隱私的范疇變大了,所以他不愿意談論這個。
第三,他會跟你交流,但是不能用審訊的態度——我們過去經常會從上而下地跟他說話,覺得好像你都應該告訴我,但他對這種審訊的態度變得很敏感。
第四,他會跟你交流,但是如果你表現得很忙,或者心不在焉,或者經常被打擾的狀況下,他是不愿意說的。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其實對父母是有非常強烈的依戀。他很需要得到父母的幫助,盡管在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他在不斷地遠離這個家。
那么,接下來我們說,作者在書中給出的最重要的工具,叫作解碼青春期的五個關鍵點(STAGE)。
他說,這五個要素是我們跟青春期的孩子說溝通,交流感情最重要的五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父母的重要性。你首先得知道,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重要性。這個重要性體現在哪兒呢?埃里克森曾經提出過一個心理學的現象,叫作消極認同。
什么叫消極認同?你會發現,你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特別喜歡跟你反著說,特別喜歡跟你抬杠,特別喜歡表現得很叛逆,不同意你的觀點等等。這是一種消極認同。
他為什么非得跟父母不一樣呢?因為他希望能夠像父母一樣可以有主張,成為一個大人。所以,這個消極認同的過程,就是他要獨立,他在做一些準備。他在為自己的人生獨立,成為一個成年人在做準備。他的方法是我就要挑你的毛病,我就要跟你對著干,我就要說跟你不一樣的話。
所以,這里有一個比喻,我覺得說得很好。它說父母對于青春期的孩子,有點像墻紙。你們家裝修的時候貼的那個墻紙。
墻紙的特點是什么?只有在破的時候,你才能發現它。如果這個墻紙不破,永遠貼在那兒,就好像感覺沒什么用——父母好像在孩子生活當中已經不重要了。
但是,如果墻紙破了一個洞,或者掉下來一個角,一眼就發現了。這就是說父母對于青春期孩子的作用其實是很重要的。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孩子需要從你這兒得到大量的認同,孩子需要跟你不斷地互動,去找到生活的邊界,去知道一個成年人到底應該怎么樣在這個社會上生存。
但是,父母被孩子傷了心,父母會覺得,我覺得他不理我,我覺得他不喜歡我,他反正馬上就要走了。算了,我們做好準備了,我們倆打算做空巢老人了。
當你用這樣的態度去主動地遠離孩子的時候,孩子會感覺到不安全。而這種不安全會增加他的消極認同。
所以,他會更加叛逆,他會更愿意挑釁你。這種挑釁和叛逆,其實代表著你得看到這個墻紙破了。這個墻紙破了,你要趕緊來修復,這是咱們家的墻紙。這就是第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你得知道,父母對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什么呢?簡單地講有以下幾點。
第一個,溫暖、養育和愛。你給他家,讓他找到家里的溫暖、歸屬感。
第二個,穩定性。孩子的頭腦當中,每天是翻天覆地的。他在青春期的時候是不穩定的,就是一會兒高興,一會兒不高興,起伏很大。他在學校里邊,有大量的人際關系的變化、學業成績的挑戰。他面臨的是一個瘋狂的世界,但是回到家里邊是穩定的。家里給他提供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
第三個,遇到困難時的支持。別看他那么囂張,別看他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但是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幫到他的依然是父母。
第四個,對青少年重要性的認可。你得支持他、關注他,讓他感受到父母知道他在成長,知道他所面臨的困難。
第五個,安排和界限。因為青少年的情緒像坐過山車嘛。所以,他有時候會突破界限。
你想,如果一個人在青少年的時候,做了一件危險的事情突破了界限,那很有可能會造成終身的傷害。可能這一輩子都會為此去付出代價。所以,我們作為成年人,需要給他做出安排和一定的界限。
第六個,從健康行為到沖突管理的榜樣。父母要能夠成為孩子的榜樣。
第七個,一個支持大腦健康發展的環境。你了解了孩子的大腦到底是怎么發育的,那么你給他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他能夠更快地發展出他的前額葉皮質。
如果他的前額葉皮質的發展,比他的杏仁核發展來得快,那這個孩子,就會比較平穩地度過青春期。
這里最有效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自驅型成長》這本書,你就知道,給孩子愛、溫暖和低壓力的環境,會讓孩子更容易發展出自己的前額葉皮質。他會更有創意、更靈活地去對待生活當中的挑戰。這是第一個原則,父母的重要性。
第二個原則,叫作雙向溝通。雙向溝通,就是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很容易變成單向溝通。
比如說,盤問、嘮叨、只說不聽。很多家長特別喜歡追在孩子屁股后面不停地嘮叨。這種不停地嘮叨,基本上是不允許孩子說話的,或者孩子也沒什么興趣跟你說話,他悶頭不說,你就一直說。很多父親對孩子大喊大叫,或者擺出父親的那副尊嚴,父親很高高在上地訓他。
你發現,這些溝通都是單向的,這些溝通都是只有從父母到孩子。所以,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說話了。
那天,我在一個餐廳里吃飯,旁邊坐了一對母子。那個孩子大概就是十八九歲的樣子,那個媽媽就一直給他夾菜,一直在說話。看得我心里好悲哀。
整個吃飯的過程當中,媽媽都在不停地說話,那個孩子就戴著個耳機,低著頭,看都不看他媽媽。你給我夾什么菜,我就吃什么菜。那一餐飯吃下來,我坐在旁邊我都沒胃口了。你會覺得,母子關系怎么能夠變成這個樣子呢?孩子完全不理他的媽媽,完全不說話。
這里有一個原因,是很多父母除了盤問、嘮叨、講道理之外,沒有學會雙向溝通。雙向溝通需要的是提問,需要的是傾聽,需要的是能夠表示同理心,能夠反映他的情感。這是雙向溝通的一個基本技能。
但是,大量的家長從小到大,甚至在工作單位里,也沒有學會過雙向溝通。要么我說你,要么你說我——你看,“打”或者“逃”。所以,溝通技巧這種事情,是所有人在所有環境之下都應該學會的東西。
大家還得知道,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他的大腦當中會出現一個“權力關系過濾器”。什么叫“權力關系過濾器”呢?
