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01-
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我們內心深處都渴望十足的安全感,免于擔驚受怕,免于寢食難安,免于在命運面前顛沛流離。
安全感代表我們富足了的心靈,充實而祥和,是我們自由探求人生各種美好可能性的內在基石。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安全感列第二位,僅次于呼吸、水、事物、睡眠等生理上的需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此,我們為獲得安全感進行了多種嘗試。
有人認為安全感來源于金錢,他們對于物質有著近乎瘋狂的追求,覺得自己生活痛苦的根源就是缺錢,如果有了錢,他們的生活會得到極大的改變。
為了得到錢,有些人甚至出賣了自尊和人格,卻過著被他人奴役的生活,比之前的情況更糟糕。
當然,更多的是把心思一門撲在怎么賺錢上的人,什么賺錢做什么,很少會考慮自己的愛好、能力和實際。
該成家的時候,結婚,生了孩子,甩給老人帶,忙碌是他們的常態。但是,他們感覺賺的錢根本趕不上需要花費的,于是更加拼命賺錢。
有的人錢是賺到了,但身體吃不消了,也有的人錢也未賺到,身體又補一刀。
苦苦追尋金錢帶來的安全感,安全感卻始終如海上蜃樓、遙不可及,在無數個疲憊難眠的夜晚,透視著內心的匱乏而迷茫。
誠然,人們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作為生存的必要保障,但是,有了金錢,并不意味著有了滿滿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一個人將安全感完全寄托于金錢,就相當于把內心的穩定安寧交付于對物質的欲望。物質條件提高了,欲望也水漲船高,而安全感卻永遠得不到滿足。
? ? ? ? ? ? ? ? ? ? ? ? ? ? ? -02-
不管是找個人品好的人,還是找個讓自己心定的人,也不論是找個情緒穩定的人,還是找個觀念相符的人,細究起來,都反應了我們對于愛情最本質的核心需求是安全感。
女人在安全感方面顯得更為缺乏,這與她們更擅長表達情感有很大關系,對于安全感,男人同樣需要,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隱蔽而含蓄。
將安全感寄托于愛情,希望愛情和婚姻能拯救自己的孤獨和無助,通常也會事與愿違。
李欣欣,她一個人過得并不開心,總幻想找到靠譜的男朋友一切就會好起來。
她覺得自己不夠漂亮,就去學習化妝、穿衣打扮,但她心儀的男生并不為之所動。
她又學習舞蹈、鋼琴、堅持看一些有趣的書和節目,增加自己的談資,男生依然不為之傾心。
面對其他男生的追求,李欣欣開始是拒絕的,但一段時間后,她覺得自己并不討厭王杰,就開始和他交往起來。
和王杰戀愛甜蜜期過后,王杰的聯系越來越少,李欣欣很是難過,擔心王杰會離開她,她又要變成一個人。
于是,李欣欣不斷將就王杰,而王杰有恃無恐般的不斷打破李欣欣愛情中的底線。
李欣欣愛得憔悴、愛得疲憊,但她更加缺乏勇氣分手,于是這段感情就痛苦地拖著。
很多伴侶,明明關系很差,但還是把安全感寄托于對方,寧愿承受壓抑、憤怒、悲傷,也不愿意離開對方。
他們淪為愛情安全感的奴隸,缺乏獨立的勇氣堅定地做自己,就算不斷地自我提升,沒有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感做支撐,再多的提升也是徒勞無功。
其實,只要他們看到自己的潛在能量,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就能一個人過得很好,而只要他們有讓自己一個人過得很好的能力,擁有了婚戀的他們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 ? ? ? ? ? ? ? ? ? ? ? ? ? -03-
安全感最大的威脅是恐懼,在《面對恐懼,從容應對》一書中,恐懼被分為三個層次:
外層是恐懼事情本身;
內層是害怕失去背后的價值;
最深層的也就是真正的恐懼,是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應對這個失去。
比如,一個人害怕貧窮,他恐懼的方面首先是貧窮本身,再進一步說,他害怕因為貧窮所失去的所有美好的可能,而他真正的恐懼是不能改變貧窮,獲得自己想要的物質層面的享受。
最能讓人產生恐懼的事物就是未知的不確定性,撲朔迷離、錯綜復雜的狀態攪動人的安全感尤甚。
哪里有十足的安全感,就算賺很多很多錢,也可能因投資或其他不慎,使我們錢財空空;
哪怕你有好幾套房子,未來的房產政策、空氣環境也會讓你憂心;
哪怕有再相愛的伴侶,你都不確定幾十年以后的你以及你們會怎樣。
將安全感寄托于外物,人生之航船由于各種外界的變化隨時面臨被傾覆的危險。
所謂十足的安全感不過是個假象,真正能提高我們安全感分量的恰恰是我們與不確定性相處的能力,即對于各種不確定性掌控能力越強,我們的安全感便越高。
那些讓我們羨慕的處事不驚、淡然自若的人,看上去都是充滿安全感和底氣的,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到“不因物喜、不因己悲”,根本上源于他們對于一切不確定性能夠保持坦然鎮定、成竹于胸的態度。
當一個人處于貧窮中,卻不因物質匱乏而放棄自己的斗志和行動的腳步;
當一個人處于情感泥淖里,他愿意承認自己的失敗并鼓足勇氣從中爬出來;
當一個人處于低谷中,保持緘默而不到處訴苦,將更多的時間精力用于個人發展;
當一個人面對無數的質疑,卻保持自己理性的頭腦擁有堅定的信念大步向前;
當一個人心情差到了極點,卻咬著牙吞著淚堅持做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那么,這個人便具備了相當高度的安全感,說到底,困境和磨難是衡量人安全感高低的照妖鏡。
李筱懿說過:
安全感,實際上是一種內因,是一個人對于生活的綜合掌控能力,無論精神還是物質,當他感到在職業、婚姻、家庭、友情、親情這些方面一切皆能應對自如的時候,他便進入了舒展而放心的狀態,這種狀態就是安全感。
? ? ? ? ? ? ? ? ? ? ? ? ? ? -04-
與不確定性相處的能力,決定了我們安全感的分量。
那么,如何提升自身與不確定性相處的能力,獲得高度的安全感呢?
