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如何聽才算做到了真正會聆聽
一說到聆聽,大家可能覺得只要有耳朵,誰不會聽呢?事實是,真正的聆聽是門藝術,是需要刻意練習的。那么,今天我們就看看克里希那穆提告訴我們:如何聽才算做到了真正會聆聽。? ? ?
? ? ? ? ? ? ? ? ? ? ? ? 自在聆聽
自在的聆聽就是要不關注任何事物,也不費力集中注意力,放空心態靜靜地坐著,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心里邊很純凈,仿佛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壓力、煩惱、欲望、痛苦……什么都沒有了。
就像今天,我決定自己進行一個讀書打卡。問了一下這個發起者的老師,目前根據我的性格,我還是不太希望被別人約束,但是我又想成為一個自覺每天讀點書的人,所以我決定先自己培養自己“每天讀一點點的習慣”,踐行2021年羅振宇跨年演講中說得“日拱一卒”的習慣,成為一個每天有閱讀、思考習慣的人,雖然我也經常讀書。
? ? ? ? 放下心中的屏障,傾聽萬籟
你是以何種方式在聽呢?如果是帶著欲望、恐懼、焦慮等各種投射在聽,那只能聽到這些帶來的慰藉、滿足、痛苦和自己的孤獨、欲求;如果你是放下任何想法,輕松自在地去聽、去冥想,你可能聽到任何欲求外在的聲音以及意義,聽到很多你從來沒有聽到過的聲音和美好。比如,喇叭的聲音、鳥叫的聲音、樹枝動的聲音、陽光照射的刺眼睛的聲音、嬰兒的啼哭、妻子的吟唱、朋友的祝福、另一個自己等。
總之,只有不投射任何欲求,放下心中的屏障,才能聽得出聲音里的意義。
同理,如果我們跟學生溝通的時候,能夠放下思維定勢,放下自己的要求和命令,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傾聽他的想法,理解他的想法,明白他的需求、無助、渴望,看到他的閃光點并給予贊美;然后跟他進行對話,一直陪伴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一個過程其實就是跟學生進行共同的創造和成長,如此這般放下任何屏障的方式去傾聽學生,自己是不是也會有更多的驚喜呢?
以此類推,我們在跟家人、朋友、同事、很多人以及自己交流的時候,如果能夠不帶任何欲求、穿越任何屏障的情況下去聽對方和自己,是不是可以聽到更多有意義的東西,聽到更真實的自己。
? ? ? ? ? ? ? 超越語言地聽
我們大多數人的聆聽是什么?停留在語言的表面,被語言的表面所迷惑,總是有成見和某種既定的觀念,帶有固定的思想、結論、偏見,只追求結果和追求目標,關注的是征服和克服問題的效率。而這些都可能成為障礙和阻隔,讓聆聽無法達到美與高度的理解,更無法進入每個人生命的內在。
那什么樣是真正的聆聽呢?心中有愛,然后安靜的、放松的、不帶有任何偏見、帶著覺知和被動地警醒,才能穿越并超越語言表面的困惑,才能聽到語言的神交,才能聽見更多成見之外的聲音以及聲音中的詩意和意義。因此,真正會聆聽的人是極為罕見的,是一門不能輕易達成的藝術,是需要刻意練習的。希望我們更多是同在和生成的聆聽者,而不是下載和事實的聆聽者,在真正的聆聽中不斷看見不一樣的自己和其他。
? ? ? ? ? ? ? ? ? ? ? 安靜地聽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讀到了要想做到安靜地聆聽的幾個關鍵詞:心必須安靜、靜默、全心全意、無任何念頭和想法、對方心心相印、洞察對方話的真假。所以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無論面對自己、面對孩子、面對家人、面對任何人都要不斷修煉用安靜的心無雜念地聽的意識、習慣,才能感受到對方在說什么,聽到關鍵信息、關鍵詞,尤其是那些不斷重復的地方,進而去探索對方內心深處的需求、渴望、喜樂以及想表達更多的意義。這樣才能發現對方真實的目的是什么,也可以看到對方的閃光點,幫助自己辨別真偽,做出決策,不讓自己迷惑或者說情緒受到太多波動,會慢慢變得越來越平和吧!
? ? ? ? ? 真正的聆聽才能有些自由
如果我們想看見某些真相,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要做到不費力地去聽。因為聆聽本身就是一種行動,這種行動能讓你去除內在的擾動,覺知內心的沖突與矛盾,帶來解脫;但是在聽的時候,我們不能內心充滿妄念,有特定的思維模式,執著于某種經驗,這樣我們無法聽到自己內心的痛苦和掙扎。所以最簡單的想要獲得自由的聆聽的方法就是:不要想變成什么或是想抓住某個經驗。
? ? ? ? ? ? ? ? ? ? ? ? 不費力地聽
什么樣才算是不費力地聽?如果你聽到的是對方的話,說明你沒有集中注意力;如果你聽到的是話中的真相,說明你自己的心發生了奇妙的變化,并且這個變化是沒有預先計劃的和期待的,不是刻意制造出來的,此時此刻你的心就會特別安靜、特別寧靜,對于外界沒有任何抗拒和掙扎。你也會聽見一切聲音,比如鳥叫的聲音,車鳴笛的聲音,照進內心的光的聲音等。
所以要想做到毫不費力地去聽到事物的真相,我們就要采用這種方式去聽。
? ? ? ? ? ? ? ? 傾聽內在的聲音
當你聽一個人演講的時候,你會記住什么呢?克氏說:如果你只記住講者的話,那是件恐怖的事情,因為這樣你就會建立對講者的權威和崇拜,失去自己的理解;真正會傾聽的是,記住講者描繪的畫面,然后看到自己在這個畫面中的內心世界和自己的內心聲音,做到既不臣服也不抗拒,變得全神貫注、變得活潑多思,這樣你才能慢慢有新的思想和創意。
我想,我們經常聽一些很牛的人或者一些講座,也要善于傾聽和思考講者話語背后思想和思維邏輯跟自己內心有什么鏈接、有什么促進、有什么啟發、有什么疑惑等,這些結合處讓你想到了什么樣的內心世界和新的想法。
據此類推,我們教育學生,是不是也不要僅僅停留在當一個教知識的老師層面,要努力向教情懷和教思想的角度去培養學生。就像有人說,一個好老師或者一個好學校,當學生離開學校之后,什么知識都沒記得,但是依然記得老師上課的感覺和思想啟發就挺棒的。因為“一所真正厲害的學校不是在硬件,而是在內核、在它的老師、在課程。”
你會聆聽了么?你對聆聽又有什么新的認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