比如說,他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你問他:“怎么樣,今天在學校過得好嗎?”這時候沒有“過濾器”,所以孩子就會跟你講,在學校里邊挺好的,或者怎么怎么樣。這是一句很正常的提問。
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后,比如初二、初三,或者高中,他學業壓力很重的時候,父母再問說:“怎么樣,作業做了嗎,在學校里感覺怎么樣?”孩子頭腦當中會出現一個“權力關系過濾器”。他認為,你這種話代表著你在我上面,你這種話代表著你又想控制我,你想管著我的生活。這個“過濾器”只要一出現,所有的這種話被過濾掉,他不理你,不說話了。
大家看李現和顏丙燕演的那個電影叫《萬箭穿心》。那個學霸孩子回到家,他媽媽整天就是問他說:怎么樣,作業做了嗎?那個考的成績怎么樣啊?只會問這么幾個問題。那個孩子爆發起來生氣得要命。
咱們當時看不理解,覺得這孩子可能是跟他媽鬧別扭。現在你明白了,這個叫“權力關系過濾器”,就是這種話到他的耳朵里變了。他不是小時候那個愿意圍著媽媽,去講學校里發生什么事的小孩子了。他希望你跟他平等地對話,而不是用這種盤問的方法,用這種自上而下的提問方式。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青少年的孩子的溝通能力有待發展。他掌握的詞匯量有限,他會說的這種句式、句型也有限。他沒面對過那么多復雜的需要溝通的狀況。所以,他就會覺得,大人怎么都那么能說,我們小孩子不會說。所以,他要么就憋著不說,要么就發脾氣。
這里要有一個過程,我們也得教會我們的孩子怎么用《非暴力溝通》,或者怎么用《關鍵對話》書里的方法。這些書除了大人可以聽之外,小孩子也可以聽一下。
那么,如何提升我們雙向溝通的能力呢?
第一,父母要學會多用非語言交流。比如說,擁抱,跟孩子有一些肢體上的接觸。如果是媽媽的話,讓孩子挽著你的胳膊。肢體的接觸會帶來情感上的拉近。再比如,用眼神關注他。
第二,情緒不對的時候暫緩談話。如果你看到他今天狀態不對,就別去拱火,別去提這個茬。等他情緒好的時候咱們再談。
第二,表達自己的感受,而避免指責和評判。這個方法我們在《非暴力溝通》里講了很多了。大家有機會,可以把那本書完整地多聽幾遍。它教大家怎么樣去表達感受,而不是指責。
有一個最簡單的技巧,就是你張口說話的時候,你說“我”開頭,要比說“你”開頭更不容易引起吵架。
比如說,你把我氣死了,你讓我覺得很難過,你讓我覺得很失望。你看,只要是你以“你”作為開頭來表達你對對方的感覺時,基本上都是指責。你會覺得,你讓我怎么怎么樣。
但如果你換成“我”呢?你可以說:我感到有點失落,我感到有點難過,我感到心里不開心,或者我感到有點擔心。
你看,這里指責的意味就淡了。你可以表達出你的感受來,這就是我們說“非暴力溝通”的一些小技巧。
還有一個,就是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學會非常重要的一個武器就是幽默。能夠減少煩躁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笑一下。你能夠有辦法逗著全家都笑一下,幽默感一出來,就放松了。
還有一個技能就是傾聽。我們在《可復制的領導力》那本書里專門講過傾聽。你怎么提問,怎么反映情感。
什么叫反映情感呢?就是孩子很煩躁的時候,你說“我能夠理解你很煩,我能夠看出來你心情不好,我知道你這會兒有點沮喪,我知道這件事情讓你很憤怒”。你看,這就叫反映情感。
當你能夠準確地說出對方此刻的情緒時,他的情緒水平就會下降,他會一步一步地回歸正常。他只要說:“嗯,是,我就是這樣。”
你看,他只要說“是”,他只要點頭,他的情緒水平就會下降。而我們很多父母的說法不是這樣。我們的辦法是你憑什么生氣?這沮喪不是正常的嗎?你沒考好,你怪誰?