1、找出自己最大的煩惱或最在意的事物,發現積極向上的力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愛和偏好,如果你喜歡的太多,什么都想抓住,往往什么都抓不住。
你只能選出自己最在意的事物,這個問題對于你而言難以回答,你可以思考自己面臨的最大煩惱,讓你最心煩的事情必然包含了你最在意的事物。
比如,你最煩惱的是書看了很多,課也上了不少,就是原地踏步,那么你最在意的就是個人成長。
比如,你最煩惱的是伴侶并不像以前愛自己了,那么你最在意的是伴侶態度,伴侶的態度又是自我態度的反應,問問自己還喜歡自己嗎,改變了自己對自己的態度,無形之中會改變伴侶對自己的態度。
比如你最煩惱的是缺錢,想做得很多卻被錢絆住了手腳,這時,你要反觀自己的能力和欲望,克制自己的欲望,根據自己的潛能、愛好培養自己賺錢的能力,也不要因錢而忽視了其他的美好。
從最大的煩惱或最在意的事物中,找尋到積極向上的力量,保持生活的熱情,即便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要相信一切都會過去,快樂總會到來。
你最在意的事情讓你心安了,其他的事情自然也能迎刃而解。
2、摒棄受害者思維,勇敢承擔責任,做自己命運的掌控者
太多的人,遇到困難,尤其是一系列的挫折之后,很容易形成受害者思維,覺得自己是受傷的人,將責任推脫給外界和他人。
他們習慣于抱怨,習慣于表達無助和悲傷,以至于自設藩籬,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不配得到美好的東西。
毋庸置疑,他們最缺乏安全感,總是以受害者的面孔出現在他人面前,目光飄忽不定,神情充滿悲傷幽怨。
只有摒棄受害者思維,把屬于自己的責任一點點撿起來扛在肩上,你才能看到、發現、激發起自身內在的力量,成為命運的掌控者。
幾點起床、幾點睡覺、哪個時間段做哪項事情,時間管理方面你有足夠的自由;
選擇怎樣的工作,和什么人談戀愛、結婚生子,結交疏遠哪類朋友,你也有足夠的選擇。
不要總拿事已至此、迫不得已作為頹廢的借口,人生最重要的也就是那么幾步關鍵的選擇,而你有著充足的選項自由。
3、做自己內在驅動力最大的事情,并把事情努力做到極致,對世界充滿善意
很多人堅持一件事情往往半途而廢,不管是早睡早起,還是讀書、健身,最根本的原因是對于自己所做的事情缺乏內在驅動力。
他們或者是羨慕他人活出自己的模樣也跟著做,或者是基于親朋好友的期望,或者僅僅是因為想到了事情會帶來的諸多好處。
只有做自己內在驅動力最大的事情,你才擁有了源源不竭的動力、深深的喜歡去堅持,由衷認同和肯定自己所做事情的價值。
比如,有人喜歡科學,有人熱愛文學,有人傾心演講,有人酷愛藝術,不管你喜歡做什么,努力把想做的事情做到極致,你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成果。
做一件事情的成就感能夠繼續為你提供堅持的動力,最重要的是,增強了你對于生活的掌控感和安全感。
對世界充滿善意,有原則地善待所有的人、事、物,一個人好運來了的時候,往往源于其善良的積累。
4、對于根本無力掌控的事情,學會積極面對
就像命運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我們通過自己的拼搏努力可以應對七分的不確定性,也就是真正能夠掌控的安全感有七分,而這七分的安全感足夠支撐我們釋懷過往,笑對現在,不懼未來。
剩下的三分確實是我們無力掌控的,比如歲月的流逝,身體、精力逐漸走下坡路,一些在乎的人漸行漸遠。
而實際生活中,多少人把不確定感夸大成了八九分,甚至十分,所以過成了一切都無能為力的模樣。
所有人都無能為力的事情,便不是自己擔心的事情,因為即便擔心得茶飯不思也起不了半點作用。
我們能做的,就是積極面對,并將焦點放在我們能掌控的事情上,與此同時,調整我們的心態,充滿平和與自在。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于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p>
我們都要走向個人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而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和煎熬。
在自己能夠掌控的七分安全感上積極努力,在無能為力的三分不確定感上保持淡定的心態,我們也可以得到十足的自信和底氣。