你看,當我們說這樣的話的時候,我們根本不承認他的態度,我們根本不承認他有沮喪的權利。這時候,孩子就會更加痛苦。
所以,我們每天看到社會新聞那么多父母跟孩子吵架,最后釀成悲劇的事,我就覺得特別痛心,就在于,這是最基本的溝通技能。但是,我們很多父母根本沒有掌握。導致的結果,就是父母覺得自己很委屈——我一心都在幫助你,我在努力地想要解決你的問題;另一面,孩子又會非常受傷。所以,方法很重要。這是第二個技能叫作雙向溝通。
第三個原則,叫作權威。權威式教養這個概念,我們曾經在《愛、金錢和孩子》這本書里講過。書里講述的是關于育兒的經濟學。那本書里說,最高級的、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權威式教養,也就是說,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有權威的。但是,父母的權威是來自于價值觀,父母不是用暴力、用物質、用誘惑,或者恐嚇的方式來建立權威。父母的權威不來自于誘惑、要挾、恐嚇,但是孩子愿意接納父母的價值觀,孩子愿意被父母的價值觀所引領,這個叫作權威式教養。
權威式教養的特點用三個詞來形容:溫和、慈愛、堅定。假如你忽略了慈愛,你只有堅定,那這個父母可能有點太兇了。假如你缺乏了堅定,你只有慈愛,那可能會有點放縱。所以,溫和、慈愛、堅定,是權威式教養的三個關鍵詞。
各位,要做到這一點真的不容易,這是相當需要修煉的一件事。父母自己的心理狀態是不是成熟?父母是一個長大的人,還是說父母也只是“青春期延后了幾年”?這是有明顯的區別的。
有時候,父母根本就摟不住自己的脾氣。很多父母會說,“課聽了很多了,我也知道很多道理了,但是到那個時候我就控制不住”。
這種話就不要再講了。因為講這種話對于你的改變沒有任何作用。你應該反思的是:我為什么控制不住?我都長這么大了,我都30多歲、40多歲了,我為什么還會控制不住情緒?你需要讓自己變得更加穩定,你才真的能夠做到溫和、慈愛和堅定。
而你總是強調說,“我聽了也沒用,我就是控制不住”。你是放縱自己。你連自己都放縱,你怎么能夠管好你的孩子?
接下來,我們說,在跟孩子的溝通過程當中,如果是一個權威式教養的人——就是既要有回應性,又要有要求性,你得向孩子表達出你的要求。你不能說,“因為我是權威式教養的,所以我不管了,一切都由著你”,這叫作縱容,根本就不叫作權威。
作為一個權威式教養的人,應對青春期最有效的方法是:
首先,你要接納青少年的個人需求。你得理解他,他馬上就要是一個成年人了。他正在過渡期。
其次,讓青少年感覺到被重視和被尊重。
接著,設定嚴格的界限——雖然你現在身體已經長得這么大了,雖然你個子比我還要高了,但是我依然是你的監護人。你是咱們這個家的孩子。所以,你需要遵守咱們家的一些規矩。這個界限一定要設定清楚。
第四個,明確表達對孩子的行為和成就的期望。孩子如果不知道父母對他有什么樣的期望,或者孩子如果不知道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會有什么樣的價值,將來能夠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他會很迷茫。他不知道朝哪個地方發展。所以,你可以向他表達對他的期望,你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未必要那么具體說,你一定要成為律師,還是一定要成為醫生。這個不一定——但是,我希望你有什么樣的價值觀,我希望你是一個正直的人、正派的人,我希望你是一個心中有別人的人,能夠遵守社會的規范的人,能夠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是大家需要的人。這是我們說,作為權威式教養,你需要跟孩子去溝通的部分。你既要有回應性,又要有要求性。
這里有一個細節要注意,就是父母要保持一致。你知道,如果夫妻之間老為孩子的教養問題吵架,孩子就會鉆空子。他就會跑到父親這兒來說,“我媽跟我說怎么怎么樣”,到媽媽那兒說,“我爸允許我干嗎干嗎”。很多孩子特別善于找這個空子來鉆。這時候,就會導致家里亂成一鍋粥。
所以,你們兩個應該保持一致性,至少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性。你們的觀點可能會不一樣,興趣愛好可能會不一樣,你們倆的感情是一回事,但是你們在教養孩子這件事情上,應該達成一致。你們希望孩子遵守什么樣的規范,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一點我覺得,是相對比較容易達成一致的。
然后要做到權威式教養,你需要有堅定與被對抗的準備。因為孩子在努力地突破那個界限,孩子覺得自己要說了算。這時候,家長需要有一定的堅定和被對抗的準備,這不意味著產生大規模的沖突。
為什么?因為在跟孩子對抗的過程當中,請家長記住,我們不追求贏。如果我們在家里產生了一個輸贏的概念——這次是爸爸贏了,下次是你贏了這樣的狀況,這叫權力爭奪。這種權力爭奪會使得這個家天天充滿了火藥味。
耐心是很重要的。我們跟孩子之間的溝通無所謂誰輸誰贏。這一次,這個邊界沒有守住,他突破了。那好,你對他表達了失望,你對他表達說,這次這個界限是不對的,那么,我們應該承擔這樣的后果,承擔完了后果之后,你可以繼續對他表示信任。那么,下一次咱們繼續。
我們很多父母經常說“如果你再讓我失望,我就再也不相信你了”,這種話千萬不要輕易說。你真的能夠再也不相信你的孩子嗎?你就算再也不相信他,對他有什么好處呢,或者你能做什么呢?你真的就不管他了嗎?所以,千萬不要說這些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我們該信任還是要信任。我知道,你會做錯事,但做錯了事之后,我們來承擔它的后果。后果和懲罰是兩回事,這個事一定要區分清楚。很多家長分不清后果和懲罰。后果就是這件事你沒做到,我們自然產生的后果你需要承擔。
懲罰是什么?這件事你沒做到,我拿另外一件事來懲罰你。所以,我有個朋友特別逗。他孩子想玩游戲。孩子學習成績不如意,他說,如果你不把這個成績給我在多長時間之內補上來,我就把你養的小動物全部送人。然后弄得這個孩子特別揪心,特別痛苦。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他真的在那兒努力地補數學、補英語,但是你要知道,他其實根本并不愛那個東西。你可能讓他在這次把數學補上來了,但是毀了他今后對數學的興趣。
而且,他從你身上所學會的溝通方法就是要挾。反過來,你發現,他經常會要挾你。因為你對他是要挾的手法。他也會用要挾的手法來對待你。
所以,你們倆就成了輸和贏的這種關系,這不叫作權威式的教養。這就是恐嚇、威脅、懲罰。這里有一些建議。
首先,你要懂得你的原則,你可以堅持到底,這是我們家里的準則。當然,提醒大家,堅持到底不意味著你每次都贏,我們也不追求每次都贏。培養孩子成長才是最重要的。那個底線是我們家的底線,但我不能因為守住這個底線,我連孩子都不要了。這是兩回事。對孩子的愛、尊重和信任,是永遠要堅持下去的。
然后,一次只專注于一個立場。你別一次跟孩子討論問題,或者是跟孩子產生一次對抗。你指出他好多個毛病,需要你同時改,這很難。一次專注于一個立場,慢慢推進。
第三,用建議來替代要求。在大概小學的時候,孩子沒有進入青春期,父母對孩子可能更多的是要求。但是,現在我們慢慢學會建議。
當然,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用建議的方法來替代要求,那當然更好。這是說明父母本身很成熟。
第四,鼓勵孩子的成年人行為。一旦你發現,孩子出現了成年人行為——什么叫成年人行為?不是說像成年人一樣的那些壞的行為,而是怎么做,就像是一個承擔責任的人。他愿意承擔責任,他愿意分擔家務,他愿意為別人做一些妥協,他愿意放棄自己的一些利益去照顧他人,這叫成年人的行為。
一旦孩子出現了成年人的行為,給他鼓勵。這個鼓勵不是來自于獎勵說“你做了件事很好,爸爸給你買個手機”。不是,你如果這樣一一對應地做這樣的事情,很有可能會破壞了他的那個成年人行為。對他表示感謝就好了。他做出成年人行為,對他表示感謝,表達出自己的欣慰,然后度過一個愉快的下午,這就是非常好的鼓勵。
第五,學會指導而非束縛。如果你希望用束縛的方法來保證你的孩子安全、健康、成長,那你會累死,因為孩子的能量變得越來越大。他再學會開(汽)車了以后,我的媽呀,那就是到處都可以跑,你能夠雇個私家偵探天天盯著他嗎?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你想要束縛的方法對待青春期孩子,沒機會了。學會用指導的方法,讓孩子把家里的這些規矩、父母的價值觀內化。
內化就是變成了他的一部分,他愿意接受這件事情,并且跟他的想法是一致的。這時候,你就發現你可以放心了。你就知道,這個孩子不會做特別出格的事。就算他的大腦有一些情緒上的波動,也不會做過于出格的事。因為他已經內化了這些規矩。這是第三個原則,叫作權威式教養。
第四個很重要的原則,叫作代溝。為什么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會出現代溝呢?這里有幾個很有意思的原因。
第一個,是時代變了。你想想看,咱們小時候是看電視長大的,他們現在就不看電視,整天看手機。我們過去的所有新聞,都是來自于官方媒體,現在的新聞,大部分來自于網絡的消息。
所以,這是我們說,時代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這個是沒辦法的,每個人都要面對的。
第二個,是人生階段也不同。就算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和一個四十多歲的人,他的觀點、看法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人生階段帶來了代溝。
第三個,特別有意思叫作善忘。一個人長大了以后,你就發現,他把自己青春期的時候有多糟糕這事給忘了。他把自己過去有多憤怒、有多離經叛道這種事忘光光了。家長覺得,自己好像沒經歷過青春期一樣。這是我在很多家長身上看到的東西。
所以,有時候有很多家長來跟我聊,說他的孩子怎么怎么樣。我有時候就問一句話,我說:“你小時候這樣嗎?你小時候有沒有干過類似的事,或者有沒有干更過分的事?”
其實,往往答案是我們小時候所干的,比現在的孩子干的要過分得多。為什么?因為現在的小孩,無往不在監控之中。有手機、手表、電話,到處都有攝像頭,孩子被監控得死死的。
我們那時候哪有攝像頭,就不知道什么叫攝像頭。出了門就消失了,家長也找不著,老師也找不著。所以,你想想看,我們在青少年的時候所做的那些危險的事,或者是更加離經叛道的事比現在的孩子多。但是,家長善忘,忘記這件事了,所以產生了代溝。好像我們生下來就這么成熟,我們生下來就不喜歡在一塊兒聚會,不喜歡聽搖滾樂。不可能。
第四個,就是家長在孩子長大以后變得過于挑剔。家長心中的那個“原始人”在不斷地起作用,就整天在挑孩子的這個問題,那個問題——雖然你這個很好,但是那個不行。這個能挑到什么時候?大概孩子50歲,這父母只要在,還在挑,他一定會不斷地挑孩子的毛病。
這四個原因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代溝,結果就是孩子沒話好說,不愿意聊天。
那怎么破除它?
第一,你得意識到時間的流逝。你得意識到,我們的年紀變大了,孩子也逐漸地長大了;你得意識到時代的改變,年齡的改變。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你愿意傾聽,愿意多聽聽孩子講他們的事。比如說,我現在跟我兒子聊天,我就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他們說,喜歡誰或者跟誰愿意交往。
我說:“那你們加微信了嗎?”
他說:“加微信干嗎?不加微信。”
我說:“不加微信你們怎么聊呢?”
他說:“我加他游戲號。”
他們認為,我喜歡你,我就加你的游戲號。只要加了你的游戲號,咱們倆就可以聊天了,還可以連麥,還可以說話。什么都很方便。
你看,這就是我從孩子身上學到的東西。他們有他們的溝通方式。我就想,我們樊登讀書的手機軟件,我們這些中老年人,將來能不能互相加對方的讀書號——說“我加了他的讀書號,我跟他在讀書的過程當中,可以產生這樣的互動”。這就是孩子帶給我的啟發。所以,這是愿意傾聽。
還有一招,很容易拉近你和孩子關系的方法,叫作回憶自己的青春期。我每次在家里邊,只要跟我兒子聊這種話頭,那就特別開心。他就特別愿意聽,你小時候干的那些蠢事,干過很多奇怪的東西——“你們那時候原來這樣”“你還有這個時候,那么笨嗎”“這都不懂”。
他覺得,父母有過這么萌寵的這種時候,這個過程很好玩。在我們領導力的課堂上,叫作放大公開象限。因為孩子從生下來,他看到你就是一個成年人。他覺得,你可能這一輩子都這樣吧,他不知道你小時候是什么樣。所以,你跟他講你小時候的狀況,出過的糗事,有過什么樣的教訓,對于孩子來講,他就學會了,他就在不斷地學習。
所以,跟孩子一塊兒聊天,回憶你小時候所發生過的事情這一招,我覺得很多青春期的孩子的家長都可以用。
最后一個,對不懂的事表示尊重,對孩子表示尊重。這樣就可以有效地彌合代溝。不要讓這個代溝變得更大。
第五個原則,叫作情緒。因為在溝通當中,最重要的要處理的東西就是情緒。人們有時候說話,完全不是因為那個字,不是因為那個字眼,而是因為情緒,所以才帶出了那個字眼。這時候,我們要學會冷靜。因為你是成年人,你應該首先學會冷靜。
第二個,學會幽默。我們前面講幽默很重要,然后教孩子怎么樣與他人溝通,你自己也可以學會跟別人溝通。
有時候,孩子的問題解決不了怎么辦呢?找一些同病相憐的人聊一聊。家長們可以互相學習一下經驗和教訓,聽聽別人是怎么學習的,別人是怎么應用我們講的這些書的內容等等。這時候,書友的交流,家長的交流,家長群在一起,千萬不要只變成完成老師布置作業的那么一個群體。家長群是可以社交的,是可以互相認識的,講講各自家里的狀況。
如果你看到你的孩子有一個同學和他父母的關系很好,這個孩子情緒也很平穩,你可以去請教一下,跟對方的家長聊聊天,學習一下。這是與他人交流的方法。
還有一個,就是慢慢地去找跟孩子之間的邊界。你知道哪些事在他看來是隱私,哪些事情你需要尊重他。他在什么時候情況下,就容易上火。所以,找到這個邊界以后,你們就能夠找到更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去討論問題。
以上就是這本書最核心的部分:父母的重要性、雙向溝通、權威式教養、彌合代溝,還有解決情緒問題。如果你能夠把這五個問題處理好,我相信,你的孩子會愿意跟你滔滔不絕地講話。
我兒子現在上初中,個子也快一米七了,個子也逐漸長高了,他像個半大小伙子了。但是,他還是很愿意跟我們說話,每天回到家就拉著我不停地講。他講他們學校發生的各種各樣的事:打籃球、學習、考試、交朋友等等。所以,我覺得,我的青春期孩子,反正愿意跟我說話。如果你能夠學得會的話,我相信,你也可以做得到。
接下來,有一些小問題我們需要給大家做一些提醒。
首先,青春期健康問題。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他不像小時候那么喜歡運動,他更愿意睡懶覺。而且,他的生物鐘也發生了改變。
你看,過去的小孩,比如說,上小學、上幼兒園的時候,到了晚上8點,你都不用叫他都困了。一般8點鐘、9點鐘他們自己就困了,就上床睡覺了。但是,青春期的孩子經常喜歡熬夜,有時候到后半夜。
我記得,我們在青春期時經常拿個手電筒,鉆在被窩里邊看小說,不困。我讀這本書才找到了依據,原因是因為我們的褪黑素釋放會往后退兩個小時。褪黑素釋放出來你才會困。而青春期的孩子褪黑素的釋放時間變了,它往后拖,但是早上起來依然要起那么早去上學。所以,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出現睡眠不足的狀況。
實際上,如果要保證他的身體健康,最有效的是要睡到9個小時,就是要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猶太人講過什么是好的學習。好的學習就是好的睡眠。就是只要你睡得足夠,這孩子的成績就能好。
為什么睡覺跟成績有這么大的關系?白天人學了很多的東西,晚上睡覺的時候,在頭腦中去整理這些東西,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覺得睡覺是浪費時間。不是,睡一個好覺,頭腦當中,白天所學的那些知識的碎片才能夠連接在一起成為系統性的知識。這是腦科學研究的結果。所以,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是很重要的。
還有就是督促他運動。運動對于人生來講,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很多青少年胖就是在青春期開始。本來小時候,身材都挺勻稱的,過了青春期以后,有的人變得越來越健美,有的人就變成了一個小胖子,然后就一直胖下去。
所以,這時候父母有一個責任,是幫助孩子去愛上一個運動,幫助孩子去打球、跑步,產生一個興趣愛好。
另外,還包括注意孩子的飲食。在這兒提醒大家一點,不要在晚上切一盤水果讓孩子吃。這個對孩子身體很不好。因為水果的含糖量很高。
其次,心理問題。這是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個東西。為什么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會選擇——甚至有人會自殺,有人會自殘,這都是心理問題。
怎么知道這是孩子正常的青春期表現,還是更嚴重的問題?有時候孩子長期暴怒,不說話,然后把自己封閉起來,或者失眠不睡覺,有的家長解釋,不要緊,青春期就這樣。是因為激素的變化,您不是說了嗎?
但是你怎么知道這不是病態?這里有幾個要素。
第一個,注意問題持續的時間長度。如果持續了很長時間都沒法走出來,那你要小心。
第二個,癥狀的嚴重程度。你發現他不是簡單的暴躁,他拿頭撞墻,他的胳膊上有刀子劃過的痕跡,這就變得很嚴重了。
第三個,這個問題在多大程度上干擾了青少年的生活。他的生活是不是發生了一個變化?
第四個,這個問題對家庭的影響程度。
如果在這四個層面——比如說,持續時間超過兩周、癥狀嚴重干擾了青少年的社會功能、家庭功能也受到了影響,那么,你就有必要去尋求專業的幫助。
大家千萬不要覺得,帶孩子看心理醫生是一個很丟臉的事。這個觀念一定要扭轉過來。
心理醫生和看感冒的醫生都是醫生,一回事。千萬不要覺得丟人。因為心理疾病如果你不去治它,它所帶來的傷害,可能比感冒還要嚴重得多。
但是,我們每一個人習慣于去治感冒,心理有了病以后,我們就老想不讓別人知道,不跟別人說,往往會造成很多的更嚴重的結果。
如果這個社會能夠都看開這一點,我們覺得去看精神科的大夫,或者去跟醫生聊聊天,跟心理醫生坐下來進行一個長談,是一個正常的生活方式,這不挺好的嗎?這樣的話,大家就都放松了。我們找到了專業人士來解決很多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在青春期時出現了一些問題的話,那么,我們要做到這么幾點:
第一,識別問題,而不是否認問題。有很多家長是在否認問題,說“我的孩子沒問題”,然后去跟學校吵架,去跟別的家長吵架,去解決別的孩子的問題。我們要能夠愿意接納和承認自己的孩子有問題。
如果你不能夠識別,而只是一味地否認——當然,你可以擺脫一些負罪感,但是真正受傷害的是誰?受傷害的是你的孩子。
所以,我們要學會識別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否認問題。
第二,在能力范圍內尋求最好的專業幫助。除了老師之外,還有專業的社工、專業的大夫等。
第三,尋找積極因素提升孩子的自尊。別的事,你可能不專業,你不會干,但最起碼有一件事你可以干,就是找到孩子的優點肯定他、表揚他,讓他的自尊水平提高。這時候他會更有轉變的動力。
第四,站在孩子的角度解決問題,而不要把成年人的解決方式強加給他們。你要考慮到他跟你不一樣,所以你不能夠說,“你必須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你得允許他有他的節奏,他有一些主動性,讓他做一些選擇。只要他能夠做一些選擇,那么執行的可能性,就比你告知的他要高得多,這是心理學有很多實驗可以證明的事情。
另外,青春期還可能會遇到毒品問題、煙草問題、酒精問題和性的問題。這些問題一旦發生,可能都會比較嚴重。所以,現在你看,海淀區的學校就在給孩子們進行禁毒的普及教育,要求孩子們要參加這樣的筆試、去了解都有哪些種毒品、這些毒品會造成什么樣的問題。這確實是讓孩子提前有一個預防。
有時候,孩子根本不知道他涉入到一個派對當中,就被別人引領著吃了搖頭丸什么的,最后成癮了。
這種狀況我們應該怎么做?有一個方法叫作情景設定的方法。
什么叫情景設定?就是你需要跟孩子討論,如果發生什么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并且告訴孩子很多案例。比如說,發生過有人因此受傷的情況,發生過有人因此墮胎的情況,發生過因為吸毒,所以導致這個人的身體變成什么樣的情況。把這種最糟糕的情況跟孩子討論。因為如果你不說的話,一旦發生,孩子根本手足無措。
當孩子知道這么多的情景,并且知道針對什么樣的情景該怎么應對的時候,對他來講,他心中更有數了。
像煙草、毒品、酒精、性這樣的問題,你很難說“我等到它出現了再說吧”。這個太沉痛了。所以,我們需要提前跟孩子做鋪墊,提前讓孩子了解可能會有什么樣的狀況,會遇到什么樣的人,會有什么樣的呈現方式。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樣說“不”,怎么樣離開,怎么樣保護自己等等。
接下來,有一個模塊,就是講孩子的友誼和同伴關系。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有一派觀點認為,孩子的同伴變得比家長更重要了。這本書里講到,究竟是同伴更重要還是家長更重要?其實,青少年自己也說不清楚,不知道。可能在日常生活的時候,研究游戲、研究偶像、研究打籃球這樣的事的時候,同伴更重要,或者有一些小小的挫折的時候,同伴可能更重要。但是,遇到大問題的時候,遇到巨大的人生選擇的時候,孩子們覺得,家長的意見依然是很重要的。所以,家長不要就突然覺得,我不重要。
當然,友誼對于孩子的重要性在不斷地提升。為什么呢?因為友誼能夠帶來社會支撐。他要融入這個社會,他必須有朋友,必須得學會怎么交朋友。
但是,如果一個家長為了不讓孩子交到壞的朋友,而控制他交朋友的人選——我見過很多很遺憾的家長。他會給孩子選朋友,然后要求說,你必須跟誰交朋友。為什么呢?因為他成績好。你必須跟誰是好朋友,你不能跟誰在一塊兒,誰只要來,我就把他趕走。
當父母用替孩子篩選朋友的方式來幫助他交朋友的時候,結果就是你的孩子學不會交朋友,甚至你的孩子在社會當中、在學校當中,可能會遭到別人的排斥。因為他根本就不懂得社交,他不會跟別人交往。所以,他要找社會支撐,他會受到同伴壓力,同時他要學會融入社會。因此,他一定得學會去交朋友這件事。
很多家長擔心的事是,如果真的交友不慎怎么辦?家長認為,他交那個朋友,我看了就不順眼,看著就像壞人——那書里說:“不要期望你的孩子和你一樣,按照你喜歡的朋友類型來選擇朋友。”這是第一句話。
第二句話:“青少年會犯錯。”父母的角色不是去批評孩子,而是提供支持和反思的機會,引導孩子思考哪種友誼最適合自己。
最后一句話最重要:“你真的希望你的孩子背井離鄉,和那些你完全不了解的人在一起嗎?”這話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真的把孩子逼急了,如果你真的非得要求他按照你的想法去交朋友的話,可能這個孩子就不在你身邊生活了,他就離家出走了。
那時候,他跟誰交朋友,你管得著嗎?你就更沒戲了。所以,我們更多的應該是促使他反思,告訴他一些原則。但是,你不能夠強力地干涉說,你絕對不能夠跟誰在一起。這個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但是你可以讓他內化。你可以告訴他,媽媽擔心在哪兒,或者爸爸擔心在哪兒,引導他推演下去,會產生什么,這個人這樣,下一步他會怎么做。那么,再往后,他可能會給你,或者給他自己帶來什么樣的傷害,這都是我們說父母能夠做的事,
然后,如果孩子在學校里被拒絕、被孤立、被霸凌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做呢?首先,我們得承認一個相對比較殘酷的事實。雖然被霸凌的孩子很值得我們同情,但是他們的父母一定要反思——我們見過很多父母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去找學校來解決。這當然是要做的事情,但是,父母一定要想辦法改善自己的能力,父母如果不去教孩子怎么樣融入社會,怎么樣去交朋友,他社交技能問題解決不了,那么這次的事過了,可能還會有下次。所以,社交技能跟別的技能一樣是可以學習的東西。
你怎么發現孩子被霸凌的跡象呢?這里有一些要素大家要注意。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以下這些狀況,你就要考慮有沒有可能他在學校里遇到了困難,被霸凌了。
第一個,孩子不愿意上學。
第二個,從學校回家經常走不同的路線。因為他會遇到那些傷害他的人。
第三個,個人物品和衣服經常丟失或者損壞。有時候有的家長會說,你怎么這么不小心,其實是有人欺負他。
第四個,身體上有任何不易解釋的傷口或者痕跡。
第五個,持續的情緒低落或者易怒。
第六個,發現他失去友誼。
第七個,學習成績無故下降。
以上是孩子被霸凌的一些特征,無論在中外你都能夠看得到這樣的狀況。
那么,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在學校里真的被霸凌了,你需要做的事是什么?
首先,與學校取得聯系。因為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會有針對霸凌的很多規定,有很多這樣的預防的方案。
然后,與孩子交談,對他表示支持。我們見過有的父母會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孩子被人欺負了以后,父母打孩子,或者罵他,或者責怪他沒用——“你干嗎不打回去”等等。這樣的方法會導致孩子內心更加痛苦。他會受到雙重打擊。
很多孩子被霸凌,最擔心的不是霸凌這件事。這說起來可能很殘忍,很多孩子最擔心的是不要讓父母知道這件事。因為“我的父母,如果知道這件事的話,我更糟糕,我可能會遭遇到更嚴重的打擊”。孩子更害怕的是自己的父母。
所以,如果你不能夠給孩子支持,不能夠表達對他的愛,不能夠表達對他的保護,那么給孩子帶來的壓力會更大。
還有一點,就是要學會保護孩子。你可以護送他上學,接他放學,甚至你去跟霸凌他的那些孩子談一談。因為你是一個成年人,你是有自己的地位和威力的,你可以去告訴那些孩子,不要再欺負他。他是有父母關愛的。而且你可以鼓勵他們多交流等等。
有很多孩子長期受到欺負,只是因為其他的人覺得,這個人沒人管、沒人喜歡、沒人照顧。所以,家長對于孩子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我們說,關于友誼和同伴關系。
接下來,這個模塊是網絡問題。網絡肯定是個好東西。對于我們今天的人來講,網絡徹底改變了我們學習的方式。孩子會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工作機會。這些都從網絡上來的。
但是,網絡會帶來挑戰是什么呢?網游成癮問題、色情內容、性騷擾問題,還有網絡霸凌。網絡霸凌有時候跟線下霸凌比起來可能更厲害。大量的人在網上去罵一個人,去整天發那些臟話。這是網絡帶來的挑戰。我們的方法是什么呢?
第一,你要鼓勵我們的孩子三思而后行。在網上你說一句話,或者發一個圖,是很容易被別人截屏保留下來的。然后,如果你不小心泄露了自己的隱私,泄露了自己的照片這樣的東西,就有可能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所以,你要跟他分析很多案例,鼓勵他做事之前要三思。
第二,你自己得學會了解很多科技工具。你得知道現在有哪些新的網站,哪些新的應用。
第三,給孩子的上網時間設置界限。作為父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界限。多長時間,這個可以跟孩子一塊兒討論,邀請孩子共同參與制定這個界限。但是,家里不能夠讓孩子無節制地隨時網上。因為我們需要在現實生活當中聯結。
另外,你可以參與青少年在網上的很多活動,去體會一下他們的生活。我見過很多父親,會跟孩子一塊兒打游戲的,這也是蠻好的一個方法。這會增強父子之間的互動。
總之,網絡問題,不是一個特別容易解決的問題。
我們講過一本書叫《欲罷不能》。那本書就是專門說,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了網絡成癮的狀況,你應該怎么辦的。大家可以參考那本書去聽一下。
最后一個模塊,是關于離異家庭的問題。我們要分清楚,一個離異家庭出現問題是什么問題?實際上,離異家庭的問題,最核心的是父母間的關系,以及青少年和他們父母關系的問題。
如果離婚了以后,父母間的關系沒有變得特別惡劣,父母間的關系還是挺好的,還能夠有交往,還能夠見面聊兩句等等,對孩子的傷害相對會小很多。
在孩子和他父母的關系上,如果青少年和他的父母之間沒有產生仇恨,沒有產生像不見面、再也不理你了這種狀況,那其實這個離異所造成的傷害就會小很多。
然后,要跟孩子談一談這個問題,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什么都不知道的夾心餅干。很多青少年最頭疼的事,就是覺得,我什么都不知道,他們好像可以隨便決定我的命運。我感到好像發生了一些什么事,我覺得有點擔心,但是每個人見到我都假裝沒事一樣,這個讓我非常憤怒。
所以,你需要跟孩子談究竟發生了什么我們決定不要在一起生活了。不要讓孩子成為夾心餅干。
此外,讓孩子知道,就算我們倆不在一起生活,我們對你的愛不會少,我們依然會照顧你,你永遠是我們的孩子,這一點不會變。
對于繼父母的建議,就是要慢慢地去建立尊敬和信任。這個需要慢慢來,一個新家庭剛剛組建以后,千萬不要覺得,我做了你的繼父,或者我做了你的繼母,我應該承擔父親的責任。你跟父親不一樣,你是個繼父,你是一個來到這個家里的新人,你是一個陌生人,所以你不能夠像他的爸爸那樣去跟他說話、去要求他。你可以一點一點來,可以先從一塊兒參加活動開始,先從逐漸地建立友誼開始。
所以,對于繼父母來講,最重要的一件事需要有耐心,你得逐漸地先融入他的生活,取得他的信任。
大家看過《家有兒女》,夏東海跟劉星——劉星就不是他親生的,他是劉星的繼父。所以,他就能夠把握好這個尺度,先跟劉星建立感情,讓劉星逐漸地能夠接納他,大家成為一個團隊了,這時候才能夠去履行父親的責任。
那么,對于那些單身父母來講,建議是什么呢?作者說,你千萬別把孩子當依靠。尤其是一個單親媽媽帶著一個孩子,兩個人孤苦伶仃地在一塊兒生活。媽媽有時候晚上會喝酒,然后向孩子傾訴,跟孩子不斷地講他的爸爸是多么糟糕、多么負心等等。這時候,你會發現,孩子承擔了很多他不該承擔的東西。
孩子不能夠做父母的安慰劑,孩子不能夠做父母的父母,所以你讓他承擔了很多他沒法去解決的問題,會把孩子壓垮。父母不能夠把孩子當作心靈的依靠。
最后,書中說離婚也不是沒有好處。離婚至少有三個好處。
第一個好處,就是家庭當中的沖突減少了。為什么要離婚?就是因為老吵架,所以這對全家人其實都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但是,從這里解脫出來以后,孩子會覺得沖突減少了,和平了。
第二個,孩子要學會承擔新角色,他要到一個新的家庭,換一種新的環境,所以對他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和鍛煉。
第三個,如果處理得好的話,會形成更多的支持網絡。鄧超演過一個電影叫《銀河補習班》,里頭鄧超對他的孩子,那個繼父對他的孩子,都是巨大的支持,都認為這是我的兒子。所以,如果能夠處理得好的話,可能會有一個更好的支撐的網絡體系。當然,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如果能夠讓家庭修復,讓大家不離婚,能夠好好地在一起生活,其實有機會還是應該努力的。
總結一下,這本書講完以后,我的感受就是:這本書應該叫作《父母的自我修養》。我們每一個人,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成長的機會。他在青春期和在小時候給家庭所帶來的挑戰,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你希望一切都不變,一切都像小時候一樣,那么開開心心地、高高興興地就長大了,你未免太天真了。而這個時候,你也錯過了很多成長的機會。所以,隨著孩子給你帶來的挑戰,你也從中年在向更成熟的方向在過渡。
對你來講,其實你面臨著自己的第二個青春期。孩子的青春期,也是父母的第二個青春期。這時候,你要學會享受和孩子在一起,這是他對你最后的依戀。
如果孩子到了18歲以后,去上大學離開了家,那可能真的是一年就見一兩次了。所以,在這之前,孩子能給你惹這么多的麻煩,能給你帶來這么多的壓力,還需要你去解決——珍惜它吧,珍惜這個可以緊密地在一起共同戰斗、面對挑戰的機會。青春期對所有人來講,都不應該是一件壞事。
所以,今天的互動話題是:我希望大家可以回憶一下,自己青春期所做過的荒唐事?
我覺得這個會非常有趣,因為大家青春期都做過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把它講出來,很有可能能夠拉近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好嗎?謝謝大家,我們下周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